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来,掌握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诗文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互文的作用:
(1)恰当地运用互文,可以收到文字精练,新奇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六国的金石财富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如果不用互文,就显得拖沓、累赘了。用了就显得十分精炼,句式整齐。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我们知道并不是“每去一处买一样东西”,而是“到处去买出征用的武器”。然而,若据实表达却不免拖沓累赘。
(2)有时,互文还可使词语新奇。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由于互文使得诗意关联,既满足了音韵上协调的需要,又给人以新巧别致的印象。
(3)运用互文,有时还可帮助渲染特殊气氛。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作者将“叫嚣”与“隳突”相配,“东西”与“南北”相配,渲染了“悍吏”来到乡间,到处狂呼乱叫逼人交税的紧张气氛。
十、回文
用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表现两事物或情境互相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就叫做“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以词序为手段,回环往复进行表达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遂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充分展示并利用了古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复沓,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内容上表现两种事物或情境的互相依存或互相排斥的关系。
《文心雕龙·明诗》说:“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但道原为何人,无法查考。清代朱存孝说:“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说她们二人创造回文的原因,大体相同,都是因为同丈夫分离太久了,思念丈夫,于是作回文诗寄给男人看。实际上苏伯玉妻的《盘中诗》还不能回读。但是同后来的回文有些相似,可说是“回文”的先导。到了晋代,窦滔妻作的《璇玑图》就是正式的回文了。
据说,窦滔妻苏蕙,字若兰,由于夫妻纠纷,同她镇守襄阳的男人窦滔断绝了来往,后来她后悔了,自己很伤心。就织了《璇玑图》的回文,叫人送到襄阳,她丈夫看了很感动,就将其接到任上去了。
回文辞格在晋以后非常盛行,而且在各种文体中都被采用,不但形式多样,内容也扩大了,不只是写男女离别后的想念之情了。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说明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非常独特的体裁。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如果简单地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正如刘坡公《学诗百法》所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唐宋时期的许多文学名家都尝试作过回文诗,如唐代的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苏轼、秦观等。王安石也曾做名为《无题》的回文诗:“碧芜半野旷,黄菊晚村深。客倦留余酣,身闲累苦吟。”其意境和内涵都不错。
回文按体裁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散文中的回文,如: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56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81章
这类回文多以短小精悍的警句的格式出现,多用来表达警策之意,尤其是一些有影响的名人,多用此形式表达积极的政治主张或人生经验、感悟。
2.回文诗,如王融《后园作》:
斜峰绕径曲,曲径绕峰斜,
耸石带山连,连山带石耸,
花余拂鸟戏,戏鸟拂余花,
树密隐鸣蝉,蝉鸣隐密树。
古代回文诗中最有名的当属宋代李禺写的《夫妻互忆回文诗》:
夫想妻(顺读)妻想夫(倒读)
枯眼望遥山隔水,儿忆父兮妻忆夫,
往来曾见几心知。寂寥长守夜灯孤。
壶空怕酌一杯酒,迟回寄雁无音讯,
笔下难成和韵诗。久别离人阻路途。
途路阻人离别久,诗韵和成难下笔,
讯音无雁寄回迟。酒杯一酌怕空壶。
孤灯夜守长寥寂,知心几见曾来往,
夫忆妻兮父忆儿。水隔山遥望眼枯。
回文诗的创作要求极高,其特殊的形式又近乎游戏笔墨,所以真正有影响的著名作品不多,而现存的作品又似乎多与女性有关,“除了苏伯玉妻和窦滔妻之外,还有宋代的广慧夫人及朱淑贞。辽有长哥,元有管道昇,明有卢允真、胡琼、黄娥等,清有金礼赢、黄唯,都是我国杰出的女回文诗人。(摘自《钱歌川文集》第3页)”
3.回文词,如苏轼《菩萨蛮·咏梅》: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尖而高的山)
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4.回文对。
传说北京在清代有个“天然居”的店铺,一次乾隆心血来潮做对子,只做了上联“客上天然居”,下联苦思不得,遂问身边的纪晓岚,纪立即用回文形式做了下联,“居然天上客”,成为令人拍案叫绝的回文对:“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相传纪晓岚游香山大佛寺,也曾用回文形式做了一副对子:“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形式的齐整自不必说,意义的搭配竟也新奇妥帖,足见其语言功底扎实深厚。
5.有些成语也用“回文”,形成语用实际中可以互换的自由形式,用来满足不同语境下表义的需要,如:
自不量力——不自量力横蛮无理——蛮横无理
藏污纳垢——藏垢纳污露宿风餐——风餐露宿
倒海翻江——翻江倒海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翻云覆雨——覆雨翻云敌忾同仇——同仇敌忾
蜃楼海市——海市蜃楼秣马厉兵——厉兵秣马
荣华富贵——富贵荣华山盟海誓——海誓山盟
我们注意到在各种古代文体中都有回文使用,有时用它可以说明事物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如:《谚语》中的“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老子》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中“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等等都是用极简练醒目的形式阐明事理,表明古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之细致,对人生道理认识之精准。有时,用它来抒情,可以抒发回环跌宕的深情。有时,用回文来写景,还能使读者或听者具体领会其深邃的意境。
众所周知,优美的形式从来都是意思表达获得成功的一半儿要素。我们看到,聪明的古代先人们由点、横、撇、捺、竖、提、钩等笔画,创造出了数以万计富诗性美感的方块图画。回文,只是这其中除了材料本身之特殊外,古人运用语言组合规律,使之富于韵律节奏美和语言建筑艺术美的结果之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回文辞格奇特难工,虽曾吸引一些文人运用回文诗来显示才气,形式内容俱佳的作品毕竟寥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十一》中曾也论及回文,认为“出奇而造作的回文,实在是难能而不怎么可贵的东西。”这一观点虽主要针对回文诗而言,但也可以说明一些过分关注形式的作品很可能会反受其累。
古代作品中的回文与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回环是有区别的,回环不像回文那样要求所用词语完全相同,仅需要首尾词语易位就行,这比较适宜以双音节词语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回文在当今渐渐走向末路,而回环则大行其道起来。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新旧时代的学生》中运用回环手法写道:
旧时代之学生之生长过程有三个阶段:
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
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了书,所不同的,他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这里作者通过语序的反复颠倒,形成新与旧的两两对比,简洁明快,精辟警策。对旧时代陈旧僵死的教学模式进行抨击的同时,还热情称赞了新时代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这种回环辞格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层层递进,整齐协调,而且语句形式上的要求不像回文那么严格,所以,在当今较为常见。如:“做人难,难做人,做难人。”“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都属于回环辞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十一、反语
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讲反话”,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联到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口头、书面的意思常常和心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所以一般带有讽刺意味。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深沉、意味隽永,能增强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反语也可表达自己内心深处不便或不愿直接说出的意思。反语是一种富有心机谋略的语言。表达者可以在给对方留下台阶,给够面子的同时,也为对方布置陷阱圈套。由于交际意图的不确定性和交际语言环境的制约性,交际行为的重点常常从语言本身转移到了听者身上,所以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常常由听话者的反应而定了。就内容来说,反语可分愉快反语和讽刺反语两种。
所谓愉快反语就是把正意反过来说,一般不含讽刺意思。主要为刻画人物性格和构筑戏剧冲突之用。有时为了表现人物特殊情感或在人们难以启齿,不愿正说的情况下才用到它。
如《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实在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另如《三侠五义》第72回所写:
一席话说得倪造祖一言不发,惟有低头哭泣。李氏心下为难,猛然想起一计来,须如此如此,这冤家方能回去。想罢,说道:“孩儿不要啼哭。我有三件,你要依从,诸事办妥,为娘的必随你去,如何?”倪造祖连忙问道:“哪三件,请母亲说明。”
这里的“冤家”显然是李氏对自己儿子的爱称。
平时女人家称自己丈夫为“杀头的”、“老不死”、“贱骨头”,母亲称自己的儿子为“讨债鬼”“小冤家”,称自己的女儿为“傻丫头”都属于愉快反语,均为爱称。正所谓“爱深恨也真。”这类寓嗔怒与真情于特殊形式的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使用,正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又不乏矛盾的性格特点。
《儒林外史》34和35回集中写“圣天子求贤问道”举行征辟大典,庄尚志膺荐朝见,结果“辞爵还家”。第34回结语道:“朝廷有道,修大礼以尊贤;儒者爱身,遇高官而不受。”这实在是理解这两回文字和庄绍光形象的钥匙。乍一看,这结语是对朝廷的颂辞,联系起来一推敲,真是“皮里阳秋”。既然朝廷有道尊贤,此正儒者“贫且贱焉耻也”,应当出仕兼济天下之秋,何故庄尚志却要辞高官而趋隐遁?这种“爱身”,是只有在“邦无道”之时,儒者才采取的洁身自爱、不与朝廷同流合污的呀!作者写庄尚志辞征辟,由于其矛头是直指最高当局的,在“避席畏闻文字狱”的时代,吴敬梓不得不隐而不露地闪烁其词,甚至用象征手法和反语暗含讥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谓讽刺反语是指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由于字面上的意思和说话人心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因而常常含有嘲讽的意味在内。如杜甫《赠花卿》,用反语来讽刺当时的蜀将花敬定的骄奢淫逸: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另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段精彩描写:
韩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里韩信说的同样是反语,当然也是主人公的愤激之语,实际上用以揭露刘邦“卸磨杀驴,冤杀功臣”的不仁行径。
反语的作用:
(1)反语的主要作用是可从用来揭露和讽刺某种坏人坏事。在专制的封建时代,臣下要讽刺皇上或批评某一件事情,直说有时会遭到杀身之祸,利用反语来劝谏,往往容易使对方接受从而达到劝谏的作用。《晏子春秋》中有一个故事,说烛邹不慎让一只打猎用的鹰逃走了,酷爱打猎的齐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首,晏子就上前拜见景公,开始了下面一段对话:
晏子: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呢?请让我一条一条列数出来再杀他可以吗?
景公:当然可以。
晏子:(指着烛邹的鼻)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侯都会责怪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条罪状。
这里晏子用反语来批评齐景公重鸟轻人;既达到了批评的效果,又没有使身居高位的君王感到难堪,反语辞格的成功选用令人称道。
(2)恰当地运用愉快反语,能把话说得更风趣一些,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又能表明说话人和被说的那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点染愉快活泼的气氛。《红楼梦》第三回: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段文字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使用了反语,谁都听得出来,贾母并无恶意,“泼辣货”和“辣子”是她对自己宠爱的凤姐的一种爱称,属于典型的愉快反语,语句活泼有趣,修辞功效斐然。
十二、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另外“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有作》)“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烟杨画柳,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也是列锦辞格所成就的著名篇章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