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52700000062

第62章 历史(3)

其实,上古的时候,君主的坟墓也都只称“墓”,不称“陵”的。《书·太甲上》说:“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汤墓地也。”又说:“营于桐宫。”注:“经营桐墓,立宫,令太甲居之。”意思是说:太甲做了国君,很昏庸,伊尹把他流放到先王汤的墓地,在那里筑了宫室让太甲居住。这说明商朝君主的坟墓也称“墓”,不称“陵”。《周礼·春官·冢人》也说:“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意思是说:冢人的职责是掌管王、侯、卿大夫的墓,弄清方位并画出图来。先前君王的棺椁葬在中间,以父为昭、子为穆分为左右次序;各诸侯的墓就在君王左右的前面,卿大夫和士的墓在君王左右的后面,各以宗族葬在一起。墓大夫的职责就是专门掌管国家墓地的。由此可见,周代君王的墓也称“墓”不称“陵”。

当时,“陵”只是大土山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淆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意思是说,淆有两个大土山,那南边的大土山,是夏朝君主皋的墓。这里并不是称墓为陵。

春秋以后,诸侯的坟墓有的称为“丘”,并且有了名号。如昭王的墓称为“昭丘”,赵武灵王的墓称为“灵丘”。

大约在战国以后,开始称君主的墓为“陵”了。《史记·赵世家》说: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这是君王墓称“陵”的开始。大概当时君主的坟墓都利用大土山构筑而成,所以称为“陵”。

汉朝以后,几乎所有皇帝的坟墓都称“陵”,而且每个陵都有名号。有的人自己没有做皇帝,但因子孙做了皇帝,他被追尊为帝,所以他的坟墓也称为“陵”。

此外,有些妃嫔生前地位不高,死后他的儿子做了皇帝,她被追尊为皇太后,于是她的墓地也称陵。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妃胡氏,被武帝赐死,后来,她的儿子刘义隆即位,就是宋文帝,于是追赠她为章皇太后,她的坟墓也被称为熙宁陵。

在上古时代,宗庙分两部分:前殿称庙,是祭祀的地方;后殿称寝殿,是藏先人衣冠的地方。那时,墓地是不进行祭祀的,所以墓地没有寝殿等建筑。秦朝开始,才在墓侧特建寝殿。汉朝继承秦制,也在陵边建造寝殿,殿中放置帝王生前的衣物或仿制品。从此以后,凡帝王陵墓都有陵园,陵园中有殿堂,就是帝王陵墓的正殿,叫做寝殿,作为祭祀之所。寝殿外还有便殿等等建筑。现在南京的明孝陵还保存着一部分建筑,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

知识点:皇帝、坟墓、丘、陵

为什么呼皇帝为“万岁”

在旧小说和戏曲舞台上,经常称皇帝为万岁。其实“万岁”一词原来是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辞,是上下通用的,并非是专呼皇帝的。那时的万岁都是祝寿庆贺的意思,等于现在摩拳擦掌祝你长寿。当时,凡有喜庆高兴的事,群众都欢呼称“万岁”。直到唐朝末年在民间口语中还保留着。

不过,从汉朝以后,已有人称皇帝为万岁了。如《汉书·宣帝纪》记载:匈奴单于来朝见,各少数族君长与五侯数万人夹道欢迎,宣帝登上渭桥,人们都称万岁。这当然也可理解为逢喜事而欢呼。但《后汉书·韩稷传》记载,窦宪破匈奴归来,堂书以下群臣欲跪拜,伏称万岁,韩稷严肃地说:“礼无臣称万岁之制。”这说明东汉时已经只有皇帝才可称“万岁”了。《后汉书·礼仪志》还记载,正月初一向皇帝朝贺时,都称“万岁”,并且著为朝仪。《魏书》记载道武帝登位的时候,百官都呼万岁。大约五代以后,特别是宋、金时期,正式规定“万岁”一词只能用于皇帝,否则就要被杀。可见当时已明确规定“万岁”是皇帝的专称了。

“万岁”一词开始是上下通用的喜庆用语,后来因为大多喜庆事都在殿堂间发生的,而且大喜事往往与皇帝有关,于是逐渐化为皇帝的专称。从此以后,由于统治阶级明确规定,人们就不敢再随便用“万岁”一词了。

至于向皇帝朝贺时舞蹈三呼万岁,据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因为《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元年正月,汉武帝登高山,御史以下随从以及在庙旁的吏卒都呼“万岁”三次。其实这说法并不正确。虽然汉武帝登嵩山时有三次呼万岁的事,但当时并没有列为朝仪。一直到唐宋,朝仪中也还没有三呼万岁的规定。大约从元朝开始,朝仪中才有舞蹈呼万岁的制度。所以,舞台上演唐宋以前的戏剧中有朝仪三呼万岁的细节并不符合历史真实。

知识点:万岁、朝仪

为什么拜见天子称“朝”

在古代,诸侯拜见天子、大臣拜见皇帝都称“朝”。现在,戏曲舞曲上演出古代戏,拜见皇帝的场面都称“朝见”。那么,为什么拜见皇帝叫“朝”呢?

原来,在古代,诸侯见天子、大臣见君王都是在早晨黎明时举行的,所谓“君子举事贵早朝”。朝,本来是早晨的意思,与“早”是同一个字。最初,天子早晨接见大臣们叫“朝”,晚上接见叫“夕”,后来凡是拜见天子都称“朝”。不管在早晨还是在晚上,于是意思就不一样了,读音也改变了。天子接见大臣、处理政事的地方也就叫“朝”或“朝堂”,朝堂下面的天井叫“廷”,“朝”和“廷”合称,就用来指国家的最高领导机构——“朝廷”。不但如此凡是与拜见皇帝有关的地方和事物都称作“朝”。

在古代,诸侯、大臣拜见天子的“朝日”并不固定,天子临朝的次数多少,要看政事的繁简而定。相传夏、商两代是“诸侯岁朝”,各地诸侯每年到京城朝见一次。到了周代,分封在各地的诸侯要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定期去朝见周天子,分别称为“朝”、“宗”、“觐”、“遇”。此外,诸侯按照惯例、定期朝见天子又称为“同”。国家遇有特殊事情,如某诸侯不服从天子等等,就临时通知各地诸侯去朝见,以便发布征讨的命令,这种不按惯例的朝见称为“会”。所以“朝觐会同”常常连称。

秦汉以后,历代皇帝都是每天黎明接见朝廷大臣。朝臣都是在鸡鸣前就要动身,整饬朝服,在四更前要骑马到宫城候朝,因为当时天还很黑,所以马前都用长柄揭起一盏纸糊的灯笼,灯笼上面写着官位,使巡夜禁军知道自己的身份。到四鼓时,宫城开启禁门,百官相绕,聚首宫城,称为“火城”。宰相最后到达,“火城”就灭烛,这时大概已经鸡鸣,曙色初晓。所谓“十年骑马听朝鸡”,就是指臣子上朝的辛苦。

历代有所为的皇帝都能每天按时接受大臣朝见,躬勤政事。唐太宗就经常如此。宰相早朝上殿时皇帝叫他坐着,从容讨论军国大事。但历代昏庸之君就深居晏期,不修政事,以致国事日废。如晋朝末年,即使在朔(初一)、望(十五)日,群臣集朝堂论事,天子也不出殿过问。

所以,在古代,臣子朝见天子难,不只是指朝仪繁复,而且主要是指皇帝经常深居内宫,不见群臣。历史上许多有抱负的忠臣节士不遇明君,难见天子,所以不但无法施展抱负,而且受到佞臣的迫害,只能饮恨而死。

知识点:天子、朝见、诸侯岁朝、火城

为什么古代用年号纪年

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年号纪年的呢?据清朝赵翼《廿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年(公元前122年)首创的。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公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狩,就是打猎的意思。以后就称元狩二年、三年……。可是,过了六年,即公元前116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公元前116年)为元鼎元年,而不称“元狩七年”了。后来,人们把这种记录年代的开始叫“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改换纪元)。但是历史上并不把汉武帝元狩元年作为年号纪年的开始。因为汉武帝在即位的第十九年称为元狩元年,他为了追溯以前的十八年,就追补了三个年号——建元、元米、元朔——纪元,每隔六年换一个年号。汉武帝把他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前)追称为建元元年,“建元”就是建为元年的意思,表示开始用年号纪年。后来的史学家就把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作为我国历史上年号纪年的开始。

我国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后)开始,直到清朝灭亡(公元1911年),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是用年号纪年。由于采用了年号纪年法,把两千年历史上的年份记载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

年号是封建时代的专用名称,年号纪年法也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而被废除。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第二年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称1912年为民国元年。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中国人民推翻了蒋介石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完全采用公元纪年法。

知识点:年号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

为什么未用年号前的年代

也能推算出来

我国古代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的时候开始的,那么,在汉武帝以前的历史年代,为什么我们也能知道呢?这是因为我国很早以前有了纪年,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迄今为止,能够明确考出我国历史纪年是从周朝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年开始有明确纪年。这一年,周厉王由于暴虐侈傲,被国人驱逐,出奔到彘(今山西省霍县)。于是朝廷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在彘死去,召公、周公乃立太子姬静为王,就是周宣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称这年为宣王元年。从此以后《史记》通过《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间月表》,以及《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教文本纪》《教景本纪》等等,把历代的纪年记载得清清楚楚了。

从周宣王元年到汉武帝用年号纪年为止,都是用国君即位的年次序数纪年的。如周平王即位的那年称为平王元的,次年称为平王二年,就这样“元、二、三、四……”顺序记下去,直到新君即位才重新按年次纪年。如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接着周桓王即位,就称为桓王元年。

由于《史记》把周共和后每个君主在位的年数记载得非常清楚,后人就根据这些记载推算出当时的实际年代。如周平王元年辛示,经过推算考核,知道这是公元前770年。平王五十一年是公元前720年,周桓王年是公元前719年。这种用国君即位的年纪年的方法大约用了六百多年。

《史记》所以能详细而明确地切记周共和以后的历代纪年,因为我国古代很早有史官记事,著述史书。孔子著的《春秋》,就是根据鲁国原来的史书写成的。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书。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广泛搜集这些资料,进行排比对照,才做到正确无误。

所以,在尚未出现年号之前,历史上已出现过三次皇帝改元。这就为接踵而来的年号纪年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纪年、年号

为什么古代还要用干支纪年

封建社会中是以皇帝的年号来纪年的,可是为什么在古代诗文中又常常出现“岁在癸丑”、“辛丑岁十月”等等纪年呢?

这是因为每一个皇帝在位的年数长短不一,有的皇帝在位期间多次改元,如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用了十七个年号;有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几个甚至十几个政权并存,各个政权都有年号,于是出现同一年中有很多年号。这样错综复杂的情史,不容易弄清历史上的实际年代,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纪年,才使人一目了然。这个共同标准就是用干支纪年。

干支的本义是树木的干和枝。很早以前,古人就把“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称为干,又称天干,叫做十干,又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称为支,又称地支,叫做十二支。把十干和十二支顺着次序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壬申、癸酉等等,用来记日,每天记一个干支名称,第六十日就是癸亥日。因为十干和十二支是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所以每六十年一个循环。这样,就把日子记得清清楚楚。因为“甲”居十干之首,“子”居十二支之首,所以干支记日,又称甲子记日。用干支记日这个方法,早在商朝就使用了。从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中,多次发现完整的六十干支表,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人们使用的日历表。有意思的是商朝不少君主用十干的名称为名字。如太乙(商汤)、太甲、盘庚、帝辛(商纣)等等。从文献资料看,干支记日从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乙已日开始记载,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为止,共计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从未中断,这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记日文字记载。

后来,人们又用干支记月。至于用干支记年,则此干支记日要晚得多。所谓用干支纪年,就是从“甲子”年开始,每年取一个干支名称,循序记下去,满六十年再从“甲子”开始,循环使用。这样,不管历史上五朝怎和样更替,皇帝怎样换人,年号怎样繁多,有了干支纪年,就能把历史上的实际年份记得清清楚楚。

直到现在,我国农历仍用干支纪年法,每六十年一个循环。如1983年是癸亥年,是干支序数中最后一年;1984年新的循环开始,又是甲子年。所以干支纪年又称甲子纪年。一个人活到六十岁,就称“花甲子”,“花甲之喜”。

要知道历史上的干支年代相当于公元哪一年,只要查阅《中西历对照表》等工具书就可以知道。如清朝光绪年间的“戊戌政变”的“戊戌”年,就是公元1911年。不过,必须说明的是:现在历史年表上汉以前都已逐年标上干支名称,这并不是当时已用干支纪年,而是后人逆推加上去的,请不要误会成当时已用干支纪年了。

知识点:同年多号、干支纪年、甲子纪年

为什么古代用“日出”、“日入”表示时间

在古书中,我们经常看到“日出”、“日入”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因为古代没有时钟和手表,人们只能以太阳的出没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在甲骨文中,已经有“旦”字和“莫(暮)”字。旦就是日出,暮就是日落。旦暮就是早晚、晨昏或朝夕。在《尚书·尧典》里,又有“日中”、“霄中(夜半)”的记载。“日中”就是太阳正中的时候,“霄中”就是晚间正中的时候。这样,人们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就有了“旦”、“日中”、“暮”、“夜半”四个时间概念了。

古人一天吃两餐:早餐在日出以后,所以那段时间叫做“食时”;晚餐在日入以前,所以那段时间名叫“晡时”。这样又多了两个时间概念。

后来,人们又把“食时”和“日中”之间的阶段叫做“隅中”。“隅”是“角落”的意思,太阳过东南角但还未到正中,所以叫“隅中”。人们又把“日中”以后到“晡时”以前近段时间叫做“日昃”。“昃”是斜侧的意思,太阳过了日中就西斜了,所以叫“日昃”。“晡时”以后,太阳落山了,人们称这时为“日入”;日入以后天空昏暗了,人们称这段时间为“黄昏”;黄昏以后人们都休息了,于是称这段时间为“人定”;“人定”以后就是“夜半”;夜半以后鸡就啼了,于是称这段时间为“鸡鸣”;鸡鸣以后天将亮未亮时又叫“味旦”,天亮时称为“平旦”或“平明”;接着便是“日出”了。这样,人们就把一昼夜分成了十二个时段。

后来,有了干支,人们就把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时段结合了起来,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从夜半开始,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小时”的本来意思就是“小时辰”,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

同类推荐
  • 燕王

    燕王

    书是作家谢乐军的童话集,包括了11篇短篇童话以及系列童话《魔术老虎》、《奇怪的大王》和《长翅膀的小汽车》等。其中,短篇童话中有《燕王》、《一颗外星种子》、《快乐的芭蕉扇》、《没有身份证的白天鹅》、《减肥单传奇》等故事。
  • 小草和风儿(人体王国科学奇幻小说第3部)

    小草和风儿(人体王国科学奇幻小说第3部)

    退役士兵小草遇见了一首歌中一语成谶的、他命中注定的情人风儿。时值人体王国非典肆虐,人体王国命悬一线——小李一刀要求小草尽快找到“四个苹果酒的配方”,人体王国才能有救。而风儿的意图却似乎相反……人体王国的命运就握在宅心纯厚、只会一路崩拳的小草手里……
  • 诲人不倦(中华美德)

    诲人不倦(中华美德)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其实,“诲人不倦”不但是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世代家长教子的准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诲人不倦的人和事,如“孟母三迁为育儿”、“曾国藩勤俭治家”等等,使我们深深感到,无论是育人,还是教子,或是治家,都必须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只有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为后代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正确运用诲人不倦的方法教育新人与安排好家庭生活,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好的继承和创新。
  • 文化古迹探索

    文化古迹探索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鼠学猫叫

    鼠学猫叫

    《鼠学猫叫》寓言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广泛的人脉基础。自古至今,许多人无论高居庙堂,或置身草莽,都对寓言情有独钟。寓言以其短小的篇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方式,捕获了众多读者的芳心。寓言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热门推荐
  • 睡你右枕那女人

    睡你右枕那女人

    不是你给我一句对不起,就能换来我一句没关系。更何况你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
  • 天苍仙缘志

    天苍仙缘志

    我想独步江湖,不与妖魔为伍我欲踏平苍云,从今往后两不相干我念你我情谊,才勉强与你搭话你对我说,别管闲言碎语我对你说,我不允许任何人嚼舌根我不说,你也别问,有一天,我自会让一切清楚明白-------苏仙羽
  • 渡世仙劫

    渡世仙劫

    末世降临,火山吞噬自然,海啸淹没大陆,一艘艘宇宙飞船穿过黑云,破空而出,拼命逃离,带着生的渴求,飞向未知的宇宙。神奇玉牌,渡世宫殿,伴你走进光怪陆离的仙侠世界和浩瀚星际宇宙。新书求收藏、求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憾千秋

    憾千秋

    悲歌在梦里惊醒,诉说一定哀伤的往事,漫不经心的转过身的是风干泪眼后萧涩的影子!烟花易冷,人事已分!我仍然认真!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谁听闻,他曾守过孤城。斑驳的城门盘距着老树根,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
  • 我记忆深处的美好

    我记忆深处的美好

    有一些人,遇到就足够了。记忆里便有他一席之地。
  • 伪总裁的沉沦

    伪总裁的沉沦

    出生于西南偏远小山村的唐老幺,为了生活,靠一张嘴和一身功夫走出山村,闯荡江湖的故事。本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 天幕王朝

    天幕王朝

    林寒,一个穿越到天幕王朝的普通少年,只因一场债务,被出卖到崇文学院做帮工,自此,就展开了他富含传奇的一生。在这里,既有多元的修炼体系,也有复杂的势力斗争。看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子,是如何逐步攀登至人生巅峰,成为旷古无双的创世灵王!
  • 清穿娇妃:高冷四爷,亲亲爱!

    清穿娇妃:高冷四爷,亲亲爱!

    [推荐新书:清穿娇妃:四爷,来战!]穿越到清朝?姐不怕!法玛在手,天下我有。做为这个年代有靠山的高端人物,萧诗诗要做的就是撩撩撩!美男,银子,通通到手......本无心对抗,但求平安过完一生,却无端卷入夺嫡之争!某一天,危险的气息扑来,“怎么办,我好像喜欢上你了。”床咚!壁咚!咚咚咚!说好的高冷呢![本文1V1,甜宠,欢迎入坑]
  • 盛夏不留伤

    盛夏不留伤

    父母之间的恩怨,毁灭了一群90后的少年少女。父母的离异,令倔强的夏颜决绝地走向毁灭,初恋迟瑾的回归,与艾城纶的相爱,和车延的邂逅令她陷入爱情的漩涡无法自拔。夏颜随母亲改嫁改名易夏颜,拥有了疼爱自己的哥哥易晨飞,却发现原来车延与易晨飞是一对死敌。面对这种莫名其妙的恶劣局势,易夏颜将如何做出选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属于九零后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