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这个城市竟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全市共存有179个姓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汉族人口常用姓氏有3000个,在《百家姓》中共收集了438个,而佗城统计出了179个,几乎占了《百家姓》的1/3,这不可不谓是一个奇观。
据《淮南子·人间训》及《史记·南越列传》等史书记载,现在龙川县佗城镇是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间的(公元214年),是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所建,这也是史料记载中岭南最早的城邑。《史记·主父偃传》中记载:在秦军第一次打败百越时,赵佗、屠睢同为秦军的主要将领。在公元前218年,秦军进攻岭南一带,秦主将屠睢的军队被杀得片甲不留。而赵佗的军队在东线地区实行剿抚结合的政策,得到了越人的支持,并在闽越一带稳固了自己的基础。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命任嚣为主帅,赵佗为副帅,率领50万大军再次挥师南下,在百越地区设立了龙川县,而赵佗成为了龙川县的县令。但是关于这50万大军的下落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他们去哪里了呢?他们是被召回了原籍还是留在此地,给史家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但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却为这个秘密解开了谜底。
据史料记载,在赵佗任龙川县令不久,中原就开始发生战乱,赵佗利用农民起义的机会,据岭自守,把桂林、象郡兼并其中,建立了南越国,并自称为南越武王。赵佗非常重视岭南的生产发展,把中原传来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与越地的特色相结合,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人们安居乐业,他成为了岭南地区的有功之臣。在他任职期间,岭南地区也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即是文字和城堡,还发展了冶金业,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为了纪念和歌颂赵佗的丰功伟绩,在1941年,龙川改名为佗城。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汉族人口常用姓氏有3000个,《百家姓》收集了438个,而佗城统计出的179个,其中仅有2000多人口的佗城村居然拥有140个姓氏。几乎占了《百家姓》的1/3。不仅如此,佗城现在还存有五六十个古老的宗祠。在村子里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都能找到一两座隐藏在民宅之间的古老祠堂。这些姓氏宗祠是不是就与那50万秦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会不会就是那50万大军的一部分呢?
我们可以在一些史料中找到这样的记载,它们似乎验证着佗城人就是秦50万大军中的部分后裔。唐朝进士韦昌明在《越井记》中写道:“秦迁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其中讲到的“秦迁中县之民”的史实就是发生在赵佗就任龙川县令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当年的秦始皇为了开发岭南一带,曾把数百万的待罪之人发配到岭南地区,为了镇压他们的反抗,这50万大军也是很可能驻守在那里的,并且是分开驻扎的。赵佗为了稳定军心,开始向秦始皇“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最终秦始皇派来1.5万名无夫家的女子与士兵结婚。赵佗还鼓励中原人和南越人彼此和睦相处,互通婚姻,就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士兵生活上的问题,使他们安下心来继续镇守此地。由于中原地区的官兵都是有姓氏的,而当时岭南地区并无姓氏可言,从这一点上就解释了只有四万多人的佗城镇竟然会有179个姓氏也不足为奇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种说法,也有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他们认为这179个姓氏并不一定是秦50万大军的全部后裔,有以偏概全之嫌疑。当时的年代是一个战火纷争的时代,而且还经历了四次大的迁移,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交往频繁,都足以证明这个说法。但是,史料上对秦50万大军的南下是有明确记载的,这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镇,更是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小村,会有这么多的姓氏,在中国这是很少见到的奇观。即使是经济发展迅速,交通更为便利的地方也不曾出现过此现象。所以说,这179个姓氏的现象从这一方面足以证明了秦军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