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后形成具有特色的藏传佛教,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步入二十一世纪的藏传佛教及其广大信徒如何与当今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学研究中应予以切实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当前宗教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其次,作为女性群体的尼姑,不仅属于宗教学研究的范畴,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妇女问题。可见,对尼姑群体的探讨有其意义所在。此外,尼姑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史书对她的记载甚少,甚至在最新版的藏族通史、藏传佛教史及各地方县志中也廖廖无几,大多数尼姑寺都没有系统的寺志,从而造成了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有显薄弱。
一、拉卜楞地区尼姑的缘起及历史沿革
拉卜楞地区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境内,藏语称“拉让”。东邻甘肃岷县,南接四川诺尔盖,西通青海黄南,北至临夏,自古以来便是兵家所争之地,此处几经政权更易如吐谷浑、吐蕃、唐、唃厮罗、蒙古等。到明清时,中央政府推行“因俗以制”的怀柔政策,在该地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后来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的修建,使得藏传佛教文化气氛极其浓郁的夏河地区更以佛国意蕴和贤德辈出而闻名遐迩,成为全藏区殊圣之地。很自然地拉卜楞地区尼姑的历史与拉卜楞寺有着千丝万缕的法缘关系。
《夏河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在黑措(今合作)就有了尼姑寺,即现在合作的青增拉郭寺(gtsaos—chos—vdzin-lam—mgo)。四世嘉木样尕藏图旦旺秀时(约1860年),在九甲乡兰木西尔村已经建立过尼姑寺。后来从“合作的青增拉郭来一位叫祁仲华赤的尼姑,经上塔哇村民的资助在上塔哇‘尕日隆哇’建起了一座尼姑寺”。到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时(1920年),从青海河南盟旗来了一位尼姑,先在甘加白石崖“日楚”修行,后恳请拉卜楞寺拉科活佛允许,在祁中噶尔(即现今萨尔玛尼姑寺所在之地方)扎帐修行,“五世嘉木样大师为满足尼姑们持娘乃和崇佛的心愿,特许她们在祁中噶尔扎帐修行,并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副观世音唐卡施与她们供奉”。后经大师同意,“并请拉卜楞寺格西?拉木慈成相地,由拉卜楞寺根本大施主河南盟旗亲王贡噶环觉夫妇和亲王母亲兰蔓措资助之下修建了大经堂,并修尼舍约90间,当时有尼姑50人”。五世嘉木样还命多仁巴格西拉科活佛仿照西藏卓吉日吾生寺,为她们制定了所习经文和清规,这样拉科活佛便成为该寺尼姑们皈依的根本经师,因而该寺尊奉格鲁派。经阿尼桑周(72岁)介绍,58年前寺中有尼姑20名,尼舍20余间。
经1958年反封建斗争和继而掀起的十年浩劫,使该寺成为一片废墟,尼姑们被强行遣散回家,参加生产劳动。期间大部分尼姑还俗,也有个别一直在家或云游修行,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该寺的法脉不断。自八十年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以来,尼姑们陆续又回到寺院,但已无当日的大经堂了。十世班禅大师亲自视察甘南藏区时,见到尼姑们的处境大发慈悲之心,要求为她们批地建寺并自己布施了5000元。后经国家批准,在六世嘉木样的资助和关怀下,在“文化大革命”前原址处修建寺院。当时在贡日仓女活佛的申请下,中央拨款10000元分建两寺,另外,还有州县等相关部门相应的拨款,尼姑们自己动手建寺。于1998年建成一座大经堂,共耗资40万元。除政府拨款6000元之外,其他的均由尼姑们化缘和群众布施而得,主要施主是河南盟旗和玛曲两县。据尼姑介绍,在修建寺院时除技术工之外全由尼姑自己充当,她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将石头从山底下一个个背到山上,累的快要成了“米拉日巴”了。而位于兰木西尔处的宁玛尼姑寺于2001年才建成。
目前,拉卜楞地区有三处尼姑集中的地方,一处便是上文提到的最初扎帐修行的噶日隆哇,即上塔哇处,现今既无经堂也无寺院,仅有十几位尼姑在此修行。(本文将这一部分未作为调研内容。)另一处便是九甲乡王府村宏仓娥处的尼姑寺,该寺现今规模最大,拥有140名尼姑,占地面积约80亩,尼舍58院,是一座典型的格鲁派尼姑寺,因而她们称为萨尔玛(gsr—ma新教之意)。该寺原来名为日吾哲增岭,现更名为噶丹达吉岭(dge-ldn-bstn—bcs—gling)。
还有一处是位于兰木西尔村的宁玛派(。mying-ma)尼姑寺,该寺全名为三学兴隆洲(bslb—gsum—dr-rgys—gling),当地人一般称为娘玛寺。一般都认为,这两处是教派不同的两座寺院。但据宁玛寺赤哇益希措姆介绍,应该是一个寺院两个扎仓,即显宗扎仓和密宗扎仓。由于所皈依的经师不同所奉佛像及所习经典不同,萨尔玛尼姑寺皈依了拉卜楞寺高僧拉科活佛为经师,从而尊奉格鲁派教规;而宁玛尼姑寺所皈依的经师是四川德格佐钦寺的八主活佛,因而尊奉宁玛派。1958年后,合作的宁玛派尼姑寺未得到开放,许多信仰宁玛派的尼姑陆续来到夏河九甲王府村的萨尔玛尼姑寺中。当时由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不甚了解两派的仪轨,便将两派尼姑合住在王府洪仓娥尼姑寺中,成为一座格鲁派与宁玛派的混和型寺院。由于所依教规、所诵经文、佛事等的不同造成两派问诸多矛盾。后来美籍华人宁玛派高僧贡保才旦于1982年回国后,倡议在兰木西尔村建立一座宁玛派尼姑寺。经六世嘉木样大师同意,于1997年开始动工修建,2001年9月终于建成并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宁玛派尼姑从洪仓娥寺迁到新建的寺院中。现有尼姑55名,尼舍33院。不过从大经堂所供佛像来看,她们显然是一座宁玛派寺院,就所授戒律和所着僧装而言又与王府萨尔玛一样同属格鲁派。可见,她们皆是拉卜楞寺108属寺之一,但两寺来往甚少。不过它们之间应为同源异流的关系而非一寺两扎仓。
二、当今尼姑寺的组织制度及佛事仪轨
(一)组织制度
寺院作为宗教最直观的外在实体,集信仰、教徒、宗教情感于一体,使得信仰和表达信仰的行为一致化、规范化,它是组成宗教因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一个有序的教团组织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组织和制度。
目前,拉卜楞地区各个寺院均由新成立的寺管会领导,寺管会由正、副主任,会计等组成,是寺院主要事务的负责者。主管尼姑的则是安多著名的贡日仓女活佛,现为六世贡日仓·尕藏丹曲卓玛,青海热贡(同仁)人,任全国佛协理事,甘南州、县政协常委。她在拉卜楞地区享有很高地位,尤其在她修行的甘加草原更被广泛信仰,在拉卜楞寺大集会时设有其位置,位在堪布之下。
按藏传佛教寺院的传统惯例,尼姑寺也设有寺主、喇嘛、赤哇、翁则、贵格以及贡聂尔和佳玛等僧职。由于两寺教派不同而略有差异,现分述如下:
(1)寺主:寺主是寺院总领导人,位于王府萨尔玛尼姑寺的寺主现为拉卜楞寺六世嘉木样大师,因为该尼姑寺的创建与发展离不开历辈嘉木样大师的关怀和支持。位于兰木西尔尼姑寺的寺主以前是倡议建寺的贡保才旦大师。但大师于1992年圆寂后无转世,该寺也将六世嘉木样大师作为寺主,经堂内也供奉六世嘉木样的画像。
(2)喇嘛:所皈依的上师或经师。萨尔玛尼姑寺所皈依的经师是拉卜楞寺的拉科活佛,故尊奉格鲁派。宁玛尼姑寺所皈依的经师为四川德格佐钦寺的八主活佛,故尊奉宁玛派。其实,所皈依者主要是两寺中两位声望较高的赤哇而已,即萨尔玛寺的阿尼措毛和宁玛寺的阿尼益希,这样寺院中的其他尼姑便根据自己的信仰皈依这两位赤哇。所以,两寺的上师并没有定期给她们举行教授佛法或讲经等仪式,各自的学习主要靠尼姑寺的赤哇或其他资历较高、学问较好的老师授法讲经。偶尔拉卜楞寺也会派经师给她们讲经,但无制度性。
(3)赤哇:寺院的主要负责人,也叫法台,类似汉传佛教的方丈。设一名,任期三年。目前,萨尔玛尼姑寺赤哇为阿尼措毛,现年66岁,1958年前入寺,在当地具有较高威望。据尼姑介绍,当时修建大经堂时,大部分资金都是她一个人化缘而来。她也是1958年以及十年浩劫中惟一没有还俗的尼姑,佛学造诣很高,深受人们敬仰。宁玛尼姑寺赤哇是阿尼益西,甘南碌曲人,现年68岁。这两位赤哇是两寺中年长而有学问的尼姑,深受全寺尼姑信仰,寺中一般事务都由她们负责。但两寺中赤哇在经堂诵经时并不坐在正中的赤哇位置上,而坐在侧席上讲经。
(4)翁则:就是领经师。设一名,任期三年。翁则主要负责在尼姑寺集体诵经或法事时给大家领诵经文。由一位熟练经文,学识丰富,声音洪亮的尼姑担任。所以翁则平时不仅要给年轻的尼姑教授经文,自己也必须刻苦修习经文教理。萨尔玛尼姑寺现有年仅37岁的阿尼云丹措姆担任。她不仅熟练掌握所学经文,而且她与同伴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座完了108个泉眼。萨尔玛尼姑寺现任翁则是四川的阿尼青增旺姆。
(5)贵格:是尼姑寺的执法人员。主要负责寺内的教规和财务,设一名,任期一年。两寺均设有该僧职。
(6)贡聂尔:也叫古尚,其职责类似于门卫。一般由年轻伶俐的尼姑担任,她必须住在寺中,负责开关寺门,料理供祭。每日黎明须到屋顶吹响法螺,呼唤众尼姑们起床诵经。
(7)佳玛(厨师):负责尼姑寺的茶饭、香火等日常事务。如果有施主供饭,就由她为大家做饭。
除了这些内部组织,尼姑寺还照藏传佛教的惯例,对尼姑们的剃度、饮食、起居及日常生活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比如当有一位女性要求出家时必须是潜心向佛,不是其他寺院开除的,原则上要征得家人的同意。尼姑一经落发要受法名,此后要持十戒,到三十左右要受沙弥戒三十六条。该尼姑寺授戒一般由拉卜楞寺某活佛主持,并由四位受比丘戒的喇嘛作助手,在活佛驻锡地举行仪式。活佛将戒律逐条向尼姑宣读,尼姑必须一一应诺,受戒后要求受戒者七天之内过午不食。在调查中无一人受过573条的比丘尼戒,原来在藏传佛教中比丘尼戒现已失传,只能见于汉传佛教中,所以她们只受沙弥戒。此外,对于擅自离寺者,罚款3000元,或处以终身不得返寺的处罚。寺院法会活动一律不得缺席,如有事可向贵格请假,否则以磕长头体罚或罚款处理。
从以上组织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出,拉卜楞地区这两座尼姑寺有着严密有序的内部制度,从而使得尼姑们零散、个体的信仰、宗教情感得以规范和一致化。而这些组织制度又是按照藏传佛教的内部要求和惯例制定的,这样使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形成引人注目、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现象。
(二)尼姑寺的宗教文化
1.尼姑寺的佛事活动
佛事活动是一个寺院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观念与意识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藏传佛教寺院本身包含了丰富庞杂的文化层面,因而以信仰为前提,旨在宣法讲经、慈悲众生的佛事活动显得纷繁多样。尼姑寺的佛事活动按年、月、日(按农历)分期举行,大致有以下内容:
萨尔玛寺院:
正月初六、初八、十五举行空行母法会(mkhv—spyod—mvi一vjug):集中念《观世音六字真言心咒经》,按一定的仪轨诵空行母经文。佛教认为成佛时必须观修本尊,诵此经文如理观照本尊佛空行母,努力做到一切所现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改变凡庸的障碍,将造做烦恼的业力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
正月二十五举行大黑天法会(khros-nag—gi—tshogs—skor):大黑天是一尊藏传佛教著名的护法神,通过念诵经文来供养大黑天。下午将象征性的供品布施给饿鬼以示慈悲。
二月同上。
三月初一至初八举行守斋仪轨(smyaung—gnas—cho—ga)。
三月初九至十六举行大黑天超度经(mkhris—nag—gi-ldogs-vjug)。
三月二十九至四月十六举行守斋的娘乃仪轨。也叫“四月法会”,在藏历四月氐宿出现时举行,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诞生、成道、圆寂,故而视为殊圣之日。在拉萨叫善果节。主要是通过闭斋、转“古拉”和念嘛尼来纪念尊者。每人需持八次娘乃即持十六天斋戒。当然持娘乃是一种藏区普遍的宗教活动,僧俗都可以参加。通过断绝饮食、语言的方式来达到超度亡灵的意愿。
四月十六早上举行火供(sbyin-srig)仪式。火供也叫火施、火祭,火供有多种形式,如大威德火供,吉祥天母火供等,是大法会结束之后的一种宗教活动。火供之意是“如来之慧火能烧断种种因缘所生的世间烦恼”,因此火供是一种较复杂而富有代表性的宗教仪轨。具体的就是焚烧树枝、杂粮、酥油、花果等,供养神灵、求福免灾的宗教活动。
八月初九至十六举行空行母法会(mkhv—spayod—mvi一ldog)。类同于大黑天法会,只是日子不同所供养的本尊佛不同而已,仪式也大同小异。
九月至十二月同上。
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燃灯节(lng—mchod-chen-mo)。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而进行的。尼姑们诵《宗喀巴大师颂》、《十三大威德之仪轨》等经文。寺院换置新供品,僧俗手提酥油盒、炒面、柏香树枝和藏香等,走堂串殿,煨桑焚香,添油叩首,顶礼膜拜,并绕寺院周转经轮。晚上则在寺院和一般建筑物上点燃酥油灯(现在全改用电灯泡)静默,每当此时一片灿烂,犹如九天之精妙。
十一月闭关坐禅(dgun-khar-mtshams—bsdadpa)。这一活动起初是源于正月大法会,法会时跳金刚法舞的僧人,必须在法会之前闭观修大威德和法王本尊佛。后来便约定俗成在冬季根据自己所选本尊佛进行闭关坐禅,参悟佛理,观修性空。闭关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一次火供仪式。
宁玛寺院:
正月举行空行持明长寿法事:所有正式入寺的尼姑在大经堂中集体诵经,修持宁玛派著名的“大圆满心髓”,同时呈设各种吉祥曼荼罗。下午举行宁玛派尼姑寺奉为最高等级的护法——长寿女的供养仪轨。正月一般有三次集体诵经。
三月举行静怒神法会(zhi—khrovi-tshogs-skov—pa):主要供养宁玛派的静怒护法神的一种宗教活动。
四月按拉卜楞寺的规定进行持娘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