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习俊的父亲乃余杭一带有名的富贾,柳氏家族商道与官场都有些来历,柳习俊可谓时下流行的富二代。他的父亲虽然经商,但年少时酷爱武术,没事就自己找江湖上的师傅学学练练,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偶遇异人传授了真本事,从此练就了一身不俗的功夫,婚后子女渐大,又把自己的功夫传授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柳家一共四兄弟两姐妹,柳习俊兄弟中排行第三,为人聪敏好学,性情又仁义,被许多人昵称为柳三郎。四个兄弟中,唯有他学习武术的资质最为超群,自然功夫进步最快。后来,柳三郎的父亲送他去了汴京的“英略社”(使棒)和“角抵社”(相扑)学艺,结识了武术名家赵天祥的高徒梁阔里,从此研习赵天祥创立的梅山拳,遂武功精进,在余杭一带罕有敌手。
生活在宽松优厚的家庭环境下,柳三郎免不了带有年少轻狂,倜傥风流,仗义行侠客的性格。当苏盈盈姑娘刚一出现的时候,立刻拨动了他的心弦,姑娘秀媚可爱的姿容,聪颖过人的性格,活泼伶俐的青春气质,统统给他内心留下了深刻印象。
柳三郎这才感受到,往日的潇洒与欢愉原来都是虚空的,都是一种假象。自己内心真正渴望和期待的是苏盈盈这样的姑娘,他的内心已经被苏盈盈这三个字全部占据了。从见面到现在不过两天,心里却装满了这个女孩的倩影,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
当真是:
帐前枯月无暖意,陌上残菊舞不休;
冷弦偏断旧时忆,余音难逝伴君愁;
涵尘倚楼听风醉,灵曦琼宴歌碧霄;
尘寰此去烟雨尽,翩然一叶吟孤舟。
柳三郎心里想着苏盈盈意乱情迷的闲走了小半个时辰,迎面晃过来了一位衣着锦缎长衫的胖公子,原来是沧浪亭的园主苏公子。自沧浪亭中遭遇司马玄桢突访后,柳三郎暂时和十六郎、苏盈盈一起暂住在苏公子的沧浪亭内,只待处理好独孤老丈的后事就走。
苏公子迎面望见柳三郎,便招呼了一声‘三郎’走了过来。见面带忧思,先是一拱手,闲聊了几句,见柳三郎有些心不在焉,他观察了一下说道:“柳公子为何心神不安,可有什么心事?!”
柳三郎不好意思说出实情,又不知十六郎与苏盈盈到底是什么关系,故而不便造次,遂用话遮掩:“苏公子多心了,苏公子悉心安排照料我等,这些日子给园子里添麻烦了!中秋临近,游子思归,苏公子不要见怪!”
苏公子闻言眉间也泛出一丝忧虑:“这两天我的压力亦大,前几天也曾发生了一件诧异的事儿,就跟司马玄帧有些干系。前晚上园子又莫名其妙的被司马玄帧打死了外人,官府那边少不了说辞和打点,官府说这种江湖上的人物不容易抓住踪迹,只能悬赏慢慢捉拿。据公孙道长说那个司马玄桢有些道家门内的异常手段,公孙道长也被他打中了要害一直动弹不得,昨晚我找了个咱们姑苏城有名的郎中,他认为公孙道长被人封了穴道,需要寻找专门懂得门道的高手解穴,连十六郎没有办法,我还头一次见过这种事。江湖云低,日后言行也须谨慎些了。既然临近中秋佳节,我们也别坏了心情,晚上我们几人到‘妙观楼’听曲赏月如何?!”
柳三郎闻听顿时脸上泛起欢欣之色:“甚好,甚好!烦劳苏公子安排就是!”心中却怦怦直跳起来,又有机会和苏盈盈同游了,让他一阵狂喜。
临近中秋佳节之日,一到傍晚,大宋国之大江南北,从文人墨客到商人市井,三教九流到乡里农民,赏月饮酒,赴社赶会之风甚盛。亭台楼阁之上,伴随着鼓乐喧天长袖漫舞,人们饮酒赏月,击鼓传花,吟诗颂词,挥毫作画,此情此景蔚为壮观。各处的儒释道庙前人头攒动,街肆人满为患。吴地很少受到战争荼毒,繁华似锦,城中人口百万,时下人民富足,皆爱闲游。
姑苏名城两宋时期开始繁华,史书记载,姑苏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吴国谋臣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首先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亲自受命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伍子胥主持阖闾城,也就是苏州的选址和规划布局完全按照“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用“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布局阴阳相配”的思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的性状,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将城的结构、位置座向与天象相呼应配合,“阴阳调和、四时顺理、两阳易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将城墙四方各开二门,纳八方之风。东方为娄、匠二门,西为阊、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姑苏城真可谓阴阳八卦具体应用的典型范例。
再道那“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据史料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中秋节”;又兼有民间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宋朝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夜幕刚刚降临,十六郎,柳三郎,苏公子,苏盈盈,外加一个小厮跟着,一行五人饮食已毕,闲情逸趣地游走在繁华的街肆上,人们路过一处三路聚合的市口,便见到一座三层飞檐木质的高楼矗立在眼前。只见暗桥飞檐雕刻着飞鸟栩栩如生,一排排花窗制作得玲珑剔透,六角围栏涂着桐油。由于时值深秋天气微凉,花窗紧闭,唯有二楼一扇打开。自上到下灯火通明,那楼前匾额上书着三个大字‘妙观楼’。
这‘妙观楼’里面吃茶饮酒的,听曲说书的,到了最上面的第三层僻静地儿,还有吟诗作对的。
几个人到了楼下,便见到进进出出人来人往,里面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楼太吵,人们径直上了二楼,二楼听书听曲的人稍微安静些,几个人站了一会儿,苏盈盈道:“这里还是太俗,不如上三楼吧!”十六郎有点执拗不愿意动,柳三郎一旁忙道:“这里人也满了,不如上三楼看看!”
于是,五个人又上了三楼。沿着楼梯台阶,十六郎才跨上三楼,便听见一间花窗阁子里头牙板敲击声起,平平仄仄三两声后,便是琵琶拨动声声,一个女子随着委婉的琵琶声吟唱道:“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吟唱的原来是已故兵部尚书、太子少师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一词,坊间吟唱称‘浪淘沙诸宫调’。但听那曲调大气中带着委婉,快意中衬托着怅惘失落与淡淡伤感,在江南女儿家清朗柔和的吴语声中吟唱出来,甚有回味。
苏盈盈听得入神,不由得停下脚步伫立花窗下,柳三郎等人也随着在外面一道听了。一曲罢了,十六郎和苏公子心中早已痒痒,急着唤小厮寻找一间阁房听曲。倒是苏盈盈听得入迷,杭州虽然自有其特色,但听了这姑苏的吴语宫调更有味道。
少等片刻,花窗里面牙板敲起,又一曲起来了,却没有琵琶声伴奏了。一个女子附着牙板吟唱道:“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妳妳、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原来是奉旨填词柳七的玉女摇仙佩·佳人一词。
这没有琵琶伴奏的曲子听起来,更有韵味,苏盈盈一句一句听得入迷。里面那女子清丽的声音温婉而娓娓,柳三郎陪着苏盈盈渐渐的也听了进去,听到妙处不禁抚掌称赞:“妙,妙哉!”
苏盈盈见了柳三郎入了境界,笑道:“柳公子,可考虑把三郎改成七郎么?”
柳三郎闻听愣了一愣,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姑娘是在逗他柳姓与柳七相同。
一曲清婉又罢,忽然‘吱呀’一声,那阁房的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