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恐惧贫穷,没别的,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但它却足以毁掉个人在任何工作中的成就机会。
——《思考致富》
美国一家十分著名的调查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统计,结果非常令人吃惊:人类70%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比较盲目。
盖洛普民意测验协会主席盖洛普·乔治说,从他所作的研究中显示,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他们的收入增加10%,就不会再有任何财政困难。美国预算专家爱尔茜·史塔普里顿夫人曾担任纽约及全培尔两地华纳梅克百货公司的财政顾问多年。她曾以个人指导员身份,帮助那些被金钱烦恼拖累的人。她帮助过各种收入的人——从一个一年赚不到1 000美元的行李员到年薪10万美元的公司经理。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多赚一点钱并不能解决他们的财政烦恼。”事实上,人们经常看到,收入增加之后,并没有什么帮助,只会徒然增加开支——增加头痛。“使多数人感觉烦恼,”她说,“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钱,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钱!”
金钱是可爱的,人们崇尚它,热爱它,并没有错,然而,金钱又是卑劣的,它可以使兄弟成仇,朋友反目。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不可避免地时刻要与金钱打交道,保持平和的心态最重要,我们要驾驭金钱,像对待常人一样对待它,而绝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如果一个人,被金钱所左右,让金钱牵着鼻子走,那他的下场一定很可悲,要么是一生劳碌,要么将是锒铛入狱。
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话虽这么说,要想保持对金钱的良好心态,要真正做到视金钱如粪土,也并非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那种淡泊明志的情怀。只有你真正地把金钱看透了,了解了它的优劣,了解了它的本质,那么,你就会发现,做金钱的奴隶是多么累人的一件事啊。
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财富是德行的一个包袱。
按照培根的观点,巨大的财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用途。除了用来施舍,剩下的就是自我陶醉。
培根还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说财富好像军队的“辎重”,不可以没有或者缺乏,也不可以丢弃;但它阻碍了行军,有时为了照顾它,反而失去或者影响了胜利。
所罗门有一句不可忽略的话:急于发财的人,不可能是清白的。
人只能寻求那种正当获得、合理使用、愉快施舍、心安理得的财富。只有那一种财富,才让我们逢凶化吉。
一切顺其自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最高境界。真正能够拥有金钱并支配金钱的人绝不是那些获得“飞来横财”的暴发户,真正被推崇的亿万富翁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敏锐的眼光,他们从不做破坏“游戏规则”的巧取豪夺和侵占公私财产的损人利己行为。他们不会迷失在金钱中成为被金钱支配的奴隶。
走出“心灵牢笼”
人会害怕疼痛是因为,他心中对死亡可能带来的结果,产生了恐怖的印象。另外,疼痛可能要花的费用,也是令他恐惧的原因。
——《思考致富》
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心里以为有问题会发生,或者有疾病会发生,如果真的因此打破正常生活,那么疾病真的就会找上门来。
哲人说得好,不要完全相信你听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他人的议论而鄙视自己,否则就会陷入自卑的“心理牢笼”。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身上的自卑,除了喜欢拿别人的优点、长处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比较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喜欢听信那些不该听信的话,认不清自己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久而久之,丧失自信,心绪萎靡,便不知不觉地为自己营造了自卑的“心理牢笼”。
人的“心理牢笼”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心理牢笼”其实都是人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就拿自寻烦恼来说吧,有人老是责备自己的过失,有人总是唠叨自己坎坷的往事和不平的待遇,有人念念不忘生活和疾病带来的苦恼……时间一长,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囚禁在“心狱”里。自寻烦恼有很多种,其中还有一种是喜欢用自己不懂的事情塞满自己的脑袋,使自己陷入紧张、痛苦之中。
苏联著名作家别洛夫斯基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公司职员,一天觉得不舒服,感觉自己好像生病了,就去图书馆借了本医学手册,看该怎样治自己的病。他一口气读完了该读的内容,然后又继续读下去。当他读完介绍霍乱的内容时,方才感到自己患霍乱已经几个月了。他被吓住了,痴痴呆呆地坐了好几分钟。
后来,他很想知道自己还患有什么病,就依次读完了整本医学手册。这下可明白了,除了膝盖积水症外,自己一身什么病都有!
他非常紧张,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他认为:“医学院的学生们,用不着去医院实习了,我这个人就是一个各种病例都齐备的医院,他们只要对我进行诊断治疗,然后就可以得到毕业证书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于是,就搞了一次自我诊断:先动手找脉搏,起先连脉搏也没有了!后来才突然发现,一分钟跳一百四十次!接着,又去找自己的心脏,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感到万分恐惧,最后他认为,心脏总会在它应在的地方,只不过自己没找到罢了……
他往图书馆走时,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而当他走出图书馆时,却被自己营造的“心理牢笼”所囚禁,完全变成了一个全身都有病的老头。
他决心去找自己的医生,一进他家门,他就说:“亲爱的朋友!我不给你讲我有哪些病,只说一下没有什么病,我的命不会长了!我只是没有害膝盖积水症。”
医生听他又说完看书的事,然后给他作了诊断,坐在桌边,在纸上写了些什么就递给了他。他顾不上看处方,就塞进口袋,立刻去取药。赶到药店,他匆匆把处方递给药剂师,药剂师看了一眼,就退给他说:“这是药店,不是食品店,也不是饭店。”
他很惊奇地望了药剂师一眼,拿回处方一看,原来上面写的是: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六小时一次。十英里路程,每天早上一次。
他看看之后,哈哈大笑。他照这样做了,一直健康地活着。
这位职员幸亏治疗及时,否则一定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理牢笼”所囚禁,最后非得上
他认为的病不可。
人的一生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就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狱”监禁。营造“心理牢笼”,既不花钱,也不费力,一瞬间就能制造出来,这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人的心脏病患,大多都与“心狱”有关,严重者则会造成精神失常,甚至自杀。有人说,“心理牢笼”是很难攻破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还应该明白,人的“心理牢笼”既然是自己营造的,人自己就有冲出“心理牢笼”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精神意志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什么样的“心理牢笼”都可以攻破。
如果已老,那就坦然面对
在人们这种对老年的基本恐惧中,有两个非常传统的理由:一个是出于他对其他同类的不信任,因为他们可能攫取他所拥有的世俗财产,另一理由则出于他心目中死后世界的恐怖印象。
——《思考致富》
一个人年轻与否,除了他(她)的生理年龄和外表,更重要的是他(她)的心理年龄,即是否拥有年轻的心态。如果你只是有一个年轻的外表,而失去一颗年轻的心,那你的“年轻”也不会保持多久。保持年轻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做一个成年人,回归孩童的幼稚,而是要求我们对待现实的心态更积极一些,热情一些。
对于一个积极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来说,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你若认为自己衰老,就会变得老气横秋;你若认为自己年轻,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岁月只能在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才能使人的心灵起皱。人的一生必然从青年走向老年,只要珍惜和把握,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创造人生美境。
麦克阿瑟是美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一名五星上将,同时也是获得功勋最多的军人之一。他投身军旅52载,身经两次大战,时时刻刻都以“责任、荣誉、国家”为念。他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有逐渐凋零”在人们心中留下深远的回响。
麦克阿瑟一生都十分自信、满怀希望、积极而不疑虑。他晚年时,发表了一篇关于年轻的文章:“年龄使皮肤和灵魂起皱纹,并使你放弃兴趣、爱好,你有信仰就年轻,你若疑虑就年老;你有自信就年轻,你若恐惧就年老;你有希望就年轻,你若绝望就年老。在心底深处藏有一间记录室,如果永远收到美丽、希望、愉快和勇气的讯号,你就永远年轻;当你的心房被悲观和犬儒主义所掩蔽,你就只有渐渐变老,渐渐凋零了。”
无独有偶,塞缪尔·尤尔曼,一个大器晚成、70多岁才开始写作的作家,在作品《年
轻》中这样写道:“年轻,不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时光,也不是红颜、朱唇和轻快的脚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生机,是使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
年轻,意味着放弃固执的温室和停滞的享受而去开创生活,意味着具有超越羞涩、怯懦的胆识和勇气。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服老,即使到了60岁也不逊于20岁的年轻人。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衰老,只有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消极面对世事才会变为真正的老人。
岁月不可避免地在你的皮肤上留下苍老的皱纹,但若保持热情,岁月即无法在心灵上刻下痕迹,只有忧虑、恐惧和自卑等消极情绪才会使人苟活于尘世之上。
无论是70岁还是17岁,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蕴含着奇迹般的力量,都会对进取和竞争怀着孩子般的无穷无尽的渴望。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都拥有一个类似无线电台的东西,只要能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人类和造物主的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就会永远年轻。 永远年轻的状态是需要用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挑战去保持的,否则,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的冷漠和悲观绝望的严酷所覆盖,哪怕你才只有20岁,你也会衰老。但如果你永远保持热情和“不服老”的精神,捕捉每一个积极进取的音符,那你就会有希望在古稀之年依然年轻。
失恋是人生旅途的新开端
嫉妒和其他类似的精神疾病,生自于人类天生对于失去某人之爱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六种恐惧中最痛苦的。它可能比其他的基本恐惧,更能大肆破坏个人的身、心。
——《思考致富》
失恋是痛苦的,但在这种痛苦面前,有的人能作出理智的选择,有的人则陷入了情感冲动的泥潭。不同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人格,也给生活和事业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