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是“天象说”。认为这些石缸可能是古代人用于观测天象、记录节气和水期的记号。但至今还没有任何星图能够与石缸的排列相匹配,也没有资料表明当地有这种文明存在。
最后还有一种“生殖崇拜说”。认为这些石缸其实并不是缸,而是古代人膜拜的神灵的性器官。然而,如果是这样,为何几乎所有石缸的边沿都留有装盖用的凹口?又如何解释部分方形石缸的来历?
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种比较权威的结论,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还在争论不休。
白公山外星人遗址探秘
柴达木盆地有许多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最神秘、最难解的是托素湖畔的白公山、三维洞奇异之物。在托素湖的东北角有一座白山,当地人称作白公山。“外星人遗址”和众说纷纭的神秘的铁质管状物就坐落在白公山下的岩洞里。
白公山周边有着火星一样的地形:火红色的岩石反射着刺目的光斑,一簇簇干旱的沙漠植物顽强抵抗着侵袭而来的罡风。湖边直立的石头更是奇特,绝大多数呈几何图形,有正方的,有长方的,有圆的,有半圆的,有钻了孔的,有打了眼的,绝非天然而成。
已然风化的铁质管状口散布在山体的表面上,沙石的岩层上有一串神秘莫测的符号和未解的字母,黝黑的岩洞仿佛一个巨大的问号。这里,真的就是外星人造访地球时留下的遗迹吗?
神秘的铁管就分布于这座山脚下大小不等的岩洞之中。中间的岩洞大,东西两边的小,中间的洞离地面约2米,洞深约6米,最高的洞约8米。与通常所见的自然岩洞不同,有点像人工开凿。洞内上下左右都是纯一色的沙岩,没有任何杂质。令人吃惊的是一根直径为40厘米的大铁管从山顶斜插到洞内,由于多年的锈蚀,现在只能看见半边管壁。另一根相同口径的铁管从底壁通入地下,只露出管口,可以量其大小,却无法知道它的长短。洞口处有十余根直径在10到40厘米之间的铁管子穿入山体,铁管之间距离不等。管壁与岩石完全吻合,不像是先凿好洞后放进管子,而好象是直接把铁管插入坚硬的岩石。其余处的铁管都有这个特点,可见施工安装技术非常高超,实在令人赞叹。
洞口对面约80米处就是波光粼粼的托素湖,就在离洞口40多米的湖滩上,又有许多的铁管散见于满滩裸露的沙岩上。这些呈东西向延伸的铁管,直径较山下的小,从2厘米到4点5厘米不等。从残留的铁管形状上看,有直管、曲管、交叉管、纺锤形管等,形状奇特,种类繁多。最细的铁管内径不过一根牙签的粗细。虽经岁月的腐蚀、沙子的填充,但细管内并没有被堵塞。
在这附近,既没有人长期定居,也没有现代的工业,那么这些神秘矗立在洞穴里的铁管究竟从哪里来,又是谁将它们牢牢固定在这戈壁之中的崖壁上的呢?这让见多识广的白渔也觉得百思不得其解。
1981年7月24日,在我国的陕西、甘肃等地同时有目击者报告发现不明飞行物的踪迹,而且UFO最后消失的地方就是德令哈。有神秘铁管现身的托素湖正是位于德令哈的附近,难道这会是一个巧合吗?还是UFO与铁管之间有着什么不寻常的联系呢?据推测,德令哈这片神秘的地区,很可能是当初外星人到达地球之后,驻扎的一个基地,这些铁管恰恰就是外星人遗留下来的。
外星人为什么会选择柴达木盆地的白公山呢?柴达木地势高、空气稀薄、云层很少,透明度极好,是观察天体宇宙的理想之地。198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德令哈建立青海天文站,就是因为这一带干燥、海拔高,容易收到毫米波。几年中,他们发现了100多个星系,观测效果极佳。1993年,日本天文权威海布带领美国、日本的天文学家到此考察测量,认为这个站在亚洲是很理想的点。
据此特点,有关专家认为,以外星人的眼光看,柴达木德令哈一带是星际交往的最好之地,特别是白公山一带条件更优,托素湖和克鲁克湖形成有特点。白公山离湖最近,地形独特,十分醒目。如果外星人乘坐飞行器进入地球,首先看见的是柴达木,最醒目的是咸淡两湖,最易辩识的自然也是白公山,可见这里是外星人进入地球后,来去起落最理想的地点。
“沙漠壁画”究竟何人所作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里却有美轮美奂的岩石壁画,是谁在什么年代创造出这些硕大无比、气势磅礴的壁画群?刻制巨画又为了什么呢?
从地球的上空俯瞰地球,人们会发现一大片黄色的世界——它就是几乎占去非洲面积一半的撒哈拉大沙漠。然而,在这极端干燥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旷地,竟然曾经有过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远古大型壁画。今天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于稽考,而且对画面中那些奇形怪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于是,这些“沙漠壁画”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1850年,德国青年探险家因里希·巴尔斯在撒哈拉的塔西亚高原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画面色彩雅致和谐,栩栩如生,不过上面没有骆驼。由于缺乏考古知识,当时他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1933年,法国骆驼骑兵队来到沙漠,偶然在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都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这些壁画五颜六色、色彩雅致,生动地描绘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如朴素的家庭生活、狩猎队伍、吹号角赶着牛群等。画面上还有大象、犀牛、长颈鹿、鸵鸟等现在只能向南1500多千米的草原上才能找到的动物,但是另外还有一些显然已经绝迹的飞禽走兽。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于世,便立刻引起了世人注意,许多考古学家、考察队纷至沓来。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公元前6000~1000年的更多的岩画。
1956年,亨利·罗特率法国探险队在沙漠中发现了1万件壁画。翌年,他将总面积约合11.6万平方英尺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
在沙漠中还发掘出了100多个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从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来看,大约距今1万年至4000多年前,撒哈拉并非黄沙一片,而是大草原、草木茂盛的绿洲。这里曾河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植物茂盛,百花争艳,飞禽走兽出没其间,俨然不同于今天的风沙遍地。当时有很多部落或民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有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描绘最多的当数雄壮的武士形象。壁画中的武士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他们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呈飞驰状。从内容上分析,很可能当时人们很喜欢在战争、狩猎、舞蹈和祭祀前后作画于岩壁上,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或者用画来鼓舞情绪,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非洲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还有千姿百态的动物形象。有的站立、有的行走、有的狂奔、有的跳跃,还有怀孕的和受伤的,有些动物身上还画有长矛、箭头或者棍子打伤的痕迹。在动物的形象中,马的数量较多,有两匹马拉着战车飞驰的场面。在撒哈拉壁画群所描绘的动物中,最多的要数聚集在水边的牛群,画面色彩丰富,其中尤以牧牛彩色画和雕刻画最为精美。描绘牧牛形象的壁画之多,也可以证明是大草原。此外,还有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
然而作为“沙漠之舟”,骆驼的壁画只在极少数地区才有发现,而且根据碳14的测定,这些骆驼形象的壁画都是后期的作品。在前期的壁画中,没有骆驼的形象。当成为沙漠后,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00年左右,骆驼才从西亚来到撒哈拉,这正是罗马共和国的疆土扩拓的时期。
据此,有些学者认为,距今约3000~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湖泊和草原。约6000多年前,曾是高温和多雨期,各种动植物在这里繁殖起来。只是到公元前200至公元300年左右,气候变异,昔日的大草原终于才变成沙漠,此时是撒哈拉的骆驼时代。
在撒哈拉壁画群中,还有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手印、足印和稀奇古怪的图印,这就给撒哈拉壁画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恩阿哲学高原曾发现一幅壁画,画中人都戴着奇特的头盔,其外形很像现代宇航员头盔。为什么头上要罩个圆圆的头盔,这些画中人为什么穿着那么厚重笨拙的服饰?
撒哈拉壁画如此丰富多彩、气势磅礴,那么,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刻制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之中?这些问题,迄今还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