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在影片《最后一班地铁》中,德纳芙饰演了一个为了保护自己的犹太丈夫不被德军杀害,周旋于各色人等中的剧院女经理,她因出色的演技夺得了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
之后,她又参与了导演海吉斯瓦尼叶为其量身打造的《印度支那》。凭借自己的多年积累与丰富经验,德纳芙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成熟优雅的气质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在与安德烈·泰西内合作的五部影片《美国旅馆》(1981年)、《犯罪现场》(1986年)、《钟爱一生》(1993年)、《盗贼》(1996年)和《时光流转》(2005年)中,德纳芙返璞归真,通过一些极为家常的角色,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感情的复杂与多样性。
可以说,正是这些角色成就了德纳芙后期作品中表演水平的提升。在这些影片中,她比起以前的性感形象要更为放松,但时不时地,她仍然会向我们显示,如果必要,她依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性别魅力所向披靡。
关注明星的演艺事业的同时,观众们也同样关心明星的生活。德纳芙在银幕上一直是对爱很执著的女子,但在生活中,她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18岁时,德纳芙与导演罗杰·瓦蒂姆有过短暂的恋情,且未婚生子。她还有数不清的情人,包括意大利巨星马切洛。德纳芙育有一儿一女,但她没有和孩子们的父亲结婚。
进入21世纪后,德纳芙依然拍片不辍。在《黑暗中的舞者》中,她扮演朴实无华的女工,又歌又舞。
在弗朗索瓦·奥桑的2001年的歌舞轻喜剧《八美千娇》中,她和另外七位法国影坛顶尖女星联袂主演,风采不减当年。
在4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凯瑟琳·德纳芙凭借精湛的演技,奠定了自己在法国和欧洲的地位,被公认为“欧洲影坛第一夫人”,法国人甚至评选其作为最能代表法兰西民族的面孔。
2006年6月,凯瑟琳·德纳芙再次来到中国上海,接受了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颁发的“杰出艺术成就奖”,这是观众对她演绎人生的褒奖。
岁月无声,前有芳华逝去,后有新起之秀的追赶,凯瑟琳·德纳芙利用丰富的人生历练与她独特的优雅气质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电影观众,她在影坛的精彩还在继续……
乌兰诺娃:芭蕾女神,诗与美的化身
俄罗斯著名芭蕾舞艺术家乌兰诺娃是“苏联芭蕾时代”最伟大的舞蹈家。她曾多次荣膺列宁勋章和斯大林奖金,是俄罗斯总统文学艺术奖的获得者。乌兰诺娃的名字早已和芭蕾艺术融为一体,从而赢得了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的桂冠,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盛誉,是世界级的芭蕾大师。
诗人艾青在诗中曾这样形容她的舞姿:“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盈,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就连蜚声世界的电影导演爱森斯坦都评价:“乌兰诺娃……她高大无比,她是艺术的灵魂,她本身就是诗,就是音乐。”
1910年1月8日,乌兰诺娃出生在俄罗斯彼得堡一个芭蕾世家,她的母亲罗曼诺娃是一位芭蕾演员,父亲乌兰诺夫是芭蕾导演和舞台监督。父母起初并没有想让乌兰诺娃也成为专业舞蹈演员。但母亲后来发现,女儿在童年表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她的动作轻松灵巧,对一切美的事物特别敏感,对音乐尤其偏爱。
乌兰诺娃进入基洛夫剧院附属芭蕾学校学习,但羞怯的天性在各方面都妨碍着她。在课堂上,她不好意思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被老师叫起来,常常默默地站着,垂着头,暗暗流泪。芭蕾的学习过程很是痛苦,学校的教育非常严格,但是每当想到父母给予的希望,乌兰诺娃在舞蹈学校就坚持了下来。
1926年的一天,乌兰诺娃的母亲去观赏学生演出的《护身符》。舞台上,女学生们扮演的一群“星火”满台飞舞,其中一个女孩的造型特别吸引人,表演很有吸引力。她突然发现,原来这个女孩居然是自己16岁的女儿,母亲终于发现了乌兰诺娃身上具有的非凡的芭蕾潜能。
之后,乌兰诺娃转到全国最杰出的女子芭蕾教育家瓦冈诺娃的班上学习。乌兰诺娃体质很弱,几乎所有的常见病都得过。瓦冈诺娃也感觉到了乌兰诺娃体质柔弱,她帮助乌兰诺娃平衡发展整个形体的造型,使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以说没有瓦冈诺娃,就没有以芭蕾而闻名世界的乌兰诺娃。
1928年,乌兰诺娃的9年学校生活结束了。在毕业演出中,她在肖邦舞曲中担任主角。由于她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工作。这个团是原来的帝国剧院,代表着国家级水平。1929年,凭借自身非凡的艺术才华,到这个团的第二年乌兰诺娃就成为团里主要演员。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的11年中,她先后在《雷蒙达》《沐娘》《吉赛尔》《神驼马》《胡桃夹子》《巴赫奇萨拉依泪泉》《失去的幻想》《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姬》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的女主人公形象,成为前苏联首屈一指的芭蕾大师。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舞蹈演员的使命不言而喻就是跳舞,而乌兰诺娃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完全推翻了这种偏见。她不是在舞台上跳舞,而是把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她以丰富的表现力体现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世界,因此她所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神形兼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舞剧《吉塞尔》一幕中有一场通常称为“发疯的表演”的难度极大的戏,乌兰诺娃以巨大的感染力表现出吉赛尔临死前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在这场戏中,稍不谨慎,不仅会影响吉赛尔的纯真形象,甚至还会把戏演“砸”了。就是在吉赛尔极度绝望时,乌兰诺娃仍然保持她那特有的抒情性,同时又使人为之震撼,为之心动。乌兰诺娃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演员!1934年,在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剧院由乌兰诺娃主演的《巴赫奇萨拉依泪泉》获得了巨大成功,该剧被认为是前苏联舞蹈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乌兰诺娃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芭蕾艺术的精湛,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她一生率团出访过很多国家,曾于1952年和1959年两度访华,并与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交流过艺术心得。乌兰诺娃还在芭蕾舞剧《红罂粟》(后改名为《红花》)中扮演过中国舞女桃花这一角色。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冷战,使乌兰诺娃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有机会到西方演出。1956年,乌兰诺娃随同莫斯科大剧院出访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一向挑剔的英国观众被乌兰诺娃无比优美的舞姿、轻盈迷人的舞步、无与伦比的技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折服。演出结束后,皇家剧院的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半小时之久,谢幕几十次。英国芭蕾大师方登说:“这是无法形容的魔力。”事后,英国著名芭蕾评论家哈斯凯尔这样写道:“我们看到的不是乌兰诺娃本人,而是莎士比亚的朱丽叶。”疯狂的观众一直等候在剧场的后门,久久不肯散去。最后主办方只好出动警察护送乌兰诺娃上车,但无法控制激动情绪的观众不让司机发动汽车,热情洋溢的观众们更是一直把汽车推到乌兰诺娃住的饭店后才慢慢散去。
乌兰诺娃生活在不同的角色生命之中,她整天和白天鹅、奥吉塔、朱丽叶、吉赛尔、雷蒙达、桃花等人物打交道,她的思想纯真得如同水晶,她已将芭蕾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除了在本国坚持教学外,为了推动芭蕾在全世界的发展,乌拉诺娃还参加了许多世界性的活动。1979年在丹麦举行纪念“布隆维尔逝世100年”活动,国际芭蕾舞界汇集哥本哈根。看过百年纪念的作品后,乌兰诺娃曾向丹麦舞界说:“我们已经忘记了许多古典芭蕾的东西,所以我要向你们学习。”身为国际芭蕾大师,她的谦逊令人敬佩。
1981年乌兰诺娃已是71岁高龄,她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舞蹈博物馆举办的“俄罗斯芭蕾舞200年展览”的开幕仪式。在掌声和鲜花面前她表现得既谦虚又平静,在这次展览上,对她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俄罗斯芭蕾舞200年”间的整整30年,乌兰诺娃是亲身参与芭蕾舞并为其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会议评价她:“乌兰诺娃非凡的才能和艰苦的劳动,使她在20世纪的芭蕾舞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她的名字将名垂艺史。”1989年,莫斯科举办了第六届芭蕾舞大赛,乌兰诺娃是前苏联的四名评委之一。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每四年举行一次,是世界同类比赛中,时间最长,获奖最难,权威性最高的比赛。参加本届比赛的有中国、美国、前苏联、法国、西班牙、阿根廷、意大利、西德、澳大利亚、墨西哥、瑞士、希腊、芬兰、日本等26个国家的104名选手。年岁已到78岁的乌兰诺娃怀着一腔热情和对后辈的关怀,全力以赴地参加了评奖的全部过程。
乌兰诺娃是前苏联唯一三次荣获劳动英雄奖章和列宁奖章的艺术家。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称她为“人间的上帝”。乌兰诺娃确实是个很普通的人,但她也是一个被人们所崇拜的上帝。她虽然是俄罗斯艺术家,但她更是属于全世界的芭蕾大师。乌兰诺娃永远是20世纪世界芭蕾艺术中最为灿烂夺目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