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民族精神中集体主义至上性和内聚性。甘肃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加之民族自身的弱小,在历史上曾遭受到外族统治者的压迫。这种压迫和社会环境,不但养成了一种粗犷、豪爽、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而且培植了天然的民族集体主义精神。每个民族成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到个人无能为力,而民族集体的安全和尊严对个人来说至关重要。这样就使每个成员产生了对民族集体的强烈依赖感,并以十分警惕的眼光去看待外部事物,担心民族的安全、民族的生存权利和民族尊严受到威胁。作为民族共同意志、共同认识的民族文化,必然要集中反映这种民族的情感。一方面使得甘肃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内聚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走向极端,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导致对外界的猜忌和不信任,强化民族心理的封闭,诱发盲目排外的情绪,极不利于同外部世界的交往和民族的发展变革。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聚性特征。如在世界观上敬天、顺天思想以及对“神”的崇敬,在思维方式上长于形象思维,人际交往中热情好客、质朴坦诚,而性格则内敛敦厚、保守务实等。
4.开放与保守并存的文化二元性。经济对文化的需要总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极大动力。一定的民族形成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是以个体的人作为载体。因此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其实质就是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而产生对经济发展的文化力作用。文化力作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结合的综合社会力,一方面可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价值取向的同心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组织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潜涵或内隐的力量作用于市场经济主体——人的发展和现代化,塑造和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劳动者和各方面人才,强化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甘肃大中城市近郊辐射带农业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往来与商品生产的发达,其外向型的经济同时带来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人们思想观念、经济意识都有长足进步。比如甘南藏族自治州接近拉卜楞寺等旅游区的农牧民,其商业意识、思想观念就比其他地区的农牧民要领先得多。而后一部分居住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区的农牧民,由于落后生产力和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制约,形成了相对保守的思想观念与文化氛围。可以说文化二元结构直接根源于经济二元结构。正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均衡,才出现了这种文化发展的落差。不过现阶段甘肃民族地区的文化二元结构还是保守型一元占主导地位,开放型文化只是崭露头角,尚未形成很大气候。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二元性特征,使得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呈如下表现:从物质文化角度看,甘肃少数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演绎,反映了一个相对的、由盛及衰的变迁过程。早在秦汉隋唐时代,甘肃古代民族戎、羌、匈奴和鲜卑等民族还居住在草丰水美、遍地牛羊的大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随着宋元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步南移,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也逐渐落后于东南沿海一带,形成巨大的落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甘肃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近千万,占其民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甘肃民族地区交通、通讯和技术等方面均处于滞后状态,并最终直接造成文化的落后。因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甘肃少数民族不得不在生存经济的缝隙中苦苦挣扎,这种残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们更多地将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安排,从而使宗教广为流传。因此在物质文化方面所形成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力是相对微弱的。从制度文化角度看,由于传统文化积淀与宗教信仰形成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非正式规则的强大与正式制度的弱小,因而在现有制度安排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往往表现出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并最终构成经济发展的壁垒。从价值观念角度看。甘肃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的民族认同思想依然居主导地位,因此各少数民族农牧民还无法摆脱其思想的惰性与观念的束缚,因而所形成的文化力还在短时间内无法与市场经济接轨。
总之,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互动循环、相互支撑的关系,表明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虽然甘肃少数民族现阶段某些文化观念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壁垒,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通过对少数民族的逐步渗透而影响到文化,而文化一旦与经济发展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那么人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发展。
(三)现代化背景下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优势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其成为中西交往的要道,华夏汉文化与西城少数民族文化、中西方文化均在这里碰撞、交融、重新组合,形成了独具地域风格的文化特征,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的特点。这一特点客观上决定了甘肃各民族人口规模、传统技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族际差异,以及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民俗习惯、经济文化类型等多民族文化载体的存在,始终是影响甘肃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所以利用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需要充分认识的问题。
1.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化决定了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性。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实现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史,但是,这一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限制因素较多,主要反映在“三个文化障碍”方面,即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时面临着更多的语言文字、民族习惯、宗教习俗等文化障碍;少数民族受教育机会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少数民族自身的价值观、财富观、职业观和生产、生活方式,使甘肃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发展阻力和障碍。这些“文化障碍”是造成甘肃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甘肃民族地区自古地处东西南北民族乃至国外民族迁徙、交往要道,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聚散停留,使之成为各民族文化的汇聚之地。从绝对数量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多达1.06亿人(国家统计局,2001),这一人口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规模(表1),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如表1)。从相对数量来看,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仅占全省总人口的8.41%,但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异彩纷呈”(表2)。这种民族文化的纷繁多样、民族人口的杂处相依,决定了甘肃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既面临着诸多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又面临着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性。
2.进一步深化认识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如果考察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历史已给了我们严肃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意义。历史的经验表明,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多样性,不仅可最大限度地为各民族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可确保各民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实性。这就需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充分认识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传统民族文化体系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价值,尊重各民族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维系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以及多样化选择,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抛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抛弃或否定传统民族文化,这是加速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必须加以重视的重要方面。
(1)传统产业优势。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甘肃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佳肴、民族手工艺品等传统产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真实地再现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具有独特的现代经济价值,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民族地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部门。
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民族构成(表1)
┏━━━━┳━━━━━━━━━━┳━━━━━┳━━━━━━━━━━━━━━━━━━━━━━━━━┓
┃ ┃人口密度 ┃少数民族 ┃ 民族构成 ┃
┃地区 ┃ ┃ ┃ ┃
┃ ┃(人/KM(2上标)) ┃数(个) ┃ (>1000人) ┃
┣━━━━╋━━━━━━━━━━╋━━━━━╋━━━━━━━━━━━━━━━━━━━━━━━━━┫
┃ ┃ ┃ ┃汉、蒙古、满、回、达斡尔、鄂温克、朝鲜、鄂 ┃
┃内蒙古 ┃ 20 ┃ 43 ┃ ┃
┃ ┃ ┃ ┃伦春、锡伯、壮、藏 ┃
┣━━━━╋━━━━━━━━━━╋━━━━━╋━━━━━━━━━━━━━━━━━━━━━━━━━┫
┃ ┃ ┃ ┃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 ┃
┃广 西 ┃ 199 ┃ 28 ┃ ┃
┃ ┃ ┃ ┃彝、仡佬 ┃
┣━━━━╋━━━━━━━━━━╋━━━━━╋━━━━━━━━━━━━━━━━━━━━━━━━━┫
┃西藏 ┃ 2 ┃ 37 ┃藏、汉、门巴、珞巴、回、纳西 ┃
┣━━━━╋━━━━━━━━━━╋━━━━━╋━━━━━━━━━━━━━━━━━━━━━━━━━┫
┃宁夏 ┃ 105 ┃ 30 ┃汉、回、满、蒙古 ┃
┣━━━━╋━━━━━━━━━━╋━━━━━╋━━━━━━━━━━━━━━━━━━━━━━━━━┫
┃ ┃ ┃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 ┃
┃新疆 ┃ 11 ┃ 47 ┃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 ┃
┃ ┃ ┃ ┃尔、塔塔尔 ┃
┣━━━━╋━━━━━━━━━━╋━━━━━╋━━━━━━━━━━━━━━━━━━━━━━━━━┫
┃ ┃ ┃ ┃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 ┃
┃云 南 ┃ 106 ┃ 46 ┃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布依、阿昌、普 ┃
┃ ┃ ┃ ┃米、怒、基诺、德昂、蒙古、水、满、独龙 ┃
┣━━━━╋━━━━━━━━━━╋━━━━━╋━━━━━━━━━━━━━━━━━━━━━━━━━┫
┃ ┃ ┃ ┃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 ┃
┃贵 州 ┃ 211 ┃ 48 ┃ ┃
┃ ┃ ┃ ┃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仫佬、满、羌 ┃
┣━━━━╋━━━━━━━━━━╋━━━━━╋━━━━━━━━━━━━━━━━━━━━━━━━━┫
┃青 海 ┃ 7 ┃ 33 ┃汉、藏、回、土、撒拉、蒙古 ┃
┣━━━━╋━━━━━━━━━━╋━━━━━╋━━━━━━━━━━━━━━━━━━━━━━━━━┫
┃ ┃ ┃ ┃汉、回、藏、东乡、土、保安、裕固、撒拉、蒙 ┃
┃甘 肃 ┃ 56 ┃ 25 ┃ ┃
┃ ┃ ┃ ┃古、哈萨克 ┃
┣━━━━╋━━━━━━━━━━╋━━━━━╋━━━━━━━━━━━━━━━━━━━━━━━━━┫
┃四 川 ┃ 176 ┃ 52 ┃汉、彝、藏、苗、羌、回、傈僳、纳西、布依、土家 ┃
┣━━━━╋━━━━━━━━━━╋━━━━━╋━━━━━━━━━━━━━━━━━━━━━━━━━┫
┃重庆 ┃ 373 ┃ 22 ┃汉、土家、苗、回、布依、满、彝、侗、藏 ┃
┣━━━━╋━━━━━━━━━━╋━━━━━╋━━━━━━━━━━━━━━━━━━━━━━━━━┫
┃ ┃ ┃ ┃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 ┃
┃ ┃ ┃ ┃布依、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仡 ┃
┃少数民 ┃ ┃ ┃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 ┃
┃ ┃ 17 ┃ 52 ┃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撒拉、布朗、毛 ┃
┃族地区 ┃ ┃ ┃ ┃
┃ ┃ ┃ ┃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朝鲜、鄂温克、京、 ┃
┃ ┃ ┃ ┃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 ┃
┃ ┃ ┃ ┃门巴、独龙、塔塔尔、珞巴、鄂伦春、畲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民族地理学》(杨武主编。1993)、《中国省情》(红旗杂志社经济编辑室,1986)、《西部12省部长纵论开发战略指南》(曾培炎等,2000)有关资料整理。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类型(表2)
文化类型 少数民族(个) 主要民族
━━━━━━━━━━┳━━━━┳━━━━━━━━━━━━━━━━━━━━
┃ ┃满、朝鲜、蒙古、赫哲、鄂温克、鄂伦
东北文化区 ┃ 7 ┃
┃ ┃春、达斡尔
━━━━━━━━━━╋━━━━╋━━━━━━━━━━━━━━━━━━━━
┃ ┃回、东乡、撒拉、保安、裕固、维吾尔、
西北文化区 ┃ 14 ┃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
区 ┃ ┃克、塔塔尔、俄罗斯、锡伯
域 ┃ ┃
━━━━━━━━━╋━━━━╋━━━━━━━━━━━━━━━━━━━━
┃ ┃
文 ┃ ┃藏、门巴、珞巴、羌、彝、白、哈尼、傣、
┃ ┃僳僳、佤、拉祜、纳西、独龙、景颇、布
化 西南文化区 ┃ 25 ┃
┃ ┃朗、阿昌、普米、怒、德昂、基诺、苗、布
┃ ┃依、侗、水、仡佬
━━━━━━━━━━╋━━━━╋━━━━━━━━━━━━━━━━━━━━
┃ ┃壮、瑶、仫佬、京、土家、毛南、黎、畲、
中国文化区 ┃ 9 ┃
┃ ┃高山
━━━━━━━━━━╋━━━━╋━━━━━━━━━━━━━━━━━━━━
┃ ┃壮、布依、傣、侗、水、黎、仫佬、毛南、
┃ ┃藏、门巴、珞巴、彝、僳僳、纳西、拉祜、
汉藏语系文化圈 ┃ 29 ┃
┃ ┃哈尼、阿昌、怒、景颇、普米、独龙、土
┃ ┃ 家、白、羌、基诺、苗、瑶、畲、回
语 ┃ ┃
━━━━━━━━━╋━━━━╋━━━━━━━━━━━━━━━━━━━━
┃ ┃
言 ┃ ┃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乌孜别克、柯
┃ ┃尔克孜、塔塔尔、裕固、蒙古、达斡尔、
文 阿尔泰语系文化圈┃ 17 ┃
┃ ┃土、东乡、保安、鄂伦春、鄂温克、满、
化 ┃ ┃锡伯、赫哲
━━━━━━━━━━╋━━━━╋━━━━━━━━━━━━━━━━━━━━
南亚语系文化圈 ┃ 3 ┃佤、布朗、德昂
━━━━━━━━━━╋━━━━╋━━━━━━━━━━━━━━━━━━━━
南岛语系文化圈 ┃ 1 ┃高山
━━━━━━━━━━╋━━━━╋━━━━━━━━━━━━━━━━━━━━
印欧语系文化圈 ┃ 2 ┃塔吉克、俄罗斯
━━━━━━━━━━╋━━━━╋━━━━━━━━━━━━━━━━━━━━
┃ ┃佤、景颇、独龙、基诺、黎、高山、布朗
┃ ┃(部分)、怒(部分)、彝(部分)、哈尼、
┃ ┃水、侗、仡佬、瑶、土家、畲、拉祜(部
原始宗教文化 ┃ 30 ┃
┃ ┃分)、壮(部分)、普米、仫佬、僳僳(部
┃ ┃分)、布依(部分)、毛南、珞巴、赫哲、
┃ ┃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满
━━━━━━━━━━┻━━━━┻━━━━━━━━━━━━━━━━━━━━
(续表)
━━━━━━━━━━━━━━━━━━━━━━━━━━━━━━━━━━
文化类型 少数民族 主要民族
━━━━━━━━━┳━━━━┳━━━━━━━━━━━━━━━━━━━
┃ ┃佤、景颇、独龙、基诺、黎、高山、布朗
┃ ┃(部分)、怒(部分)、彝(部分)、哈尼、
┃ ┃水、侗、仡佬、瑶、土家、畲、拉祜(部
原始宗教文化 ┃ 30 ┃
┃ ┃分)、壮(部分)、普米、仫佬、僳僳(部
┃ ┃分)、布依(部分)、毛南、珞巴、赫哲、
┃ ┃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满
━━━━━━━━━╋━━━━╋━━━━━━━━━━━━━━━━━━━
宗 ┃ ┃藏、蒙古、土、满、裕固、纳西、傣、布
佛教文化 ┃ 16 ┃朗、德昂、佤(部分)、侗(部分)、拉祜
┃ ┃(部分)、白、壮、布依、畲(部分)
━━━━━━━╋━━━━╋━━━━━━━━━━━━━━━━━━━
教 ┃ ┃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
伊斯兰教文化 ┃ 10 ┃别克、塔塔尔、塔吉尔、东乡、保安、撒
┃ ┃拉
━━━━━━━╋━━━━╋━━━━━━━━━━━━━━━━━━━
又 ┃ ┃
┃ ┃白(部分)、彝、壮、侗(部分)、瑶(部
道教文化 ┃ 11 ┃分)、苗、黎(部分)、仫佬(部分)、毛南
┃ ┃(部分)、纳西(部分)、羌
━━━━━━━╋━━━━╋━━━━━━━━━━━━━━━━━━━
化 ┃ ┃
┃ ┃蒙古(部分)、朝鲜(部分)、羌(部分)、
┃ ┃彝(部分)、白(部分)、哈尼(部分)、景
┃ ┃颇(部分)、僳僳、独龙、怒、苗(部分)、
基督教文化 ┃ 18 ┃
┃ ┃瑶(部分)、壮(部分)、侗(部分)、黎
┃ ┃(部分)、布依(部分)、土家(部分)、高
┃ ┃山(部分)
━━━━━━━━━╋━━━━╋━━━━━━━━━━━━━━━━━━━
┃ ┃赫哲、京、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部
渔猎文化 ┃ 7 ┃
┃ ┃分)、独龙、拉祜
━━━━━━━━━╋━━━━╋━━━━━━━━━━━━━━━━━━━
饮 ┃ ┃蒙古、达斡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
┃ ┃吉克、裕固、藏、彝(部分)、回(部分)、
食 草原文化 ┃ 14 ┃
┃ ┃东乡(部分)、撒拉(部分)、保安(部
┃ ┃分)、维吾尔(部分)、乌孜别克(部分)
━━━━━━━━━┻━━━━┻━━━━━━━━━━━━━━━━━━━
(续表)
━━━━━━━━━━━━━━━━━━━━━━━━━━━━━━━━
文化类型 少数民族(个) 主要民族
━━━━━━┳━━━━┳━━━━━━━━━━━━━━━━━━━━
┃ ┃满、朝鲜、蒙古(部分)、回、东乡、撒
┃ ┃拉、保安、裕固(部分)、维吾尔、乌孜
┃ ┃别克、塔塔尔、俄罗斯、锡伯、藏(部
文 稻麦文化┃ 44 ┃分)、门巴、珞巴、羌、彝、白、哈尼、傣、
化 ┃ ┃僳僳、佤、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
┃ ┃米、怒、德昂、基诺、苗、布依、侗、水、
┃ ┃仡佬、壮、瑶、仫佬、土家、毛南、黎、
┃ ┃畲、高山
━━━━━━┻━━━━┻━━━━━━━━━━━━━━━━━━━━
说明:1.东北文化区主要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西北文化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西南文化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等省市;中南文化区包括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区。2.仡佬、京、朝鲜等三个民族语言系数尚未确定,故未列入表中。3.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根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分类散论》(冯利、覃光广,1991)有关资料整理。4.饮食文化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包尔汉等,1986)、《中国民族概论》(宋蜀华、陈克进主编,2001)有关资料整理。
民族地区的基本区情(1999年)(表3)
┏━━━━━┳━━━━━━━━━┳━━━━━┳━━━━━━━━━┳━━━━━┳━━━━━━┳━━━━━━┓
┃ ┃土地面积 ┃人口规模 ┃民族自治 ┃民族自治 ┃少数民 ┃少数民 ┃
┃地区 ┃ ┃ ┃地方面积 ┃地方面积 ┃族人口 ┃族人口 ┃
┃ ┃(万KM(2上标)) ┃ (万人)┃ ┃ ┃ ┃ ┃
┃ ┃ ┃ ┃(万KM(2上标)) ┃比重(%)┃(万人) ┃比重(%) ┃
┣━━━━━╋━━━━━━━━━╋━━━━━╋━━━━━━━━━╋━━━━━╋━━━━━━╋━━━━━━┫
┃ 内蒙古 ┃ 118.30 ┃ 2344.80 ┃ 118.30 ┃ 100.00 ┃ 482.20 ┃ 20.56 ┃
┃ 广西 ┃ 23.67 ┃ 4675.00 ┃ 23.67 ┃ 100.00 ┃ 1777.00 ┃ 38.01 ┃
┃ 西藏 ┃ 122.84 ┃ 252.00 ┃ 122.84 ┃ 100.00 ┃ 238.00 ┃ 94.44 ┃
┃ 宁夏 ┃ 6.18 ┃ 538.00 ┃ 5.18 ┃ 100.00 ┃ 185.82 ┃ 34.54 ┃
┃ 新疆 ┃ 166.04 ┃ 1717.40 ┃ 166.04 ┃ 100.00 ┃ 1073.30 ┃ 61.42 ┃
┃ 云南 ┃ 39.41 ┃ 4143.80 ┃ 27.46 ┃ 69.68 ┃ 1486.43 ┃ 35.87 ┃
┃ 贵州 ┃ 17.61 ┃ 3657.60 ┃ 9.78 ┃ 55.54 ┃ 1201.80 ┃ 32.86 ┃
┗━━━━━┻━━━━━━━━━┻━━━━━┻━━━━━━━━━┻━━━━━┻━━━━━━┻━━━━━━┛
(续表)
┏━━━━━┳━━━━━━━━━┳━━━━━━┳━━━━━━━━━━┳━━━━━━┳━━━━━━┳━━━━━━┓
┃ ┃土地面积 ┃人口规模 ┃民族自治 ┃民族自治 ┃少数民 ┃少数民 ┃
┃地区 ┃ ┃ ┃地方面积 ┃地方面积 ┃族人口 ┃族人口 ┃
┃ ┃(万KM(2上标)) ┃ (万人) ┃ ┃ ┃ ┃ ┃
┃ ┃ ┃ ┃(万KM(2上标)) ┃比重(%) ┃(万人) ┃比重(%) ┃
┣━━━━━╋━━━━━━━━━╋━━━━━━╋━━━━━━━━━━╋━━━━━━╋━━━━━━╋━━━━━━┫
┃青海 ┃72.23 ┃ 502.80 ┃ 69.10 ┃ 95.67 ┃ 215.00 ┃ 42.76 ┃
┃甘肃 ┃ 45.44 ┃ 2483.64 ┃ 17.15 ┃ 37.74 ┃ 168.93 ┃ 6.80 ┃
┃四 川 ┃ 48.50 ┃ 8315.70 ┃ 30.10 ┃ 62.06 ┃ 320.53 ┃ 3.86 ┃
┃重庆 ┃ 8.24 ┃ 3059.69 ┃ 1.69 ┃ 20.51 ┃ 154.94 ┃ 5.06 ┃
┣━━━━━╋━━━━━━━━━╋━━━━━━╋━━━━━━━━━━╋━━━━━━╋━━━━━━╋━━━━━━┫
┃民族地区 ┃ 667.46 ┃ 31720.43 ┃ 591.31 ┃ 88.59 ┃ 7303.95 ┃ 22.31 ┃
┣━━━━━╋━━━━━━━━━╋━━━━━━╋━━━━━━━━━━╋━━━━━━╋━━━━━━╋━━━━━━┫
┃内地地区 ┃ 292.54 ┃ 94188.57 ┃ 20.65 ┃ 7.06 ┃ 3170.67 ┃ 3.37 ┃
┗━━━━━┻━━━━━━━━━┻━━━━━━┻━━━━━━━━━━┻━━━━━━┻━━━━━━┻━━━━━━┛
说明: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0》、《内蒙古统计年鉴2000》、《广西统计年鉴2000》、《西藏统计年鉴2000》、《宁夏统计年鉴2000》、《新疆统计年鉴2000》、《云南统计年鉴2000》、《贵州统计年鉴2000》、《青海统计年鉴2000》、《甘肃统计年鉴2000》、《四川统计年鉴2000》、《重庆统计年鉴2000》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表中少数民族人口及其比重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略有出入。
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产业与行业优势(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