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是中国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它“居中四连”,“地居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以铁路交通为例,它东通陕西、河南、江苏;西达新疆、青海;南接四川、云南;北连宁夏、内蒙;青藏铁路、兰渝铁路如果建成,兰州到西藏、重庆也将是相当便利的事。兰州是在大西北各省区中最具旅游交通区位优势的省会城市。而“行”在旅游活动六大要素(即:行、游、住、吃、购、娱)中居于首要地位。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一旦建成,兰州就可利用其旅游交通区位优势,使这一旅游王牌景区成为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的王牌景区,进而使“丝绸之路游”这一旅游王牌产品成为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的王牌产品。兰州可在大力美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正因为如此,我们主张进一步绿化南北两山,美化相关景点;选址建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使甘肃的黄河文化、伏羲文化、彩陶文化、农耕文化、先秦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三国文化、山水文化、地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墓葬文化、红色文化、科技文化等得到充分展示。与旅游业发达城市比,兰州尽管是西部山水名城、丝绸之路重镇,但其旅游却没有整体规划,没有自己特色,没有多大魅力。特别是现有一些景区,走进大门,不是曲径通幽,而是一览无余,不能使人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清净美;到了旅游景区景点,眼前一片横七竖八的摊点摊位,拉客叫卖声不绝于耳,实在令人扫兴得很。而如果有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这样外形雄威壮观、内含文化丰厚的旅游王牌景区,有了“丝绸之路金段游”这个名声显赫、独占鳌头的旅游王牌产品,就可一炮打响,招徕万众游人。
(三)创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的可行性
栽好梧桐树,为引凤凰来。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一旦建成,其客源市场是明确的。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了青春,使兰州旅游对世界游人更具魅力。它横跨亚洲、欧洲,连接太平洋、大西洋,穿越7个国家,沿桥两侧辐射40多个国家。它像一条光辉灿烂的金腰带,联系着中国的江苏、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又在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等城市与京沪、京广、焦枝、宝成、包兰、兰青等铁路线连接在一起,辐射中国4/5的地区。它的架设,可使前来兰州的游人,既可走西口,到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等地区;又能出东海,去韩国、日本和其他亚太地区;更可尽情地漫游中国各地,特别是畅游甘肃等古老而神秘的中国西北各省区。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的创建,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利用多种渠道切实解决问题。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形象宣传、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事。企业走多元所有、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路子。市场需求决定着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资金的投入、旅游人才的配置。只要社会各相关行业和部门形成共识、营造氛围、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就会使该项目的创建由可能变为现实。深圳的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景区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良好效益。昆明的云南民族村也是成功的。而兰州不仅有旅游交通区位优势,而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两山夹一河的环境优势,还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兰州创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既可丰富兰州的旅游资源,又能打造甘肃的王牌景区,还能以丝绸之路为中心议题召开系列文化研讨会;使甘肃鲜明的旅游形象得以确立,对兰州旅游和甘肃旅游都将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为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设计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的具体游览项目时,应多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如:唱花儿歌,跳锅庄舞,听宗教讲座,使用骆驼、轺车等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像参与裕固族民俗展示,游人在那里可住毡房帐篷,穿裕固服饰,饮奶茶、品青稞酒,吃手抓羊肉,骑马放牧,亲身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如能让那些成双成对的旅游者夫妇(特别是旅行结婚者),按照裕固族婚俗举行婚礼,那将更加增添情趣。在嘉峪关景点,游人可参与长城边关哨所操练、骑射、守关,开展持械放哨、骑马巡逻、点火报警等“军事”活动。与此相适应,设置些旌旗、军帐、号角、盔甲、弓箭、刀矛、盾牌等装备,租借或出售给游人。此举,既可满足欧美游人追新猎奇、冒险求胜的心理,又能寓教于乐,使国内游人受到生动活泼的历史知识、军事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能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达到提高效益之目的。
应当注意的是,所有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我们一定要增加各个要素的文化含量,提高各其文化品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明气息。科学地规划,处理好旅游主体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间的关系,以较好的超前性、预见性、协调性和权威性参与开发规划,通过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的互相交融与渗透,形成文化与旅游共生互动的新局面。在这方面,也可以直接在此展示甘肃最近十几年来所创作的文化精品剧目,象《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古韵》、《千手观音》等等,使游人置身古道欣赏精美文化产品从而带来的更多美的享受。对于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这样金牌产品,要投入大量资金,精心包装,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在主要客源城市、主要客源国设立旅游代办处,提高它的知名度,以此来提高整个甘肃旅游业在国内外的影响。
(四)创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的紧迫性
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占分量之重,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所以,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各地无不加大发展旅游力度。关于以上创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议如果经论证切实可行的话,相信它作为兰州的龙头旅游产品,会带动商业、物流、交通、文化等行业的综合发展,其直接的经济效益与潜在的社会效益将是非常突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快实施的步伐。有两个参照系可供参考:一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在筹建;一是号称中国第一家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新疆丝绸之路博物馆已经于2005年6月正式开馆迎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基本功能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土文物和遗址,加以收藏、陈列与展览,体现人类的海上文明悠久与灿烂。馆场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按照构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文物保护、协调环境、旅游开发”为出发点,以文物保护为核心,以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为原则,以“藏以文化底蕴,寓意时代意念,融以自然神韵”为目标,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亚洲一流”的现代化专业性水下博物馆。博物馆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工程建设包括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5840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9亿元。该馆拟于2007年年底开放。新疆丝绸之路博物馆地处乌鲁木齐二道桥商业圈,占地面积7080平方米,所建的6层建筑展馆面积为8775平方米。整个展馆表现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遗迹和主要城市的演变过程,再现古丝绸之路丰富的人文历史及商业流通、文化传递等历程,主要集中在内外两个区域,分固定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其中固定基本陈列分综合馆、民族馆、古钱币馆和古岩画馆四大部分,展示古丝绸之路南道、北道和草原道的文化、民俗及古迹;专题陈列区进行国际、国内珍贵物品的轮展。充分通过馆内的建筑场景、雕塑、文物和珍贵遗存再现悠久历史。据了解,博物馆由民营新疆海朋集团投入巨额资金来整合巨大的文化资源,在政府支持、专家主导下而创建的。它的建立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教授说,在乌鲁木齐创建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一项空前的创举,是全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举措,这项历史的空白终于得到填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筹建与新疆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开业启示我们一定要有抢抓机遇意识,同时这两家博物馆的运作也给我们提供料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与建设中的不足,从而使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打造另一精品文化项目。
五、天下李姓出陇西
李氏源远流长,苗裔枝繁叶茂,古今英才辈出,在中华民族浩如繁星的姓氏中素有“著姓”之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新公布的新“百家姓”顺序,李姓为中华第一大姓。而自古就有“天下李姓出陇西”一说。陇西,指的是陇山以西之地,陇山即今日六盘山。据《辞源》注释,陇西郡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区。秦汉时的陇西郡,其郡治均在狄道(今日临洮);三国魏晋隋时期,陇西郡治均在陇西,即今日之陇西县。所以说作为李氏文化发祥地的陇西,不仅要包括今日定西,甚至也要把多半个甘肃包括进去。陇西李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得天独厚的金字招牌,是祖先给我们留存了1300多年的宝贵财富,如何加快李氏文化的发掘和开发,以李氏文化的开发带动陇西县、定西市以至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李氏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一般源于郡望。《辞海·郡望》:“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郡望是指每一郡中最为显贵之氏族,且为全郡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这就为郡望一词打下了基础。汉高祖统一中国,采用了“休养生息”的英明政策,很快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文景之治”,全国空前地繁荣了起来。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成为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在创建这些伟业的过程中,各郡都会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姓氏便成了大姓,也就是所谓的“郡姓”。此时李姓早已是陇西最显贵的世族了。不过,追根李氏的源起,实际上可以上溯至上古时期。据史料记载,李氏源自皋陶,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裔孙利贞时因避难始改“理”为“李”。至道家始祖李聃,创《道德经》,奠定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李姓得以凸显。李聃十世孙李崇为陇西守,即陇西房始祖。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其声誉经久不衰,根深叶茂。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生长于陇西成纪的李渊父子,统率十万关陇军,逐鹿九州,一统天下,文治武功,至为煊赫。特别是一代明君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振兴百业,姓氏传统,也为他所关注,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氏族家谱,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鉴别世系,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书成,颁布天下,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从史料看,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李姓既为国姓,当然非上上莫属了。与此同时,太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且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李姓。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天下李姓是一家,还分什么派和系,同为陇西籍,共奉“陇西堂”,以陇西为荣,尊陇西最亲,这就是李姓的郡望和堂号均以陇西命名的原因。由此开始,出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故言“李者必称陇西”之说。陇西李氏重臣良将,高公巨卿,名士贤流,代有英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以李白、李贺、李商隐和陇西“三李”(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等为代表的李氏文化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建树宏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甘肃的历史名人中,李姓人氏有李崇、李渊、李世民、李广、李陵、李冲、李晟、李翱、李彦仙、李益、李约、李梦阳,说明2000多年来,李姓确实是陇原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们的郡望为陇西,也为我们陇原人民增光添彩。
姓氏的另一个表记叫堂号。由于生产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变迁、天灾人祸的转移、人口不停地流动、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维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号叫“龙溪书院”,在甘肃等地的堂号叫“三槐堂”;陈姓是闽、台等地的大姓,他们的郡望同为颍川郡,但在台湾的各支陈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陇西,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
作为李氏文化的发祥地,陇西境内有许多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始建于唐初的“李家龙宫”,是李氏族人寻根祭祖之地。近年来,供奉李氏先祖老子(李聃)的主殿、供奉陇西房始祖李崇的“陇西堂”、以及祖师殿、九龙殿、李靖殿等11座古建筑相继修复,重放异彩。此外,还有“托塔天王”李靖的供祠;李翱的“读书处”;李摇、李观、李益、李贺、李翱研习学问的“五李亭”;李贺墓、李贺南园、太白井等古迹名胜。这些遗迹是李氏族人在陇西的活动踪迹,也是开发李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
陇西李氏不仅昌盛陇原,而且遍及九州四海,宗支衔接血脉相连,至今无论散居全国还是侨居海外的李姓人,凡祭祀堂都冠以“陇西堂”号。陇西成为世界李氏公认的根基和发祥地。据统计,作为当今“天下第一大姓”,李氏的人数已达1亿3千多万人。现在散居世界各地的李氏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文艺家和社会活动家层出不穷,形成了“华人富豪多李姓”的局面。在当今寻根问祖的热潮中,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80多个李氏组织以及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的李氏组织和李氏族人不断前来拜谒,进行广泛联谊和交流。李姓人氏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1993年,甘肃省将陇西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列为全省“四大文化”。1995年,甘肃省原省长张吾乐通过国际广播电台华语频道向世界推出了以“陇西堂”为标帜的中国陇西李氏文化。李氏文化不仅是甘肃人的精神资产,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关于加快开发陇西李氏文化的对策探讨
陇西李氏文化是一个“金字招牌”。但客观地讲,这一海内外皆知的著名文化品牌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凝聚起天下一亿三千万李姓族人寻根认祖的归宗之情。要使李氏文化名扬天下,真正成为海内外共同认知和接受的“中国第一姓氏文化”,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