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自由决定主动的天性
人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能超出现实之外;有“良知”,能明辨是非善恶;更有“独立意志”,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1905年,在维也纳一个并不富裕的犹太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婴,父母给他取名为弗兰克尔。弗兰克尔少年时代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但进入大学之后,他渐渐将兴趣转移到了心理学方面,并结识了弗洛伊德以及阿德勒等著名的心理学大师。
大学毕业之后,弗兰克尔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但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二战爆发了,犹太人受到了纳粹分子的血腥迫害。朋友们纷纷劝他赶紧离开奥地利,但为了他的亲人以及正在治疗中的病人,他最终还是放弃了移民美国的签证,留在了自己的祖国。
1942年,弗兰克尔与家人被纳粹分子逮捕,并被关押在波希米亚的集中营里。他受尽苦难,从身体到精神都饱受折磨。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妻子先后被迫害致死,弗兰克尔陷入了绝望中。
一天,一个德国军官将弗兰克尔带到一个小房间里,剥光了他的衣服,不停地毒打、侮辱之后便将他单独囚禁在了这个暗室中。在经历了尊严尽失、亲人亡故、家国沦丧之后,痛苦的弗兰克尔豁然开朗,他突然领悟到自己并没有完全丧失自由,因为纳粹分子虽然可以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但思想与精神的独立是他们无法改变的。他意识到“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剥夺”。
从这一天开始,弗兰克尔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直到有一天他坚定地相信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分子对他的身体的囚禁。弗兰克尔是从集中营中生还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但就在那种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发现了人性最可贵的一面,即人有“选择的自由”。
在史蒂芬·柯维先生看来,弗兰克尔所提出的“选择的自由”这个概念正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束缚或者在有限范围内寻求改变。人类却不同,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即使人的身体受到了限制或摧残,依然能够保持高度的精神自由,甚至依靠精神与思想的能量改变环境。
所以,选择的自由意味着人类的独立意识来源于人的内在,而不是自然界或者社会的制约。这种来自内心的巨大力量决定了人的本性是主动积极地寻求改变或提升,而非被动地承受。虽然有时候人也会表现出消极的状态,但这往往是一个人有意无意间的选择,他们受制于社会环境的“阴晴圆缺”,拒绝改变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但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所以这些处于消极逃避状态中的人常常会感到不自由,并因此而苦闷。
主动的天性促使大多数人遇到困难时会“审慎思考,选定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原动力”,他们会把外界的物质、精神与刺激“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史蒂芬·柯维提出:生而为人,如果也像动物一样,只听命于本能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只能获得有限的发展。
不要逃避对自己前途的责任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认为:人只有当他表达了他自己,当他利用了自己的力量时,他才真正是他自己。这与柯维先生在《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中所持观点是一致的: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意味着人必须对自己负责,一个人有能力也有责任为自己的前途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的奋斗经历正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诠释。
松下幸之助年轻时家境贫寒,全靠他一人养家糊口。后来松下失业了,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据。顶着巨大的压力,松下四处奔波,寻找新的工作。一天,他到一家电气公司求职,请求人事部的主管给他安排一个职位,哪怕是条件最差、工资最低的工作。
人事部主管见他个头瘦小、衣着不整,不想录用他,但又不便直说,只好应付道:“现在不缺人,过一个月再来看看吧。”
这位主管本是推托,但他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真的又来了。他只好又推托说现在有事,没时间接待他。但没过几天松下再次来到了这家公司。那位负责人不耐烦地说:“你这一副脏兮兮的样子,根本进不了我们公司。”他以为这一次松下会知难而退了,但是第二天松下又来了,并且穿戴整齐,原来松下回家之后就借钱买了一套新衣服。
这位主管开始对锲而不舍的松下有了几分兴趣,但依然给他出了道难题::“我们是从事电器行业的,从你的简历来看,你对电器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太少,所以很抱歉,我们还是不能录用你。”
两个月以后,松下又来了,他说:“我已经下工夫学了不少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哪方面还有差距,我再一项一项来弥补。”
这位人事部主管盯着松下看了半天,感慨地说:“我做这项工作几十年了,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主动并且执著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你的耐心和韧劲,所以,真诚地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公司。”就这样,松下终于打动了主管,如愿以偿地进了这家公司。
在之后的商海沉浮中,无论深陷逆境还是步步高升,松下幸之助始终保持着这种主动出击、坚持不懈的习惯,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企业经营之神”。
为了得到这份工作,松下幸之助一直在用自己的耐心和韧劲打拼。虽然过程异常曲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状态,主动调整并完善自己以达到职位要求的标准。他没有放过一个机会,哪怕对方只是在敷衍他;他不肯错失任何可能,即使对方存心刁难。在这次艰辛的求职过程中,松下幸之助得到的绝不仅是一个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他的主动精神和勤奋态度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和赞誉,这种体验将会推动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像松下幸之助一样积极主动的人有一种难得的冷静与镇定,他们能够控制自己,也会随时调整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畏惧退缩,逃避自己对自己的前途应负的责任。采取主动并不意味着强求,而是对自己及他人的负责。尊重主动天性的人都拥有一面纤尘不染的明镜,能够随时关照自我。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贤者创造机会多于发现机会。”积极主动的人不仅能够把握机会,更善于为自己的前途创造机会。他们不会耽于思考,更不会鲁莽行动,而是边想边做,边做边想,虽然并不能控制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却能控制自己对每件事的反应,从而避免陷溺于现实环境中。
对现实环境作出积极回应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的改变,使人以全新的观点去看人与事,进而审视自己与生命的意义,并由此获得难能可贵的见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生命是单程路,无论怎样转弯抹角,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这是美国学者穆尔给众人的忠告,他用这种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人一生中所遭遇的任何事情,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去接受的,只要你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积极是一种不老的心态,它如太阳一般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像春风一样有吹化寒冰的魔力。所以,在任何环境下,只要能够保持主动的心态,对现实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就能够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玛利亚经常向父亲抱怨说自己的生活充满了障碍,好像到处都是解决不了的难题。
听完玛利亚的抱怨,父亲怜惜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把她带到了厨房里。父亲先往三口锅里分别倒入了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父亲在一口锅里放入了胡萝卜,第二口锅里放入了鸡蛋,最后一口锅里放入了碾成粉状的咖啡。他默默地做着这一切,一句话也没说。
玛利亚十分不解地望着父亲,她不知道父亲这么做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大约20分钟后,父亲关掉了炉火,把胡萝卜和鸡蛋捞出来分别放不同的碗里,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玛利亚:“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咖啡。”玛利亚回答。
父亲让她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这样做了,并注意到碗里的胡萝卜都已经变软了。父亲又让玛利亚拿一只鸡蛋并敲破它。剥掉蛋壳后,玛利亚看到的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父亲让她喝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玛利亚轻声问道:“爸爸,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但经过开水的烧煮,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反而变硬了;而这些粉状的咖啡更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不仅呈现出了更好的状态,甚至改变了水的样子。”
听完父亲的解释,玛利亚笑了。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玛利亚看到了不同的人在逆境中的不同反应,那个常常抱怨的自己不正像是在开水中变软的胡萝卜一样吗?玛利亚的父亲试图告诉她:逆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面对困难,有创造力的人会像咖啡一样,主动地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环境;乐观的人也会像鸡蛋一样,纵使无力扭转局势却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在逆境中变得坚强起来;但悲观的人却像胡萝卜一样,一味地逃避退让,任由环境主宰自己,这也是最不可取的人生态度。
柯维先生认为,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之间存在天壤之别,越是艰难痛苦的经验越能砥砺志节、坚强意志,提升个人面对未来考验的勇气,甚至能够感召他人。在乐观者的眼里,挫折、失败、逆境等只是他们战胜自己的游戏障碍,他们会把这些经历当作对人生的历练,甚至是快乐。这种积极的情绪往往也会让人更愿意接近你,帮助你。
所以,在逆境面前,不妨摆正心态,寻找途径以解决这些问题,纵使实在无能为力,也可以改变嘴角的弧度——用微笑接纳现实的考验。
不要在错误的路上走太远
犯了错却不承认,等于错上加错,自欺欺人。为自己造成的错误编织各种理由加以辩解,则形同掩耳盗铃,反而愈描愈黑,受害的还是自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认错误,不弥补错误。
虽然柯维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反应,却不能左右所有事情的走向,很多后果依然取决于自然法则与规律,非人力所能扭转。所以,偶尔犯错便无可厚非。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同时也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
从一个人处理错误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内在。
乔治是一家商贸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在任职期间,他曾犯了一个错误:没经过仔细调查研究,就批复了一个职员为纽约某公司生产5万部高档相机的报告。等产品生产出来准备报关时,公司才知道那个职员早已被“猎头”公司挖走了,这批货的货款也打了水漂。
乔治一时想不出补救对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焦虑不安。
这时老板走了进来,他的脸色非常难看,想要质问乔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还没等老板开口,乔治立刻坦诚地向他讲述了一切,并主动表态说:“这是我的失误,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挽回损失。”
老板本来是来兴师问罪的,但乔治的坦诚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打动了他。最后,老板不仅答应了乔治的请求,还拨出一笔钱让他到纽约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努力,乔治终于联系到了另一家客户。
一个月后,这批照相机以比那个职员在报告上写的还高的价格转让了出去。乔治的业绩也得到了老板的嘉奖。
人非完人,所有人都有可能犯错。对于已经犯下的错误,积极主动的做法不是悔恨不已,而是像乔治一样承认、改正、设法挽回并从中汲取教训。柯维先生认为这是高效能人士普遍拥有的习惯,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来自于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因为只要你从错误中得到经验、吸取教训,就不会重蹈覆辙。
承认错误,就意味着对自己言行的否定。很多人为了面子,或者因为缺乏承担的勇气而逃避犯下的错误,结果只会造成错误的累积,直至酿成大祸。法国著名哲学家芒顿说:“不愿意赤裸裸谈论自己的人,无疑是向人暴露自己缺乏勇气。”这些人不愿意将自己的过失暴露在别人面前,总是想要维护自己权威的形象,但事实上,勇于承认错误的人,给人的印象不但不会受到损失,反而会赢得更多的尊敬和信任,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更加高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有一个幼时被父母遗弃的少年几乎蹲遍了欧洲的少儿教养院和拘留所。他15岁那年因为偷了一件小东西而被送到了教养所,从那时开始,他发誓要终生行窃以报复这个社会,所以,他的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流浪、行窃、监狱中度过的。
然而,正是这个被认为不可救药的少年,最终成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就是凭借小说《鲜花圣母》、《玫瑰奇迹》等作品闻名于世的法国作家让·热内。
若不是及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了纠正,那么让·热内的一生恐怕都要在流浪与被囚禁中度过,又怎么能获得文学上的诸多殊荣?
犯错真得不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怕的只是一错再错。那些逃避错误甚至宁愿一错再错的人,实际上是真正的懦弱者,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想办法纠正。其实承认错误并没有什么,就好像一个人在路上走,当发现自己走错路时,很自然就要寻找正确的方向。
《基督显圣》拉斐尔·桑西(1483~1520年)
当一个人的最终愿景是高尚的,并用高尚的行动去迎接光明时,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