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董祀结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眼看死期已近,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蓬首赤足地来到曹操的府上求情。见到曹操,蔡文姬跪在他的面前替丈夫请罪,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曹操看着她心酸不已。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曹操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除董祀的死罪。
此时,曹操方发现蔡文姬数九寒天却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曹操问她:“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您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文无贻误,十分满意。
董祀获救后,感念妻子的恩德,对蔡文姬改变了看法。时局动荡,他们夫妻双双看透世事,溯洛水而上,隐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后来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曹操把蔡文姬从匈奴接回中原,在保存古代文化方面作了突出贡献。自此“文姬归汉”成了经久不衰的美谈,蔡文姬的才情也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大家们乃至今日的人们久久称颂。
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她的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1084年3月13日,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格非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廿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其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她的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度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做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度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外界。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忍”,则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二人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因为志趣相投,夫妻俩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感情深厚,一直过着幸福美好的甜蜜生活。赵明诚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居右丞相。所以,李清照的早期生活一直是非常优裕的。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有一次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嬛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贤淑,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李清照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1129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丈夫的去世,更给李清照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流落南方,境遇孤苦。自此,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乘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无依无靠的李清照就这样嫁给了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丈夫罪名落实,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后来,目睹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依旧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前夫赵明诚的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宁死不屈的项羽讽刺只知道丧权辱国的徽宗父子二人。
从待字闺中的少女,到夫妻恩爱的少妇,李清照曾拥有美满的前半生。但是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了国破家亡的历史中。丈夫的早逝,文物的丧失,到再嫁婚变的是非,李清照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张汝州的事情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弱女子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异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朵瑰丽的奇葩就这样在江南寂寞地凋谢了。
佳人已逝,魂香千年。李清照不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不追求绮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
人们熟知卓文君,多是因为她与司马相如的那一段爱情佳话,还有那传唱至今的《白头吟》和《诀别书》。历史上有名的女人们差不多都是天生丽质的美人,而在这些美人中又不乏美色与才气兼备者,卓文君就是这样一号人物。人们形容她“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非凡。她还是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女人。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之后,不顾父亲的反对于月夜私奔,最终与自己心爱的男人携手终老。
卓文君(约前179—前117),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和现代女人相比,古代的女人大多早婚,15岁及笄后就可以嫁人了。16岁时,卓文君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配给一位皇孙。不料这位皇孙体弱多病,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卓文君就这样还未出嫁便在娘家成了寡妇。年轻貌美,外加才名远播,即使丧夫,追求卓文君的名流们依旧踏破了卓家门槛。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坐陪。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的女儿美貌非凡,颇有文才,于是奏了那首流传至今《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卓文君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两个人互生爱慕之情。但是司马相如父母双亡,不仅家贫,还不得志,卓王孙强烈反对宝贝女儿与司马相如的婚事。
得不到父亲的许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两人只好私奔。两人回到成都后,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掉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为顾忌情面,也只好将新婿、爱女接回临邛。但他们仍安于清贫,自谋生计,在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便由此而来。
自古至今,痴情怨女无情郎,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后来,司马相如要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了一首《白头呤》:“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儿何簁簁,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著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看过《白头吟》,司马相如给她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丈夫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首《怨郎诗》。这首数字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收到信后,司马相如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对这首用数字连成的诗一连看了好几遍,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自己对不起一片痴情的卓文君。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并亲自回乡,用驷马高车,把文君接往长安。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回百转,成为爱情传奇。
上官婉儿:风雅之声,流于来叶
上官婉儿,中国历史上颇有才气的女子。纵观她的传奇一生,于权力荣华中坎坷沉浮。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遗憾的是,官场惬意情场失意。上官婉儿三十七岁才遇爱情,却差点儿因此送命;后来的恋情又多与政治相连。唐玄宗曾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她的诗文,辑成20卷,由燕国公张说题篇作序,《全唐诗》收其遗诗32首。
上官婉儿,是唐代名臣上官仪的孙女,祖父和父亲被害时始出生。因为母亲郑十三娘是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她和母亲才得以免去死罪,被配入皇宫内庭为婢女。
虽是宫婢,但她自幼才思敏捷,诗词出众。经书、史学、书法、算术、作诗、朗诵、围棋样样精通,时人夸她有才气,有“上官体”的遗风。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人们都说,上官婉儿的文学天分继承了祖父的全部才华,她骨子里存在的某些品质也是来自“刚直肯谏”的上官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