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京杭大运河
五月二十五,凌晨,沐绍勋等人离开南京。
南京永顺商行掌柜的侄子叫钱宁,是和沐绍勋一行人一起上船的,很年轻,年龄上比沐绍勋稍大点,一身素衣,一柄剑,着装简单;寡言少语,不善交流,性格方面和掌柜说的倒有些相像;可能是钱如贵交代过,他对沐绍勋倒是毕恭毕敬,行走不离左右,倒是有点保镖的模样。
好了,言归正传!
南京往京城走的是京杭运河,这可以说是南北向除了走海陆,唯一一条水路,也是一条用时最少的路。当然,这也是选择走这条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从我朝永乐皇帝始方才疏通。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行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自永乐皇帝时期,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便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漕运衙门是封建王朝依据京杭大运河而建立的一个职能部门,主要的职权是围绕运河的水运,相关的漕粮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进仓储备等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市场行为日益增多,南北物资交流的需求大增,漕运一方面带动刺激了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漕运本身越来越商业化。先是漕运中私带货物,由少到多。朝廷见禁不住,转而主动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以附带一定的货物,漕船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种漕运政策的变化是政府务实的做法。一方面,漕船走私已是既存事实,没法遏止,另一方面可以补贴漕工的生计,同时,官绅大贾们也有这种需求。漕船所带货物数额日益增长,漕船贸易日趋活跃,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镇。如通州、直沽(即天津)、沧州、德州、临清、徐州、淮安等。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大运河虽为漕运所开,但当时代对之有商运需求时,统治者也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
所以有诗云“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意思是说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前一句可见运河承运量巨大和漕运的繁荣,后一句则是对运河开凿的肯定和运河工程量及其浩大。
……
……
明媚阳光下,绿柳垂堤,河水粼粼,绿如漆;枝头知了叫个不停,惹得静如水的气氛平添一份喧闹。
三天后,京杭运河苏州段上,一艘客船逆流逐波而上。
“这河道上真是繁华,来来往往,大船小船皆是满载!”沐绍勋感叹道!运河是人工开凿,河道宽度,深度是统一的,而且河水的流量和流速也是趋于稳定,所以行船不像长江航道那般时疾时缓,颠簸不断,反倒是相反,十分平稳。
“是呢!“云溪也随声附和道。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苏杭熟,天下足的说法,据说光是苏州杭州两地的赋税都占全国赋税的十分之一呢,还真想见见这苏杭的风光!“沐绍勋一阵感叹!
“公子,我还知道大诗人柳永的诗句呢!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听完沐绍勋的话,小妮子又接话道。
“就你知道得多!“沐绍勋伸出手,怜爱地刮着她的鼻子道。
看着小妮子接话勤快,沐绍勋知道小妮子从清雅的事情上走出来了,要知道那天晚上回来的时候,小丫头哭的跟个泪人儿似的,人家正主从小经历的变故,作为当事人自己,人家都没她伤心。
话说回来,这杭州府的繁华还真不是盖的,隔着江就能听见集市的喧闹和小贩的叫卖以及升平的歌舞声,也就这么一段河道的沿岸,才会如此热闹,要放之前河段,周围多是些插秧的稻民和荡船打渔的渔民,给人是一种安静祥和的农家田园气息但在这里给人的就是一种喧嚣的都市快节奏感觉。
过了半个时辰,两岸的画舫小舸、沿途商贩、路上行人才少起来,但是前前后后往来的船只倒是多了。
俗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与此同时的十余里外的树林里,两人激斗正酣。“你是何人?你我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何须苦苦相逼!”说话的是一位红袍中年人,袍子带着的红色帽子遮住了面孔,看不见摸样,但透着一股阴沉。
“哈哈….,我是何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何人?”回话的是另一位中年人,这人国字脸,大众面孔,眉宇间透着正气,不像是坏人。
“我是何人,干你何事!你从杭州城不遗余力,追我到此,真是莫名其妙!“红袍人有些怒了。
“莫名其妙!依我看倒不是莫名其妙,反倒是罪有应得,我因何追你,你该是心知肚明才对。“
“阁下这话把我听糊涂了,老夫真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