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名片
李益(748—约827)
字号:字君虞
籍贯: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作品风格:豪放明快
个人简介:大历四年(769)及进士第,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郁郁不得志,便辞官游历燕、赵。后入幽州节度刘济幕府任从事,随军出征边塞。宪宗时,历任都官郎中、秘书少监等职,官至礼部尚书。
李益边塞诗居多,擅长七言绝句。今有《李益集》二卷,《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汴河曲①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②。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
①汴河曲:李益创作的怀古诗。汴河,指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的东段,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②宫阙:宫殿。这里指隋炀帝建在汴水边的行宫。
汴河曲
这是一首怀古诗。隋炀帝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通济渠,为他游览江都提供方便。汴河就是通济渠的一段。隋炀帝在汴水岸边建造华丽的行宫。所以,这条汴河见证了隋炀帝穷奢极欲、劳民伤财最后灭亡的整个过程。诗人作《汴河曲》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地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在已经荒废,只有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而现在荒废的隋朝的行宫和上句的永恒、无限的春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之感油然而生。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诗人继续写汴水岸边典型的杨柳来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荡,纷纷飘落,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汴河堤柳,却连接着隋代的兴亡,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这不禁让后人面对垂柳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对历史的无限感怀,杨和隋朝的姓相同,所以,这杨柳、杨花在春天中摇曳,象征了豪华一时的隋朝。诗人感慨之余想到了现世,隋朝的历史之鉴,现在的统治者熟视无睹,诗人对国事深切担忧,所以有“风起杨花愁杀人”的深深愁绪。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忧国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后人点评
胡应麟称:“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
江南曲①
李益
嫁得瞿塘贾②,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③,嫁与弄潮儿④。
【注】
①江南曲:乐府《相和歌》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为男女之情。
②瞿塘:三峡之一的瞿塘峡。贾(gǔ):商人。
③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称潮信。
④弄:戏、玩。
这是一首闺怨诗。唐代写闺怨的诗很多,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在唐代,国家疆域辽阔,所以,边防战事频繁,朝廷征集大量人员戍边。这就使大量的妇女独守空闺。同时,唐朝商业发达,有商人常年在外经商。这也造成妇女留守家中,饱尝分别思念之苦。而本诗中思妇独守空房,就是因为第二种情况。诗中白描了思妇的心声,表达了思妇思念中夹杂怨恨的复杂心情。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这是思妇自述聚少离多的事实。妇人嫁给瞿塘商人后,两人常常不能相见。“朝朝”二字,凸显了思妇和丈夫无法见面的次数之多,这也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抱怨和谴责。语言平白如口语,没有刻意的修饰,也没有各种表现手法的渲染。让人感觉真实淳朴。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少妇的情感由原来的简单抱怨变成了愤怒的谴责,感情激愤。少妇突然想到潮水有信,便想弄潮儿也必定有信。读到这里一个天真、痴情、口快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其实,弄潮儿也不一定有信,而少妇宁愿嫁给弄潮儿,这既不仅表现了少女的天真,也表现了少妇的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其实,少妇并不是真想要改嫁,而只是一种感怀身世愁苦的牢骚话。
这首五绝小诗,最为精妙的地方就是少妇看似无理的表现却是她愁苦心情的最真实流露。无论是少妇怨丈夫无信还是后悔嫁给丈夫,这些想法都是因为少妇因盼不到丈夫而生怨恨,由怨恨转到了后悔,都是少妇真情实感的表达。这种朴素的表达方式也使读者更接近少妇的心理,读者的思想情感和少妇的更容易形成共鸣。同时,这首诗也充满生活气息。
后人点评
钟惺在《唐诗归》中评这首诗说:“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
喜见外弟又言别①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②,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③,秋山又几重。
【注】
①外弟:即表弟,姑母之子。
②沧海:葛洪《神仙传》中载:麻姑自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人便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的变迁,变化不定。
③巴陵:唐朝县名,在今湖南省岳阳。
喜见外弟又言别
这首诗紧扣题目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和表弟久别重逢而又匆忙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喜悦而又惜别之情。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诗人单刀直入主题,两人相逢的背景。社会动荡,使两人分离了有十年之久,分别时两人还都是幼年,十年之后,两人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一”字,表现了相逢得突然。这两句话语言简洁明快,充分反映了诗人和表弟相见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两句描写两人重逢时场景。两人时隔多年不见,都已经不认识了。所以,两人互通姓名之后,才渐渐回忆起以前的容貌。“初见”,表明了两人已经很陌生,好像第一次见面一样。“惊”字表现了诗人和表弟意外邂逅内心的惊讶之情。诗人精选了见面中的一个典型细节,进行细致地描写,层次清晰,表达传神,仿佛两人由陌生渐渐熟悉而后惊喜万分的情景就在眼前。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十年的别离,十年的动荡生活,两人想要说的话实在太多,两人从白天一直说到了傍晚的钟声敲响才停下来。诗人在这里引用了沧海桑田这个典故概括了两人阔别十年来的重重往事。沧海桑田本代表了动荡变故,诗人用此典故也流露出了他对社会动荡,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诗人在这里用钟声来表示天色已晚,这暗示了两人交谈得话题太多,谈得太激动,以至于连天色渐暗也没有看到,待听到钟声才发觉已经傍晚。
两人在喜相逢后不久就面临着离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凸显了两人相聚时间很短,聚首匆忙。“巴陵道”,点名表弟要去的方向。“秋”既点明了时令,又蕴含着诗人伤离别的情感。“又几重”,既写表弟的行程,前途漫漫,山川阻隔,行路艰难。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表弟离开的惆怅和深切关心之情。诗人避实就虚,以想象结尾,使这股不舍深情乘着诗人想象的翅膀越飞越远,余韵无穷,耐人寻味。
这首五律,用朴素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叙述了诗人和表弟相见和离别的情景。写得淳朴自然,真挚感人。诗中对两人见面时情景的细腻描写,惟妙惟肖,非常生动而真切,写出了很多离别重逢时人们的感受,具有典型性,所以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最后的离别伤情,写得委婉蕴藉、韵味悠远。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与“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抚衷述愫,同一情至。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唐诗别裁集》卷十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①受降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朔方军总管张仁进攻突厥,在黄河以北建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文中指西城,在今宁夏灵武。
②回乐烽:指回乐城附近的烽火台。回乐城故址在今宁夏省灵武县西南。
③芦管:用芦叶做成的笛子。
李益在德宗贞元初曾在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中做过事,这首诗大概就是写于这个时期。这首七绝诗表达了戍边战士的乡思之情。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写诗人登城时见到的夜晚景色。诗人登楼远望,只见回乐烽前一片黄沙,在月光的照映下,沙子洁白如雪,透着一股寒意。俯瞰受降城,只见月光清蒙照得城池上下都笼上了一层秋霜,使人顿感清冷。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寒冷的氛围,为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样的寒冷的夜晚里,最容易引起征人怀乡之情。诗人身处其中也是倍感孤寂,不由地想到有亲情温暖的家乡,心中思乡之情渐渐萌发。就在这一片寂静的夜里,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凄怨哀婉的芦笛声,这乐声唤起了征人们的无限思乡情怀。“不知”二字,表现了征人内心的迷茫。“尽”字,突出了征人们的都心怀思乡之情,这表明思乡情感极具有典型性,是无数征人的心声。
这首诗,开始用从清冷的视觉景色,引出隐隐的思乡情,接着又从听觉角度使思乡情喷薄而出,层次清晰。而凄婉的乐声,绵延不绝,使乡情也蔓延开来,余味无穷。最后一句,描写得形象鲜明,征夫们遥首远望家乡的形象历历在目,意蕴深沉。
后人点评
清人宋宗元:蕴藉宛转,乐府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