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让马化腾不仅找到了可以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的良师益友。难得的是,马化腾把在互联网领域摸爬滚打当作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可以带来利益的行当。
2008年,马化腾在接受《外滩时报》采访时说:“在资本市场上,我是一个企业家;在技术领域,我是一个工程师,我更喜欢后者的角色。通常我也更喜欢编程语言。”如今的马化腾虽然已经是腾讯的掌门人,他本可以不过问任何关于技术上的事情,但他却是腾讯最著名的“首席体验官”。他不但体验腾讯开发出来的产品,也体验其他公司开发出来的产品,以此找出差异性。他曾骄傲地对外界说:“我试过所有的即时通信软件,每一个!……我是腾讯最大的产品经理,任何一个产品我都会去看,要不然怎么能知道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到底好用不好用,要不然怎么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体验并提升自己的产品,也是‘首席体验官’这个角色最大的乐趣,我一直很喜欢这样的角色……”
兴趣让马化腾乐此不疲,让他永远保持着一颗充满激情的心,让他时刻以腾讯的产品体验为依托、用户的体验为目标,朝着更高的山峰攀登。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现在的马化腾,每天最大的兴趣依旧是在互联网上生活,包括看资讯、搜索、购物、付款、玩游戏全部使用腾讯的产品完成。他有此种做法,实际上是想时刻体验腾讯的产品是否能为用户带来最大便利,更重要的是,他的兴趣就是把以QQ为基础的腾讯打造成一流的互联网公司。
“我爱给自己的产品挑错,”马化腾说,“我一看到产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他的这种兴趣似乎有着“监工”的嫌疑,让那些产品开发者心惊胆战。可正由于他这一从未变更的兴趣,腾讯才有今日之令人咋舌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经验总结。他曾对一位传记作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追根究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可以说,兴趣决定了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它就像是一种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鞭策力”一样,当你选择了一项自己喜欢从事的事业,这种鞭策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助你一臂之力,帮你解决任何难题。
对于创业者来说,兴趣是创业起步的动力之源。创业者一旦对某个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身的细胞都会服务于这种兴趣,他的每一分热情和精力都会不断地从身体内迸射出来。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兴趣带来的强大动力都会成功地帮助创业者到达成功的彼岸。
马化腾一路走来,是兴趣始终推动着他奋勇向前,是兴趣让他消灭了一个个精神上的敌人,是兴趣为他搭建了一座通往人生象牙塔的阶梯。
5.善于抓住机遇
个性签名
这么多年在深圳,我们的感受就是这里确实是一块创业的热土。当时的我们包括一些前辈都有创业的心态,对时间的珍惜感会更加强烈一点。就像华为、中兴,完全是自发的,靠创业者自己做下来的。所以我们也有幸在大浪潮里,能够有这么好的一个机遇,我相信各行各业都有相当好的机遇,包括现在和未来都会有很多新的机遇涌现。
当然,当时的这种机遇对于许多人来说也不是没有过,但怎样抓住这种机遇才是关键。对于我们来说,一个良好的团队保证了我们可以把握这个机遇。一个良好的团体,可以弥补个人的缺陷和不足,这样机遇在你面前走过时,你抓住的几率就会比个人单枪匹马大很多。
QQ空间
当互联网的春风刮向中国时,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以此为突破口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网络上。马化腾恰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无疑是很幸运的。但很多时候,机遇可能就在眼前,问题是你能否识别出它就是机遇,并随之紧紧地抓住。毕竟,趁着这股大潮搏出一片天地的人少之又少。马化腾无疑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
1995年时,马化腾便开始接触互联网,这成为他在互联网创业的“先发的优势”。从慧多网的深圳站,到开始萌生创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想法,马化腾把当时周围的市场环境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了起来,由此便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网络神曲”。
2009年,马化腾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首先是互联网的机遇,因为我们做的时候网民才300万,不到现在的零头,现在超过了2.5亿。第二,那时候的投资环境还没有现在这么好,幸好第一届高交会有一个机会,很多投资者都在关注深圳,给了我们融资的机会。第三,人才是很重要的。我们起步时以技术研发为主,得益于原来深圳的高科技定位,像华为和中兴都在深圳,使得深圳做计算机研发的人才很丰富。”
应该说,当时整个市场环境为马化腾开启了一扇大门,但能不能顺利地走进这扇大门,就要看他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了。
当1996年由三个以色列年轻人开发出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ICQ,在短短的半年内便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而到了1998年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并被美国在线(AOL)以2.87亿美元收购后,马化腾一眼便瞄准了这个机会。他发现ICQ并没有中文版,于是灵机一动便开发出了中文版的ICQ,即腾讯的OICQ(后改称QQ)。
抓住小小的QQ,马化腾等于抓住了一棵摇钱树。此后,他一心扑在QQ上,从标识到配套的产品,马化腾一马当先,与腾讯的技术人员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坚战。最终,凭借着这款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黏性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腾讯成长为一方霸主。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很多时候,抓住了一个机遇就等于走上了成功之路。不过,抓住机遇是一种能力,抓住后有充分利用它也十分关键。
马化腾在“2008互联网大会”上说:“在抓住机会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我感觉到很多人是没有想清楚的,觉得差不多就去了,是一种赌博的心态。多问几句(为什么要创业),他答不出为什么,我觉得这样很危险。如果你想得很透,前因后果(都想清楚),遇到障碍往哪里拐,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想透了以后,投资者会很放心交给你做;如果想不清楚,只是凭感觉就不好了。”
他所阐述的抓住机遇,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机遇并不单单是市场上出现的一个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空白,一个没有人发掘的新领域,而是这样的空白你要以何种方式填补,以何种方式将它最有效地利用。
有这样一句谚语:“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幸运也会从后窗进来。”可见,机遇通常很“狡黠”,它何时走来,以什么方式呈现,都无定数。只有当你利用它而获得成功后,你才会觉得它就是一种机遇——或许之前你从未想到过。
成功人士无不都是在各个领域的创业者,他们能够事业有成,都与在某个关键时刻抓住了机遇分不开。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它从不会落在守株待兔者的头上。能够抓住它的人,需要具备敏锐的眼光,需要有果断决策的能力,需要有百折不挠的超强毅力。
腾讯的诞生和蓬勃发展,恰是马化腾一次次紧抓机遇的结果。
6.做事要稳健
个性签名
无论未来是大力发展搜索引擎,还是加大广告的业务比重,都是公司重要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但这都需要一步步实施,关键是要立足在用户体验上,并给用户带来便利以及提升服务价值。
QQ空间
如果腾讯在一个行事急躁冒进的人手中,或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独霸一方的地步。腾讯从最初创建直到今天,沉稳、审慎和低调的马化腾个人气质始终决定着它的命运。
“做最有把握的事情”,这是马化腾一贯坚持的理念。有业内人士曾说:“腾讯的步伐过于谨慎,如果腾讯能冲劲更足一些,它的规模会比今天更大。”这是一个假设,而任何假设在事实面前都会变得苍白无力。马化腾自认为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而这种稳健的作风使腾讯每进入一个领域都获得了成功。马化腾几无败绩。
腾讯在涉足任何一个新的领域之前,马化腾都会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这便是著名的“三问哲学”。他说:“拓展新的业务范畴是每个企业成长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每个企业总是会有一套思考方式,用以衡量进入新领域的得失。我们归纳得比较简约,只有三个问题: 第一,新的领域是不是我们所擅长的?第二,如果我们不做,用户会蒙受什么样的损失?第三,如果做了,我们在这个新的领域中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
这三个问题,涵盖了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只要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那么进军新的领域就会获得成功的。“慎重”是马化腾一贯保持的风格,他说,看到机会后,可以先尝试着跨出一个虚步,看看脚步是不是比较稳重,如果是,再大步走出去。
在腾讯回归国内A股的决策上,马化腾一贯稳健的作风再次彰显无遗。他表示,腾讯一直以来就有回归到内地上市的想法,因为腾讯的高管们都希望公司的用户也会成为股东。在中国内地,除了一些大的投资者,普通股民是无缘腾讯的股票的。虽然回归内地已是“众望所归”,可凡事求稳不求快的马化腾考虑到尚有很多不明朗的因素,还是决定等一些大型的国企回归后再按照情况作出最后的决定,他称腾讯并不急于成为首批回归的企业。毋庸置疑,马化腾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
2010年,马化腾在中国IT领袖峰会上表示,腾讯目前采取的是“占据网游制高点,无限增值业务和电子商务并进”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但不会对后者急于求回报,要以稳健的节奏保证整个战略的顺利实施。
马化腾的成功哲学
一个人做对自己来说有把握的事情,成功的机会更大。这可以说是一条定律。做有把握的事情,就意味着在做事过程中即便遇到挫折和阻碍,也有把握一一克服,一切不测都可掌控,而最终收获的结果也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