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记者要经常碰到重大题材、重大典型、重大事件是很少的。大量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见微知着,以小见大,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提炼出不同凡响的报道主题。电视系列报道《回眸十五年》,成功之处在不但巧用背景材料,更主要的是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新闻《人大代表陈妙珍建言全国9亿农民减负》是一条以“小”见“大”的好新闻。“广东省从今天起取消农业特产税,全国税费改革也已全面铺开”,这个新闻由头从表面看来也并不怎么重大,但它接着引出的是“全国农民减负”的重大主题。这条新闻的亮点,是一位人大代表的建言,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开始,到最后取消农业税,结束中国历代农民种粮要交“皇粮”的历史。不仅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这条新闻深层次的意义非常之大。这篇报道亦启示我们,欲见微知着,必须审时度势,对当前形势、方针政策有较深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方能登高望远,提炼出较为深刻的报道主题。
3.提炼主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切忌“主题先行”。主题先行,即按照某种需要而不作任何采访,带着主观臆造的“主题”去找例子,来服务主题。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在家定主题,出门找例子,关门写段子”这种现象,是从认识出发,到实践,然后再回到认识,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相背道而驰的,所生产的作品要么脱离新闻事实,要么因新闻事实不典型缺少说服力,因而不可能反映出新闻事实的本质。
(二)提炼主题不要任意拔高。任意拔高,就是不顾新闻事实固有的承载能力,将主题思想人为地拔高,使观点与材料脱节。有些人似乎不这样就写不出自己的认识高度,体现不出自己提炼主题的“本领”。新闻主题来源于新闻事实,但也通过新闻事实来展现。记者在采访中,应提高认识高度,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蕴藏于事实内部的本质东西,那就要立足于新闻事实本身,通过新闻事实表露出来的现象,透过现象认识新闻事实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切忌走入唯心主义的死胡同。
(三)提炼主题要审时度势。在确定主题时,根据手中所掌握的材料的特点,以最能实事求是反映实际情况的角度确定新闻主题。
(第二节)锤炼标题
节目的标题就是作品的题目,它是节目的眼睛。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从人的眼神可以窥察出人的内心世界。同样,传神又富有魅力的好标题能使观众感受到正在萌生着、变动着的新鲜事,进而像被磁铁吸引一样去往下收看、往下收听。
标题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向导作用。即帮助受众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观众看(听)新闻,在广播电视这个广大的信息源中,观众对新闻作品的选择过程,首先是通过新闻提要(其实是新闻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一个不吸引人的标题,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也就谈不上对作品内容的注意了。如果标题淡而无味,读者就会“换台”即使是一条为受众所需要的新闻,也只有借助于标题的帮助,才能迅速被观众所认定,从而激发起进一步观看新闻的兴趣。标题的这种引导作用,具有客观性,一则好新闻,如果标题做得不精彩动人,同样会与受众失之交臂,使作者耗费的心血付之东流。醒目的标题具有很强的磁性效应,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引导作用。引导受众理解和观看节目。显于节目之首的标题,犹如渔网的纲领,纲举目张,又似尖刀的锋刃,提挈全文凝聚文意。因而与受众的收看(听)和理解作品的内容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一条新闻往往并非只写一件事,即使写一件事常常会有多个侧面。标题就把新闻作品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提出来,帮助受众抓住新闻的核心和要领,进而理解它的主题。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半小时》播出的专题节目《“神”医“神”药》,标题画龙点睛揭露了北京市多家医院“能”医治帕金森病的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神”医的欺骗手段及其每一疗程高达2000多元的“神”药。警告患者切勿上当受骗。这则标题突出的是个“神”字,在内容上,利用隐蔽采访的手段,揭露了两个问题,即“神”医和“神”药。虽然没有评论的字眼,但评论已在其中,让读者在知道了“神”医的同时,又认识了“神”药。这则标题起到了概括全篇,帮助受众理解节目内容的作用。
(三)审美功能。富有表现力和凝聚力的标题能给人以美感,达到文题增辉。标题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含蓄美、意境美、和谐美和形式美。
当然,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并不是所有节目都需要标题,有的只要新闻提要而不需要标题。但广播电视的专题节目一般都会有标题。
2.锤炼标题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究其本质来说,就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大众共同兴趣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着性和趣味性。其核心体现着受众对当今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追求、选择和需要。新闻价值观和一切社会形态的观念一样,都是对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反映,不仅指导人们在生产、社会活动中的价值活动,而且,具有调节人们的情感、兴趣、意志和态度的作用。所以,在锤炼标题时,要突出新闻价值,把新闻中凝聚新闻价值某一个因素突出在标题上,通过这个“眼睛)常常收到诱发受众的收看(听)的效果。
(二)体现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就是凝聚在新闻事件中的特殊价值的因素,它反映着传播者的主观意愿,能潜移默化地起到宣传群众、引导关注、指导工作的作用。
尽管新闻与宣传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联,互相交叉的部分。这就是说,尽管新闻的功能在于传播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变动的事实!为他们提供信息!开阔视野!或了解事实的真相;可这些新闻事实本身常常包含能证实或说明传播者的某种观点和意图的因素,有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的客观可能性。所以在锤炼标题时,既要求把握新闻规律,又要遵守宣传纪律,体现宣传价值。在紧紧掌握受众获取信息、了解新闻事实这个心理因素的前提下,体现宣传价值,把观点、意图、倾向寓于新闻事实中,或者在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将自己的智慧、看法和意见融入标题中,引起受众的共鸣。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文章要“经世致用”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很重视文章的政治目的性和宣传教育功能,并多次作过精辟的阐述。早在1944年他就明确提出:新闻、报纸应作为“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毛泽东新闻文选》第113页)。
在广播电视节目标题中,在突出新闻价值的前提下,要体现传播者的需要与传播的目的性,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
3.锤炼标题有如下要求。
(一)准确。标题要精确体现节目内容,如中央电视台的《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就非常准确地体现了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胜利地实现了大江截流,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史上的一大壮举。
(二)鲜明。标题要鲜明而且深刻。如中央电视台的《正人先正己——济南交警塑造新形象》,这个标题很有新意,既鲜明而又深刻。看标题人们就知道“正人先正己”是人们群众对执法机关和政府部门的要求。
(三)简洁。标题要短小精干,字数不要太多,如中央电视台的《正人先正己》《献给第23名》《农机下乡了》《百万群众大转移》等题目都做到简洁而有深意。
(四)新颖。标题要有文采,例如中央电视台的《“铁老大”面临挑战》《麦德龙冲击波》《石化“养机”,吴县“下蛋”的启示》等都很有文采,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第三节)挖掘深度
深度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有深度,能多层面回答受众想知道的问题;二是思想有深度,能深刻地揭示问题。
1.有深度的作品通常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能揭示深层次问题。如宝安电台的作品《企业社会责任》就揭示了一个关系我国制造业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那就是有些企业由于管理理念落后或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罔顾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工资低微、工资被拖欠、缺乏劳动保护、强迫加班加点、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工人的尊严和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等,其直接恶果是劳资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并出现劳动力短缺;其深层的后果是: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工人得不到技术和智力的培训,这必将制约我国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都是这个节目所揭示出来的深层次问题。而对于这类事情,一般的记者所看到的都只是工人权益受侵害问题,而看不到它对我国制造业的深层次影响。
(二)具有超越常人的独到见解。如一场严重的霜冻,有的记者看到的只是农作物遭灾、农民减收的浅层现象,而有的记者则看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需要强化风险意识,通过保险来防范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有的记者则看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强化服务职能问题。后面两个记者的见解就高人一筹。
(三)具有前瞻性超前眼光。就是不只是看到眼前一事一物,只看到眼前的问题,而是超越当前看到未来的前景、未来的趋势、未来的问题。例如汕头电视台的《网民维权第一案》就具有超前性。人们常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资讯时代、网络时代,每天都有数以千万计的网民在互联网发布各种信息,网民发布这些信息属不属于知识产权,受不受我国版权法的保护,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是未来会越来越多地碰到的问题。作品通过一宗网文被剽窃的官司,阐明了这一带前瞻性的问题,对未来的网络维权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又如宝安电台的《走进石岩河人工湿地》也极具前瞻性,因为“人工湿地”在我国也还是很新的事物,它对于解决我国水污染和治理污水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办法,也是今后和未来很有发展前景的一个行业。
四、能多层面多角度回答受众关注的问题。如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受众广泛关注的除了双方投入了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双方配合是否默契,演习是否成功,现场是否壮观,演习存在哪些不足之外,还关注美日等国和台湾当局对此有何反应,俄罗斯这次带来哪些新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与美国的装备比较有何优劣等等。节目如能满足受众这些需求,就可以说有了相当的内容深度。
2.如何才能使作品有深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大局,了解大局,把握大局。
(二)要有见微知着透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要对事物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思考。
(四)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体察民情。
(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