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字大绅,出生于公元1369年,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文学家,十九岁以才学中进士,历任御史、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曾主编震世之作《永乐大典》,总裁重修《太祖实录》,其著作有《文毅集》、《古今列女传》传世。
解缙出生在一个普通官吏家庭。他的祖父解子元,在元朝末年为判官;他的父亲解开,学识渊博,太祖朱元璋多次欲将他召去做官,但解开坚辞不就。
解缙小的时候聪敏颖悟,又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自然喜欢读书。四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读完《论语》、《孝经》;但是,他更爱读的是文学,对两晋以来名人大家的作品,此时已经十分熟悉,并且自己也能遇事有诗。因此,父母都很喜欢他。特别是他的祖父解子元,更是对他宠爱有加,因为当时元朝已经灭亡,解子元又不愿做明朝的官,在家无事,便辅导孙子读书识字;他见解缙学习用功,记性又好,心中更加喜欢他,爷孙二人常常一块谈经说诗,直至深夜。
这一日,解缙在书房做完功课,拿出纸和笔,写了几篇大字;然后,他又拿出彩笔,画了几幅画,便自我欣赏起来。恰在这时,他的祖父进来了。解子元心中明白,他这个孙子,不仅喜读诗书,且琴棋书画,无不喜爱;但是,他担心孙子不抓住重点,主次不分,因此虽不禁止他的其他爱好,也常常教导他把精力放在学问上,而其他则只能做业余爱好。今日,他进来后,先看了看解缙写的字,又看了看他画的几幅画,甚是满意,但功课做得怎么样,他心中无数,于是,便笑着问他:“你又写字,又作画,你最喜爱的是什么呢?”
解缙见问,也想借机表达一下自己的志向,没有正面回答爷爷提出的问题,而是用手指着自己的书房,顺口作了一首小诗:
小儿何所爱,爱存芝兰室。
更欲附龙飞,上天看红日。
这诗的前两句中所引用的“芝兰室”,也叫“芝兰之室”,是成语。古时候,人们常用芝和兰两种名贵香草,比喻美好的环境。由于解缙平时在书房读书,清静幽雅,心情舒畅,效果明显,常受到爷爷的称赞,故称书房为“芝兰室”,是他所喜爱的;后两句,则是说自己在“芝兰室”学了知识后,将来就要从这里附着神龙飞上天去,去观看那红彤彤的太阳,表明了他的宏大志向。
解子元听了孙子的诗,高兴得连连称赞说:“好孙子,有志气,有抱负。”
不久,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召解缙的祖父解子元入朝做官,解子元却在一臣不事二君的思想指导下,以自杀相拒。明太祖听说后,深为惋惜;不久,又召解缙的父亲解开入朝,请他讲元朝的兴衰败亡,并留他在朝辅政。解开也因自己的一家初为元朝臣民,老父为此自杀,自己焉能言先朝过失。所以,他拒不言元朝事,辞官回家。
从此,解缙一家便贫困下来,靠父亲推磨卖豆腐、母亲纺线织布维持生计。不久,父亲也因病去世,只剩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共度时光,生活相当艰难。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解缙的母亲也不忘解开生前嘱咐,省吃俭用,继续供儿子读书。但是,又偏偏雪上加霜,地方官天天派差役上门征收徭役钱。当时规定,没有人出徭役的,就要拿钱顶徭役。因此,母亲为难得不时落泪。
解缙知道后,十分气愤,便提笔写了一首诗,送到县衙,并要当面交给县令。那些衙役们见他是个孩子还想见县令,认为是胡闹,便要轰他走。
解缙对他们说:“你们也为父母所养,我母亲因交不起徭役钱整日落泪,做儿子的能看着让母亲哭死在家中吗?我见不到县令,死也不走!”
衙役们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退了一步说:“你不是写了首诗要给县令吗?我们替你呈上去,如果县令同意你进去,就让你进去,好吗?”
解缙同意了。
县令接过解缙写的诗一看,题目是《诉苦》,只见诗中写道:
母在家中守父忧,
故教儿子诉原由。
他年谅有相逢日,
好把春风判笔头。
诗的大意是说:母亲在家中为刚刚去世的父亲守丧,让我来诉说请求免去徭役的原因;估计他年我们还有相会的日子,我将来也有出头的时候,你那时也许用得着我,为了这一点你也应该像春风那样温柔,在笔下多多留情。诗中有刚有柔,软硬兼施,不卑不亢,写得很是策略。
县令看后大奇,便将解缙传了进去。他一看是个七八岁的孩子,不相信这诗是他作的,于是便对解缙说:“你写的诗我看过了,能当场再来一首吗?”
解缙道:“不知大人以何为题?”
县令说:“就以大堂外边的小松树为题吧!”
解缙稍加沉思开口吟道:
小小青松未出栏,
枝枝叶叶耐霜寒。
如今正好低头看,
他日参天仰面难。
这首诗说是咏松,实为言志。意思是说:我现在年小,正在上学读书,可我有志气,将来要成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今日你低头小看我,将来仰头看也很难。
县令听后,深知解缙的确才华横溢,将来必成大器,便提笔免了他家的徭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