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改革的影响是巨大的,实施的难度也是巨大的。分散在各地的几百个库房中,每个微小零件的走向都能在线查看,全流程可控对人的习惯的改变无疑是颠覆的——每个工序的操作者都必须随时向系统输入每个细小的变化。如此高度的精细管理,即使是东汽这样优秀的企业,全面推行也面临着挑战。
不因难度大而逃避,陈新有深知,东汽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必须经过现代化管理的改造。
从2001年筹划到2002年引入,经过8年不断推进,如今,主系统数据准确率达98%上,成百上千的工人同时在线操作,每秒有兆瓦级数据变化。东汽已从粗放式管理进入精细化管理。
全面的现代意识,让陈新有成为东汽43年历史上最后一位厂长。外界关注多年的东汽股份制改造在他手中完成,东汽分为两个实体公司,此举使东方电气集团整体上市顺利实施。
带领380万颗心一起跳动
外界把陈新有于2008年5月30日当选为德阳市代市长的一刻,评价为“临危受命”,真实的情况,是2008年初,组织部门即已进行民主测评等,调任已提上日程。之所以万众瞩目,陈新有明白,东汽重建和德阳重建这两大因素使他无法像过去一样在聚焦灯外实施理想,既然上了路,他就必须肩负380万人民的重托,寻找幸福的方向,带领人民走向未来。
临危受命奔波在一线
汉旺广场的钟已成“5.12”大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那个天倾地陷、惊恐万状的时刻,永远被时针记录、印刻在钟表盘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东汽厂区数座厂房顷刻间倒塌,拥有43年历史的国家骨干企业从花园变成了废墟……
已调任集团副总经理的陈新有正在国外洽谈一个重要项目,闻讯立即中断商谈,回国赶赴汉旺,那是他人生中凝聚了理想和智慧的最重要的地方。
伤悲和奋起的东汽人,把生命置顶,奋尽全力抢救废墟下的同胞。
陈新有对东汽领导说:“你们去救人,我帮你们看看损失情况,如果恢复生产要做些什么工作。”在东汽汉旺基地的废墟上,陈新有走过一间间厂房,每一处他都熟悉,熟悉得痛彻心骨。6月6日,主机四分厂在大角度倾斜加固后的厂房中,率先恢复生产,东汽向世界宣告:东汽是站起来的巨人!陈新有的调查和建议,给了他们诸多帮助。
5月28日,一直在汉旺抗震救灾的陈新有接到了次日将任命其为德阳市委副书记的消息。他独自开车,向绵竹市沿山乡镇向山里进发。汉旺、九龙、遵道……一直走到清平大山里再也无法行车的地方,他感受到灾难的深重。赴任后,他又多次到绵竹、什邡沿山一线调研,他最关心的是群众的安置和恢复生产。
陈新有市长
“我们听到他对央视记者说‘百分之一百’时,心里真有点担心”,陈新有当时的同事说。震后东汽搬迁已成定局,向东汽发出热烈邀请的,不只是新都、青白江等省内地区,广州等地也开出非常优厚的条件,德阳人很担心,外界异常关注。
面对白岩松,面对镜头后的13亿国人,陈新有特殊的履历,让人们把他与东汽的去留更多地联系在一起。“东汽留在德阳的把握有几成?”白岩松发问。“百分之百!”陈新有答得底气十足。从1966年选址德阳,落户汉旺,三代东汽人留在那里的不只是工厂、事业,还有40余年凝聚的“人和”文化、深厚的感情,以及与东汽共命运的大批配套企业。
2008年8月,东汽八角井新基地开建,2600亩土地在一个月内完成征地、搬迁,这其中又有陈新有带领一班人辛苦奔波的身影。
调研企业、学校、农房……陈新有上任伊始,深入基层、一线的脚步布满德阳。农民过渡安置房补贴资金发放到位没有?基层政权建设怎样来恢复?城镇过渡性板房急需解决土地、建材,怎么保障?沿山农民今后出路在哪里?清平乡、红白镇交通抢通保通情况怎样?农民住房重建资金难题如何解决?千头万绪的工作都成为刚性问题,需要尽快同时解决。加班成为常态,高效率的工作习惯使陈新有组织下的政府各部门高效运转起来,德阳打赢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与群众探讨灾后农房重建
寻找科学发展的道路
“在企业工作,犹如行驶在高速公路,道路标线清晰、规则分明,所需要的只是把握好方向前进;在地方政府工作,就好比汽车进了城,交通状况复杂,有时会因为一个小事造成拥堵,必须得小心通过……”这是陈新有由角色转换感受到的最大不同。
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意指落笔之前,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所处时代的认识和感悟,成就了一首诗的高低不同。也就是说,具体的事物背后都反映着大的世界观、方法论。在陈新有看来,无论搞企业,还是搞行政,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形态、人们需求、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把握。
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德阳的产业特点、城市特点在四川乃至西部都非常鲜明——全国8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全国5大磷矿基地之一,全球发电设备总量多年连续第一。
2008年的德阳,连续遭遇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地震”。“5·12”大地震使德阳工业损失接近占全省的一半,金融危机又给严重受损的磷化工业的毁灭性打击。可以说,两重灾难中,德阳在全省的受损都是最大的。
全球吹响新能源的号角,德阳以无可比拟的优势站在了前沿,26年的企业生涯,让陈新有立即敏锐地意识到——德阳拥有了高空腾跃的重大机遇。20余年前,陈新有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合作的经历,成功对接到“清洁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国际示范城市”的平台。到2011年将德阳建成西部经济强市的目标由此确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这是一个比震前翻两番甚至三番的目标。
令外界意想不到的是,陈新有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甚至超出了对工业的重视。意外有两层:从企业到地方,他的经验最易衔接、成绩最容易显现的是工业。选择农业,无疑是从零开始;看看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工业都摆在第一位,农业因为分散、比较优势弱,往往难以在短期内有大成效。农业不好搞,搞不成大气候,是各地“掌门人”的共识。
陈新有还看到了德阳另一个多年存在的“短板”——城市建设
与管理、第三产业的落后与弱小。德阳工业化率已达到50%,第三产业比例只占28%。三产业的不均衡生产已经影响到德阳的下一步发展。
“坚决摒弃简单的恢复、低水平的克隆,按照科学重建的要求,在恢复重建中努力促进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体系。”陈新有多次强调。产业的协调发展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陈新有从包头、鄂尔多斯在2001年与德阳发展水平相当、现在却差距甚大的现实中,看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还是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这是根本规律。
这也是他全局观、系统思维的再次体现。工业单兵的突破带给德阳的红利并不能使380万德阳人都得到幸福,三产业联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的全面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
德阳市政府政研室近来的调研题目不断围绕德阳“短板”展开
——怎样促进农村专合社发展?如何提升德阳现代服务业能力?
政研室副主任姚曙光这样看待陈新有的治市思路——只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才能给德阳带来现代化的明天。
相对于前半生在东汽的辉煌岁月,陈新有从政经历不过一年四个月,还没有成建制的政绩呈现,但他的目光,显然超越了个人的政绩,投射到“造福人民”的信念深处。曾与他经历风雨、磨砺与共的胡蕴成说:“他是一个心中有大善、大爱的人,他对使命、责任的坚守,是一种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