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的生活是现实的,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其家庭经济收入。那年月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盐场的经济效益逐年在下滑,场里盐工已两年没有调资,而物价却涨得离谱,日用品价格贵得吓人,昔日被盐场周边人称作“盐大头”的盐工的生活水准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大部分盐工的日子过得入不敷出。那时盐工受自身所处的地位影响,在盐场里普遍存在着单职工的家庭模式,就是女人无业在家负责打理家务事,男人在盐滩上干活挣钱养家。光的家庭就是盐场里一个标准的单职工家庭,如果他平日里不做些贩卖鱼虾的小生意,那他家的主要经济收入就只有那每月200元左右的工资。他有时会和我们私下里交心,说如果他不搞个贩卖鱼虾的副业,而是听领导的话一心埋头于工作,那他将会和其他的单职工家庭一样陷入家贫百事哀的困境之中。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光未结婚之前听着范琳琳演唱的这首《苦乐年华》总不太感冒,认为词作者是无病呻吟,演唱者是唱得不知所以然,但成家后有了孩子的光,尤其是在小芳母亲回家之后,他这个大老爷们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时,就深切的体会到做一个家庭里的当家人的不易,因而也对《苦乐年华》里的歌词有了共鸣。生活的重担逼迫着光不得不正视自己家庭的现状,他开始认真地琢磨起增加家庭收入的措施。脑袋灵活的光最终把目光落在了自家的房子上,他家那两间座落在公路边的房子,成为他策划开商店的理想场所。他的理由很简单,平日里他和那些收货商贩打交道时,他家就已成了他们的落脚点,加之自家周边的小组里也没有商店,可以方便附近小组内的盐工购物。最重要的是他认为开了商店后,小芳既可以带孩子理家务,也可以做生意挣钱,活儿既不算太重,也不会无聊着急,是个一举两得的事。
光是个做事果断的人,他的想法确定后就抽上空闲的时间到镇上购来了盖房用的砖瓦、水泥和黄沙,然后利用周末休假的时候,把组里那会些瓦工手艺的老高请来做大师傅,又吆喝来我们这班棍兄棍弟打杂工。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只花上不到三天的时间,一间12平米的简易瓦房就在路边建成。屋门正对着公路,开上了一扇大窗户,外墙被糙上了水泥,门前搭上了遮阳棚,家前屋后的地面都打上了水泥地坪。房子竣工的那天中午,光在家里正儿八经地备下一桌酒菜,请大伙痛痛快快地吃上了一顿。饭后光给老高拿上了两条红一品香烟,对于我们这班打杂的,光也没亏待我们,除了供我们三天吃喝外还每人发了两包红一品香烟。大家都是好兄弟,彼此之间也没啥讲究,干活就是相互帮忙。只要能帮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大家的心里也挺高兴,谁让他是我们的老大呢。
以后的日子,光精心地把屋子倒饬了一番,置办了些开店必备的货架等物件,还把自家的那台海尔大冰柜搬到店面里。一干事情准备就绪,光就从镇上批发了一些烟酒糖等日用百货放进店里,于是“小芳”便利店正式开门营业。果然不出光所料,“小芳”便利店开业后,很快就成为那些到海边收货商贩和赶海人的落脚休息点,成为周边职工家属拉家常的聚集场所。红火的生意,让每晚盘账的光的两口子都乐得合不拢嘴。不过便利店的生意兴隆也给光带来了压力,他去镇里批货的频率也相应地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