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曹操有两个着名的儿子,一个是曹植,一个是曹丕,他们因为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其父史称“三曹”。其中曹植更是文采风流,写下很多着名的辞赋。兄长曹丕,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他们不仅在文学上独占风流,当初曹操在选择继承人上,也是斟酌再三,到底是成功之选还是失败之选,谁也不知道。但是他们之间隐藏的一段纠葛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曹植,字子建,自幼便非常聪明,十来岁已撰写了很多诗赋。出言皆为论,落笔速成文,所以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是“最可定大事”的。在官渡之战时,袁绍被击败,家属离散,年幼的曹植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绍儿媳甄氏,由于甄氏知书达理、非常美丽,给曹植留下深刻的影响,并将自己的白马送给了甄氏,帮助她逃返邺城,甄氏也将自己的玉佩赠给了曹植以示感谢。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逝,曹操兵围邺城,邺城副将苏由投降。苏由告诉曹操,袁绍的夫人刘氏尚留在城中,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也在其中。甄氏的美艳早已天下共知。曹操故意问苏由:“一直听说袁绍的几个媳妇都很美,这个甄氏究竟怎样?”苏由回答说:“袁绍的几个儿媳确实个个貌若天仙,但在这几个儿媳中,却要数二媳妇甄氏最美。”
甄氏是东汉王朝宰相甄邯的后裔,上蔡令甄逸的女儿。在曹操包围邺城的时候,十五岁的曹丕也随军征战,曹丕早知道甄氏的美名,攻入城中的时候,率先杀入袁绍府内,直奔入后室。突然看见坐在大堂的刘夫人身边还有一个满脸脂污的年轻女人,便拉了过来,拂去其泪痕,只见肌肤如玉,楚楚动人,赞为天人。随后曹操杀来,曹丕立即向父亲请求纳此女子为妾。据说曹操曾忿忿地说:“这次攻打邺城,就是为这甄氏!”但儿子为先,不得不答应!
此后曹操醉心于霸业,曹丕身有官职,随父征战。而曹植因年纪尚小,自在婚礼上又看见甄氏的时候,顿觉怅然若失,自结相思。于是乘拜见嫂嫂的时候,相视而相知。当父兄为天下大事奔忙时,曹植与甄氏能够朝夕相处,谈诗论文。曹植对嫂子的感情已经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每回府内,便与人饮酒作乐,期图一醉。事实上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越规,但爱慕之情却渐为曹植所知!
汉献帝二十六年(229年),曹丕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并听信贵嫔郭氏的话,将甄妃留置在邺城。两年后听说她心怀怨望,将她无故赐死。后来儿子曹睿将她追封为文昭皇后。对于曹植,曹丕先命其出封临淄,立即有人弹劾曹植使酒悖慢,于是曹丕征曹植入朝,打算借故处死他,幸亏他们的母亲卞太后从中保护。曹丕无奈,当庭限令曹植七步成诗,诗以兄弟为题,且不准直说,诗赋不好依然加刑。曹植随口咏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心里也感到若干惭愧,但依然贬曹植为安乡侯。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回到洛阳朝见。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睿即是甄氏的儿子。饭后,曹丕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回到鄄城,睹物思情,于是写了一篇《感甄赋》。这篇赋流传甚广,显然曹丕也未曾加以追究。诗中用大量优美华丽的感人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叫洛神的女人。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美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之美。第三段写对其爱慕之情,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他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相约会,却担心受欺骗,以此表达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我”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
四年以后(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将诗题改为《洛神赋》。曹睿即位后,对皇叔曹植也是颇有戒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不堪颠沛之苦,不久寂寂无欢而死。李商隐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其原因不得而解。
曹植和甄氏之间有没有发生过恋情,曹植为什么终身饮酒作乐,四处漂游,兄侄为什么都对他怀有戒心等,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争权夺利?或许也不尽然,在反对的观点中,有如下理由:
第一,曹丕与曹植兄弟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曹植不会有很多的机会接近甄氏。不过是曹植备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来抒发自己壮志难筹、无人可解的心情。第二,曹丕没有将玉枕赠给曹植。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的事,是“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不合情理,所以曹植没有睹物生情,从而也没有为甄氏作《感甄赋》。第三,《感甄赋》里“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与“甄”通,因此应当是“感甄”。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过鄄城王。
虽然见仁见智,但是曹植一生郁郁不得志是众所周知的,或是其天才之所在,或是为情所困,也成了一个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