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6800000047

第47章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径行印刷的技术。具体来说,首先是请书法很好的人把要雕刻的文字、图像写在纸上,再把该纸反贴于版上,轻轻平按,使纸上内容移到木板上,接着在板上依字样或图样进行雕刻;其次,印刷时在版面上刷上油墨,然后在版面上覆盖纸张,用干净的刷子均匀地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雕版印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的“雕版”,有时叫做“镂版”、“刻版”、“刊版”、“墨版”、“椠版”、“梓版”等,有时也称为“付椠”、“付梓”或“梓行”、“刊行”等。雕版印刷所用的雕版材料主要是选用纹理较细的木材,如枣木、梨木、梓木、黄杨木等。至于选用哪一种木材做雕版,一般是要根据印刷品的精细程度,再选用硬度不同的木材。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7世纪间。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印版刷墨图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韩国发现雕版《大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雕版刻本。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此件由7张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阔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这卷印雕版制版图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雕版印刷的使用到了9世纪时已相当普遍。唐五代是我国雕版印刷的兴起时期,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前后32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130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时22年,计1076部,5048卷,雕版达13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活字印刷是朝鲜发明的吗

众所周知,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由我国宋代的毕昇在雕版印刷普及的基础上发明的。但是有人却说活字印刷是朝鲜发明的,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从活字印刷的产生、传播过程来看看。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泥活字版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其方法。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历史上,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甚为悠久。到公元前二三世纪时,两国的交往已相当密切。7世纪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那时正值中国的唐朝。他们经常派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学生回国时往往带走大批书籍,同时也学到不少先进的工艺技术。印刷术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之后,首先传到了朝鲜,称为“陶活字”。据朝鲜的文献记载,“活版之法始于沈括”,也就是说朝鲜的活字印刷来自中国毕昇的发明。朝鲜半岛先后应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铁活字,还有后来创制的瓢活字印书。其中最有成就的是铜中国印刷术外传达图活字。大量铸造金属活字,是朝鲜印刷史上最突出的成绩。它们铸字的方法,可能受中国铸铜币、铜印和制作锡活字的影响,因为朝鲜铜活字采取的是雕木字模、作细沙反模,然后浇注铜液等基本方法,与中国铜币铜印铸造法,几乎是一样的。朝鲜半岛不但很早铸铜活字,也是较早采用铅印的国家。此外,在1688年,朝鲜人还铸成铁活字,铸造铁活字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由此可见,中国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后,朝鲜人民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金属活字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们可以从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直指》中看到朝鲜半岛于14世纪时铜活字印刷水平之一斑。为印刷术的推广应用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创新、发展与发明是两回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从活字制作,到拣字排版,到刷印、拆版和还字,有着一整套完整、科学的工艺方法活字板的轮图。后来中国乃至朝鲜出现的泥、木、锡、铜、铅、铁等活字,除材质的不同外,工艺技术上与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并无实质性不同。拿木活字来说,毕昇于制作泥活字之前已试用过木活字,只是因木字遇水膨胀,故改木而用泥。此后不久木活字又被采用,这有西夏文木活字印刷的佛经实物为证。西夏木活字印刷与毕昇泥活字印刷除材质之外,工艺技术上无多大区别。故“发明”一词是不宜滥用的。后来印刷术又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400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10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16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19世纪传入大洋洲。从13~19世纪,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从上述活字印刷的产生、传播过程来看,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而非朝鲜发明的。

(吴淑娟、洪秋兰)

中国古代四大藏书楼

中国的藏书起源很早,大约可以上溯到周代。周朝设“史”这一官吏,专门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汉代设立国家藏书馆,其中有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藏书的地方。其后官私藏书籍有了更大的规模,藏书楼也越来越多。几千年来,藏书楼在保存文化遗产、开发文献、总结藏书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历史的贡献。现存古代四大藏书楼为天一阁、皕宋楼、嘉业堂、文渊阁。

天一阁

天一阁是明代私家藏书楼,誉为中国藏书“第一楼”,位于宁波城月湖之滨,由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创建,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是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阁名取义于汉郑玄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表“以水制水”之意。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增筑假山园林,使天一阁更具江南园林特色。1982年天一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一阁的布局,在主轴线上,前为天一池,中为天一阁,后为尊经阁和明州碑林。天一阁为木质结构的二层楼房,重檐硬山顶,前后有廊。楼上为通长的一间,以书橱间隔。楼下面阔、进深均为六间,喻“天一地六”之意。清乾隆皇帝曾命测绘天一阁书楼、书橱款式,兴建文津阁等南北七阁,以藏《四库全书》,天一阁因此闻名于世。

天一阁原有藏书7万余卷,藏书的一大特色主要为宋元以来刊本、稿本、钞本,而以明刻本为主,其中明代的地方志书、政书、诗文集等为多。后历经沧桑,藏书散失很多,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天一阁藏书实存5.3万余卷,4094部。鸦片战争时,天一阁藏书被英国侵略者掠去《大明一统志》等数十种。咸丰年间又遭盗窃,至1940年,天一阁藏书仅存13038卷,1591部。加上清代范氏子孙添藏和范氏家著,总数不过24752卷,1854部,只及范钦当年所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多方征集了许多原天一阁的藏书和其他重要善本图书,现天一阁藏书达30万卷,其中善本图书8万余卷。为加强对天一阁的保护,国家曾多次拨款维修。1979年建立了天一阁文物保护管理所,专门从事对天一阁藏书楼及其藏书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

皕宋楼

皕宋楼是我国近代社会的比较著名的藏书楼,由浙江陆心源创建。陆心源(1834~1894年),字刚甫,一字潜园,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陆心源喜好文化事业,爱购书藏书,共建藏书处三所,总藏书量达15万卷,号称当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

皕宋楼藏书丰富完整,内容涵盖经、史、子、集。据《皕宋楼藏书志》著录其所藏古籍共有1111部,其中来自明清收藏家的有409部,占皕宋楼藏书的三分之一,其余未著录藏书来源者占多数。皕宋楼藏书为天一阁的两倍,其中宋、元刻本多达600条种。这些书分藏三个地方:一是皕宋楼,专藏宋元刊本、名人手钞手校秘本。所藏之书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两百部的宋版书,所以取名“皕宋楼”,“皕”即两百的意思。一是守先阁,藏普通刻本,对外开放藏书。一是十万卷楼,藏明清秘,名人手校、手钞本、稿本。陆心源本人其著作宏富,体裁多样,遍及目录、版本、校讎、题跋、方志等文,论其藏书与著作成就,是晚清藏书家中最出色的。但后因其长子陆树藩经商失败,导致藏书全部外卖日本,至今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

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位于南浔镇南西街万古桥西,与江南名园小莲庄眦邻。嘉业堂藏书楼因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和赏赐“抗心希古”匾额而得名。建于1920~1924年,由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干创建。刘承干(1882~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南浔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095年)秀才,候补内务府卿御。

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平面呈口字形,之间正方形天井,占地约二亩。楼上楼下,共有52间。藏书楼的整体,伴有中国经典的楼台亭阁轩,典型又精致的江南园林风格,藏书楼四面环水,以一衣带水替代围墙,使书楼建筑、花园景观与四周村野风光浑然一体,藏书布局合理,各具特点,既有利保管,也便于阅览。

嘉业藏书楼藏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多种,33380卷,其中可称“海内秘藏”的珍本,就有62种。全盛时期,藏有古籍57万余卷,18万余册。藏书中约有宋、元刊本150多种,明刊本200种,清刊本5000种,钞校本2000种,其他精本1000多种;此外,还有碑帖数千种。藏书楼现藏书以宋刊《史书》、《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部史书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还有眉山刊本《宋书》残帙,近人张元济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曾采用补缺。至于宋开庆年间的110卷本《鹤山先生大全集》、宋淳熙戊戌本《窦氏联珠集》也是世上仅有的海内孤本、珍本,尤以收藏地方志最多最全面而著称于世。

1981年4月,嘉业堂藏书楼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16日,藏书楼被列入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乾隆三十九年~四十一年(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为藏巨典《四库全书》,清朝共建有七座楼阁储存,以文渊阁最为壮观,位列七阁之首。阁为三层楼房,依浙江宁波天一阁规制,外观若二重,阁前有池,引御河水,楼外有直房,阁内上下全部存放书籍,全阁有103架,共6144函,36275册。文渊阁设文渊阁领阁事总管全阁事务,又设文渊阁直阁事,具体负责阁内图书管理事务。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于1948年年底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省,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另外,故宫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吴淑娟、洪秋兰)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解缙、姚广孝等奉敕编撰。始纂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五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订重修,命名为《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为11095册,约3亿7000万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假借祖训“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攫取了其侄建文帝的帝位,年号“永乐”。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烟海,分散记载于许多书籍上,查找不便。于是下诏翰林院,命解缙等人系统收集天下古今书籍,编纂一本大型类书,并以此想利用编修典籍来笼络朝野儒士,使他们忠心效劳,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他要求该类书将“凡书《永乐大典》书影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次年11月,全书告成,朱棣为之赐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认为此书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又责令姚广孝、刘季篪与解缙等重新编辑,并专门任命王景、王达等5人为总裁,邹辑、梁潜等20人为副总裁,陈济等为都总裁,征调中外史官和各方文学之士为纂修,选书法颇好的国子监及郡县生员为缮写,命光禄寺给予朝暮膳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3000余人。历时5年修成,朱棣改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序文,称赞这部书“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着为奥典”。

《永乐大典》汲取了韵书以韵检字的优点,确定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撰方法,对每一个韵目,都是先注音后释文,并附该字从钟鼎文到行草的各种写法,更便于检索。全书按《洪武正韵》的76韵目编排,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即以字系事。然后将有关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名物以及奇闻异见、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非常详备。所有入辑的书,均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不过,《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并不是始终如一的,有的以一字一句分韵;有的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有的全录一书,以书名分韵。但正因为这样,宋元以前的佚文释典,多得借以保存和流传,从而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已经佚失的古籍共计385种,4926卷。《永乐大典》书面硬裱,以黄绢连脑包过。封面左上首签题《永乐大典》四字。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之工整,装潢之精湛,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修完之后,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东阁的下阁,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储藏于宫城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很少利用。据《明实录》载,直到弘治年间,明孝宗朱祐樘才查阅,并曾命人将其中所搜集的药物、禁方抄出给御医药房,而且亲自书写书中的一些金匮秘方赐给太医应用。明世宗入继皇位后,为在大礼仪中取胜,曾多次翻阅古礼仪之书,以作为自己“继统”的依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宫中火灾,三殿和文、武两楼等主要建筑物全部焚毁,《永乐大典》由于明世宗特别督促抢救才幸免于灾。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明世宗命文渊阁臣徐阶、礼部侍郎高拱等召集儒臣照原本誊写副本一部,隆庆元年(1567年)完成。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这时毁于大火。现存的《永乐大典》为嘉靖重钞本,清初移置翰林院,据史书记载,这部重录副本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四库全书馆之际,曾在宫中清查,发现丢失1000余册,2422卷。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已散佚2000余卷,剩下9677册,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500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丢失,其间经咸丰十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光绪元年(1875年)清点时已不足5000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存800余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

《永乐大典》虽已残缺不全,但它的价值仍不可否认。故新中国成立后,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为止已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215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730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共装订成220册,书前有郭沫若序。1977年中国台北世界书局又加印行。后又在国内外征集到63卷。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现存的《永乐大典》近800卷,缩印精装出版。

(吴淑娟、洪秋兰)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汉学大师),邵晋涵(史学大师)及姚鼐、朱筠等亦参与进来。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花了10年工夫,第一部书才完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后又陆续分抄几部,并检查全书,撤毁和补充了一些书籍。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才全部完成。《四库全书》耗资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

钦定《四库全书》本《长物志》目录《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大体可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是内府本,是原来储藏在宫内的旧刻本和抄本;第二是大典本,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逸书,有385种;第三是采进本,是从各省征集搜求的书,达12054种;第四是敕撰本,是清朝编纂的各种官书;第五是进献本,是当时藏书家应乾隆之令进献的书;第六是通行本,是采购来的社会上流行的书。

《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纂,每大部又分若干类。经部有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史部有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召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集部有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典5类。全书除收录中国历代各种典籍外,还有朝鲜、越南、日本,以及印度和明清之际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述。全书共抄录七部,其中四部分别藏于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渊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被称为“内廷四阁”;其余三部藏于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被称为“江浙三阁”。

《四库全书》书影乾隆皇帝还敕命精选473种,19930卷,编为《四库全书荟要》。后又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对收入全书的各类图书,或虽未著录却有存目的6819种书籍,都以提要形式一一做出评介。其编简本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共20卷。在修书过程中,清廷还查禁了一批书籍,分全毁和抽毁两种。禁毁的书籍,总数十分可观,但历来无准确统计。浙江省编《禁书总目》、河南省编《违碍书目》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文渊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而已非原书。1948年,国民党政府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省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往台湾省,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1935年,商务印书馆根据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969~1975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又陆续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共12集。

由于卷帙繁多,《四库全书》的编纂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对明、清之际的书,窜改删改的多;不载版本来历;有的书不是足本。

(吴淑娟、洪秋兰)

同类推荐
  • 君临三国之独霸一方

    君临三国之独霸一方

    王焱重生三国,君临天下,手中方天画戟横扫天下,胯下紫雷青龙驹如影随形。十二武将星辰,十二才士星辰伴其左右。青龙谋士智谋天下,白虎军团勇踏三军。收吕布,灭袁术,脚踏荆州,独霸一方,不平天下誓不称帝。
  • 臣皇

    臣皇

    数年之后终回首,不知是臣还是皇。大正王朝,康平二年,锦衣卫嚣张拔萃,东厂苟延残喘,白莲教,鞑坦蠢蠢欲动……随着王译的出现,黑骑军,天下师爷……应运而生,这是一个精彩的时代……
  • 夜雨北衙

    夜雨北衙

    大唐天宝年间,外有安禄山造反,内有不安份的阴谋诡计者扰乱长安城。大理寺卿李慎行奉旨查办案件。一件件古怪离奇的阴谋诡计。一件件不可思议的案件。一件件稀奇古怪的奇人异事。一件件令人欲罢不能的情节。李慎行能不能完成李隆基交给他的任务?长安城能不能恢复平静?大唐的天下将会如何发展,敬请关注小说《夜雨北衙》
  • 魂断鸡鸣山

    魂断鸡鸣山

    这是发生在大清盛世康熙年间与雍正年间的一段秘闻,这是一个发生在川黔滇一个小镇的传奇故事,其充满了无限的爱恨情仇呈现,也展现了一段较为人知的历史演绎、、、、、、希望大家支持,谢谢!
  • 回到大宋当土匪

    回到大宋当土匪

    南宋危难,岳飞还未昭雪,秦桧刚刚死去几年,动荡的南宋高宗已经无心政局,金人虎视眈眈意欲南下。那一年,辛弃疾还只是个毛头小子,那一年中兴四将只剩下了轻敌的张浚,是时,汤思退还是宰相,宋孝宗还未曾即位。一只千年后的蝴蝶翩翩而至,卷入这场南宋的风波,生在金地沦陷区,借着耿京辛弃疾等人起义的大势,一步步走上朝堂,舞动大宋的朝堂,掌控天下的大势,一气之下灭金荡高丽,渡海灭寇,生生造就出一个盛世大宋!当他垂垂老矣,“我的大宋不会窝囊,我的大宋要的是金戈铁马!只怪金人不让我安安静静做个美男子。”而他一路之上,一个绰号便是一段佳话。人屠,匪王,血相!而他最喜欢的却是“土匪?嗯,专门欺负金人的土匪,比较贴切啊!”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婚外偷心:娇妻,好羞羞

    婚外偷心:娇妻,好羞羞

    一个有名无实的婚姻,一场裸贷引起的风波,遇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男人,惹爱上身,我才明白什么叫蚀骨销魂。
  • 穿越之绝尘朱华

    穿越之绝尘朱华

    前世的她是一枚棋子,没有保护好她最亲的人,这世,她到了女尊的国家,一切从头开始,她决定让自已强大,誓死保护她最在意的人,在这阴阳颠倒的世界,经过磨难,即便是被男人伤了心,只要她还有亲人在,她仍然是独一无二的上官绝尘!
  • 替身男神要强婚:误宠千金

    替身男神要强婚:误宠千金

    他以强势归来的霸道占有她。她以柔软的姿势躲避他。最终,她成为他的俘虏,他亦成为她的爱情俘虏。在恩怨里爱很难消!当她成为名门少小、姐,她以恨的方式来爱他,最后的最后,还是投进他的怀抱。没有你,我无法生活。她没有他一样没有办法快乐。
  • 多魔雄

    多魔雄

    元栎穿越了,他要阻止G博士改变世界古代宋朝却冲击了他的世界观,难道神灵复生?新旧皇帝更替,想做个好臣子真的很难!命运之手将他们推向时代的浪头但落下后,又改变了谁。
  • 重生之通天玉扣

    重生之通天玉扣

    “不论过了几世,你都不要忘记我!”“那请你一定要记住我!”
  • 混沌记实

    混沌记实

    混沌无岁月,时空皆不同。处处是异地,地地时间冲。毫厘纳万里,方寸容虚空。一步越天际,再步能还童!这里是混沌!你也可以称之为黑洞,世界的起源!本尊是这里的混沌生灵,后来有神叫本尊三生石,凡人一般叫本尊生死簿!下面就让本尊带你去混沌逛逛吧!嘿嘿
  • 法华私记缘起

    法华私记缘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夺魂掠魄

    夺魂掠魄

    刚穿越就陷入巨大阴谋中,被邪教袭击后,不得不背井离乡,改头换面。开局雪崩,外挂却迟迟不到账。......不喜欢无脑装杯打脸,没有脑残的配角,更没有倒贴女主。这个世界没有简单的谁对谁错,没有好坏之分,有的只是为了利益和目标不断拼搏的人。
  • 人间太息山

    人间太息山

    ?十万年前,仙人纷纷落下,于人间掀起无边杀劫,众生怒而问天,引为仙凡之劫……?灵山佛土,东土道门,中洲帝族……无数人间英杰崛起,逆斩谪仙……?天地宁静后,有天音落下?此界众生,永不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