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庞齐收到了一封从西班牙寄来的信,信笺的右上角别着一枚国际通用邮券,用该邮券可以从63个万国邮政联盟成员国中的任意一国购买等值的邮票。做过银行出纳员和进出口公司职员的庞齐立即意识到,他赚钱的机会来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货币对美元已普遍贬值,欧洲的国际通用邮券价格实际上比美国的要低。
比如从罗马购买66张国际通用邮券只需要相当于1美元的意大利里拉,而从波士顿购买相同数量的国际通用邮券则需要330美元,因而如果从罗马购买国际通用邮券到波士顿出售,可以赚取230%的利润。
他的想法从逻辑上和当时的法律上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因而他炮制出一套似是而非的套利交易方案,向美国大众兜售。
1920年,庞齐虚构了一家经济实体,其实只是一个金字塔网络,不生产任何产品,拿后来投资者的钱支付前面投资者的利润。庞齐向人们保证,他可以在90天内让他们的投资翻番。结果,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他便聚敛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
任何金钱骗局的基本原理就是利诱:向某人借钱,许给他高额利息;再向其他人借,拿出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前一个人,以此类推,如果这种“生意”能持续下去,每个人都不吃亏。是不是?
但这是不可能的,你欠的越多,偿还的压力越大。
这是规模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你能借到钱的人数不可能是无限的。
“麦道夫骗局”是最典型的庞氏骗局。这个长达20年、高达6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却在麦道夫儿子履行了监管者的职责之后,才曝光于天下,真是对华尔街监管者的极大讽刺。
“神秘链”的原理也差不多,它很简单:积土成山。假如有1万人参与这游戏,每个人拿出1元钱所失甚微,可是如果这些钱都给一个人,那么他就得到1万元,这就是个大数目了。问题是,随着参加游戏的人数增多,是不是每个参与者都能拿到这么一大笔钱呢?
那是不可能的,部分不可能大于整体,无论参与者有多少,最终每个人的平均收入不可能大于支出。
传销也是这个原理,不同的是,由于金钱总量中有一大部分要被组织者拿走(当然,他会给你一些“商品”作为回报),可供参与者分配的钱要小于他们的总支出。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必输的游戏。可是,不是有些人就是靠这个发财了吗?没错,只要你再想想:他的钱是谁的?是其他参与者的。一个人发财,意味着对无数人的盘剥。
经济泡沫
经济泡沫,《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说:“‘泡沫状态’
不太严格定义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新买主……只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对资产本身使用和产生盈利能力不感兴趣。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逆转,接着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通常,繁荣时间比泡沫状态长些,价格、生产和利润上升比较温和,接着就是以暴跌(或恐慌)形式出现危机,或以繁荣逐渐消退告终而不发生危机。”
股市就像一杯啤酒,如果没有一点泡沫,说明它不新鲜(没有活力);可是如果泡沫太多,啤酒就少了。
因为归根结底,支撑市场的是“啤酒”,而不是“泡沫”。
在18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中,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大部分的议员,甚至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的股票价格狂飙,在6个月内从每股128英镑上升到每股1000英镑以上,涨幅高达700%。然而,南海公司的经营却每况愈下,赢利甚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
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的拉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科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大众呈现了非理性的亢奋,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唯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结果众所周知,那只是一场春梦。
当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毕竟是不同的。股票无论涨到多高,只要继续上涨就不会出现直接的受害者。然而,人们总是要在土地上生存的,遮风避雨的房子是每个人的必需品。
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亿万的财富。
人们依靠劳动所得的工资收入远远不能与之相比较,这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混乱。汗流浃背的劳动所得,远不如金钱游戏带来的利益,必然对劳动积极性产生很坏的影响。对于企业也是一样,试问,如果在房地产或股票市场投机所得的收入远高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回报,还会有哪一家公司认认真真地把企业做好?
在这种情况下,“财富效应”的作用发生了。所谓“财富效应”,即资产诸如股票、房地产的价格高涨可以使人们感到财富增加,从而加大消费动机,刺激消费需求。财富效应的资产泡沫导致人们忽视自己的经济能力,推动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对于为数众多的家庭,随着股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他们会大幅度提高消费档次,而消费需要的不断增长又给经济泡沫打上了一针兴奋剂。
击鼓传花
“股神”巴菲特说:“玩扑克的时候只要放眼看一看,你就能看出谁是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么冤大头就是你自己。”对中外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投机狂潮最有解释力的就是更大笨蛋理论。
1593年,一位维也纳的植物学教授到荷兰的莱顿任教,他带来了在土耳其栽培的一种荷兰人此前没有见过的植物——郁金香。没想到荷兰人对它如痴如醉,于是教授认定可以大赚一笔,他的售价高到令荷兰人只有去偷。一天深夜,一个窃贼破门而入,偷走了教授带来的全部郁金香球茎,并以比教授的售价低得多的价格很快把球茎卖光了。就这样郁金香被种在了千家万户荷兰人的花园里。
后来,郁金香受到花叶病的侵袭,病毒使花瓣生出一些反衬的彩色条或“火焰”。富有戏剧性的是病郁金香成了珍品,以至于一个郁金香球茎越古怪价格越高。于是有人开始囤积病郁金香,又有更多的人出高价从囤积者那儿买入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一个快速致富的神话开始流传,贵族、农民、女仆、清洁工、洗衣老妇等人都先后卷了进来。每一个被卷进来的人都相信会有更大的笨蛋愿出更高的价格从他那儿买走郁金香。1638年最大的笨蛋出现了,持续了五年之久的郁金香狂热迎来了最悲惨的一幕,很快郁金香球茎的价格跌到了一只洋葱头的售价。
始于1720年的英国股票投机狂潮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位“子虚先生”创建了一家“乌有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更大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要赚钱。
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不幸成了最大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不要把投机疯狂看做是几百年以前人们的愚蠢,这世界的人们其实是疯狂不断。早些年,中国北方也出现过类似事件——也就是所谓“疯狂的君子兰”。在当时职工月薪普遍不足100元的时候,君子兰却可以炒到一株花标价十几万元人民币。一时种花、养花、倒花成为热潮,这股狂热没持续多长时间,却使很多人倾家荡产。
在海南房地产泡沫的时代,富豪刘永好及时退出了海南的房地产投资,他形容这就像“击鼓传花”的游戏,自己只是没有把握而已。
股市博傻
爱因斯坦死后进入天堂,上帝将他安排在一间4个人的房间里。
爱因斯坦问第一个人智商是多少,那人回答为160。爱因斯坦喜出望外地说:“好!我正担心来到这里找不到探讨相对论的伙伴呢。”他又问第二个人,那人的智商是120。爱因斯坦显然有些失望,叹了口气说:“也好,我们还是能探讨些数学问题。”他最后问第三个人,那人说他的智商不到80。爱因斯坦皱起了眉头,良久之后说道:
“看来我们只能谈谈股票了。”
股市高手大多都认可博傻理论,认为如果太理性了,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上赚不到大钱。博傻理论认为,不管你以什么高价追涨,只要别人愿以更高价买你的股票,你照样能赚钱,以低价杀跌的道理也是如此。股市上有的是更傻的投机者。
博傻理论指出,投机市场有时不可以用常理去分析,用“非常理”去运作,反而会获利。一个繁荣的市场自然交易活跃,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一些投机现象,但是如果投机盛行,成为市场的主流,那么这个市场一定要出问题。不可否认,在高度投机的市场上,博傻理论确实大有用武之地。如果格林厄姆先生来到中国,他也肯定一筹莫展。
在博傻市场上,太注重投资价值、太理性化,不会让你赚到什么钱。
所以有人说:股市是疯人院,不能用常理应对。但是,大家在玩博傻游戏时,千万不要玩得太过火,不要以为总有比你更傻的最终接棒者,还是经常以低手自居为好。即使理性有时会使你丧失一些机会,少赚一些钱,但也可使你躲过破产之灾。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兹教授曾在广州中山大学做了“公共政策与东亚奇迹”的演讲。斯蒂格利兹教授在演讲中特别谈到股票市场。
教授认为,股票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其收益和风险,但是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并不是筹措资金用来投资的唯一渠道。企业发行新股,应该是效益的负信号:效益最好的企业自有充足资金;次一等的企业,可以发行债券,按固定的利率付息。
在美国,股票市场只是“有闲+有钱”的人游戏赌博的地方。
至于广大工薪阶层、企业高层精英、大学专家教授,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紧跟股市行情的分秒变化呢?所以,教授就中国民众对股市抱有很高期望的现象感到很迷惑。
吴敬琏曾说过,“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大赌场”,结果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其实,全世界股市都有投机、赌博的成分。
股市的过度投机,吸引了大量普通人参予其中,造成了虚假繁荣的景象。当大量投机资金抽离后,灾难也就降临了,股市一泻千里,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