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约792)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作品风格:恬淡高远
个人简介:天宝年间为玄宗近侍,后入太学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等职位,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并称“王孟韦柳”。今传有《韦江州集》十卷、《韦苏州诗集》二卷、《韦苏州集》十卷。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①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③,残钟广陵树④。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⑤!
【注】
①扬子:指扬子津,在今江苏江都县南。校书:官职名。即唐代的校书郎,掌校书籍。
②亲爱:指好友。
③棹(zhào):船桨,这里代指船。洛阳人:指去洛阳的人,这里是韦应物自称。
④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⑤沿洄:顺流和逆流,这里指人处境的顺逆。
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归洛阳,在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元大的惜别之情,而此时诗人刚刚离开广陵不远,他就写诗准备寄给广陵的朋友元大,可见两人的情谊非常深厚。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在广陵和元大分别,心情很悲伤。可船终究开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中,越行越远。“凄凄”表现了诗人离别时的悲伤心情。“亲爱”二字,体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亲密的情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诗人依依不舍地回望广陵,只见广陵城城外的树林变得越来越模糊,此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中的钟声又想起来了,一种不忍与朋友分离而又不得不离开的心情,和深沉悠长的钟声、迷蒙的树林交融在一起。诗人没有直言不舍之情,而是将这种心情寄托在了迷茫的景色和深沉的声音中,使这种不舍的情感更加具体生动,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了。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诗人想到在此一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再度相见。这样诗人心情非常惆怅。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最后诗人写到,人生世事就像是波涛中的行舟,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风中打旋,不能自己做主,怎么能停得下来呢?这一句既是自我慰藉也是在开导朋友。其中,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这首五律诗,写得波澜不惊,看似平淡,但内含情感深沉而又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唐诗别裁集》卷三)
滁州西涧①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②,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注】
①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山间小涧,俗称上马河。
②幽草:指生长在涧边幽僻地方自生自灭的野草。
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滁州西涧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诗人任滁州刺史时期。诗中主要写了诗人在春游西涧中看到的景色。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写了诗人在春游时见到的春季里繁荣的景象,春季繁荣,百花争艳、百鸟争鸣,而诗人独爱生长在山涧边的悄然生长的幽草。“独怜”二字,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幽草的喜爱。深树中黄莺发出悦耳的鸣叫声,这和“幽草”甘于寂寞的品格形成了对比,表明了诗人恬淡的志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晚潮再加上春雨,水势更猛。此时,正是渡口上人烟熙攘的时候,但是,郊野渡口,本来就没有多少行人,此时就更无人,甚至于船夫都没在。空空的渡船停在水中,显得那样自在悠闲。“横”字形象地表现了船停水中任意飘荡的景象。然而在这悠闲的景象中,蕴含的却是诗人不为时用的无奈和忧伤。
纵观这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性高洁,向往恬淡的生活,但是,他又忧国忧民,有济世之志。可见,诗人内心是矛盾的。这中矛盾的心情在《寄李儋元锡》也有体现。
这首七绝小诗,寓情于景,使诗人心境恬淡,情绪忧伤的情态完美自然地表现了出来。语言平淡,表达含蓄,意蕴悠远。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此语自好,但韦公体出数字,神情又别。故贵知言,不然不免为野人语矣。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起更难似,故知作者用心。(《唐诗品汇》卷四十九)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①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②,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③。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
①淮上:指今江苏淮阴一带。梁州:今陕西南郑县。
②江汉:指汉江。
③萧疏:零落。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德宗建中四年到兴元元年(783—784)间,韦应物曾任滁州刺史,本诗当作于此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遇到梁州故友的喜悦心情和后来抚今追昔后的感伤的心情。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写诗人曾经作客江汉时和故友相逢时,两人相聚欢饮,一醉方休的快意事情。这两句流露出了诗人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经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间,距上次相逢也已经有十年之久了。真是时间飞速。“浮云”二字表明了两人的漂移不定。“流水”比喻了大好年华已经流逝。诗人在这里直接抒发了时光飞逝、十年离别的感慨。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这里回扣主题,写再次相聚喜悦心情。久别重逢,自当喜悦。然而喜悦背后,却是悲伤感慨。十年的漂泊生涯,使两人都已经两鬓斑白稀疏。也只有在好友重逢时才能畅快地相互倾诉漂泊之苦,才会相互鼓励,相互安慰。诗人描绘了衰老的形象,使人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悲凉心情,漂泊孤苦的凄凉之境也溢于言表了。这一喜一悲,情感跌宕起伏。朋友之间的情谊也在感情的起伏中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在外漂泊自己饱尝飘零之苦,那么,为什么回去呢?“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因为秋色中的满山红叶,让诗人留恋不舍啊。这个结尾使人回味无穷。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这首五律,笔调起伏有波澜,详略得到,层次分明,自然顺畅,凝练概括。诗人悲喜交加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人点评
明人谢榛:此篇多用虚字,辞达有味。(《四溟诗话》卷一)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②,邑有流亡愧俸钱③。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④。
【注】
①李儋(dān):字幼遐,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元锡:字君贶,曾任淄王傅。两人都是韦应物的朋友。
②思田里:指想念田园乡里,这里指归隐。
③邑有流亡:指自己管辖的地区里还有逃荒的百姓。
④西楼:即是苏州的观风楼。
寄李儋元锡
这首诗是兴元元年(784)年任滁州刺史时期所作。诗中叙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他对百姓离乱穷困的愁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诗人在开头叙述自去年春天在长安和朋友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一年之久了。诗人以“花里”、“花开”串联这两句,有因景勾起无限往事的意味,颇有回忆的味道。同时,花开花谢之间,也显出了时光飞逝,世事变迁,为下文做铺垫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里写诗人愁闷苦恼。“世事茫茫”,指国家的未来命运和个人的前途。诗人有此感慨,是和当时的时势分不开的。韦应物在滁州任职期间,他广泛接触到百姓生活状况,对国家朝纲混乱、国家贫弱、民生凋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非常对此忧虑重重。就在诗人写此诗的前不久,长安发生动乱,唐德宗仓皇出逃。诗人在写此诗时,诗人派人去长安探听消息的人还没有回滁州。国家情况不明,而诗人作为国家官员又无用武之地,百无聊赖。在这种形势下,他只有徒发感慨,感觉前途一片茫然无着。所以,虽然外面是春光明媚,而诗人的心情却一点也没有因此改变,孤苦愁闷,一筹莫展。“春愁”二字正好照应了上一句的“花开”。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第三联具体描写诗人内心的愁苦。诗人空有济世之志,但在这样一个衰颓的国家中也是壮志难酬、无能为力。在加上诗人多病,这就更使诗人想辞官归隐。他身担保护一方百姓的责任,一心想治理好自己管辖的地方,而诗人看到自己管辖的地区里,有百姓贫穷逃亡,感觉心中愧对百姓愧对朝廷。在这样矛盾愁苦的境况中,诗人倍加需要朋友的慰藉。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在结尾,诗人顺其自然写到了朋友,听说朋友要来访,心中非常渴盼。“几回圆”表明诗人日日盼望朋友到来,不知道看了多少回月圆,凸显了诗人对朋友到来的急切渴望心情。
这首七言绝句,语言朴实,感情真实,浅淡中韵味深沉。同时,其中也表现出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刻的生活体验。
后人点评
明人王世贞:“身多疾病”二语,格调非匹,而语意亦佳。(《艺苑卮言》)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②,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④。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①全椒:即今安徽省全椒县,唐朝时属滁州。山:指距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
②郡斋:指官署房屋。
③煮白石:《神仙传》载:“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指道士生活的清苦。
④风雨夕:风雨交加的夜晚。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诗人在郡斋中感到寒冷,忽然想念起在全椒山中的道士。正是因为“冷”,诗人才展开了下文对山中道士的想念,所以这个“冷”字是整首诗的关键。这个“冷”字也是诗人内心孤寂凄冷的体现。它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他想到山中道士在这寒冷天气里还要去涧底打柴,打柴回来后煮“白石”吃。
道士在山中的修行生活多么艰苦,诗人想念老友,于是便想到:“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诗人想送去一瓢酒,让朋友在寒冷的气候里温暖一下,得到一些友情的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但是诗人进一步想到,他们都是风餐露宿,在山林间漂泊不定的,更何况现在秋叶盖满了大山,道士们的行走的痕迹都没有了,又到哪里去找他们呢?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后人点评
《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秋夜寄邱员外①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②,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③。
【注】
①邱员外:指丘丹,嘉兴(今属浙江)人,曾任仓部员外郎,后辞官在浙江临平山学道。
②属(zhǔ):恰逢。
③幽人:隐居之人,这里指丘丹。
这首诗大概作于贞元四年到七年(788—791)这个时期,这时,韦应物正任苏州刺史,丘丹已经弃官修道。
“怀君属秋夜”,首句“秋夜”二字,点明了写诗时间。“秋夜”的景色容易使人陷入怀念的心境中。而“怀君”的心情,在秋季的夜色中更加深切。景与情两相映衬,相映成辉。
“散步咏凉天”,诗人因为秋夜怀人,所以在夜色中漫步沉思。这两句就写了诗人徘徊于夜色中的情景。“散步”照应上一句的“怀君”;“凉天”照应了上一句的“秋夜”。这两句承接自然且紧密。
“山空松子落”,诗人看着眼前的秋景不禁联想到远方朋友此时的情况。此时的临平山万物凋零,空旷寂寥,松子随风坠落。这一句紧承前两句中的“秋夜”和“凉天”。
“幽人应未眠”,诗人此时正怀念着朋友,他想此时的朋友也在思念他吧。这句紧承上两句的“怀君”和“散步”。这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因景而生联想,实虚结合,升华了思念的情感。诗人从对面着笔写朋友思念自己,而自己此时又在思念着朋友,两地思念相连,深化了两人异地相思的深情。
这首七言绝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承接紧密自然。诗人用平淡无华的语言将自己的思念神情和朋友的思念姿态同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非常独特。意蕴悠长。
后人点评
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