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芬
在中国西北伊斯兰教苏非众多的门宦创始人、经学家中,马伏海无疑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在西安清真大寺求学期间声称遇见了“黑子勒”圣人,使他通晓了苏非派“认主独一”和“化己归真”的思想奥秘。随后即回到家乡开始传教布道。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当他在他家乡的清真寺里礼毕邦达(晨礼)后,雪白的胡子骤然变黑,教众视其为奇迹,确信是真“谢赫”的显迹而更加崇敬他。嘉庆六年在临夏州广河太子寺他为自己设计绘制并亲自参与修建了拱北和八卦。胡门拱北碑文中云:“我河湟有马老师出焉。讳伏海,字呈瑞……为人端雅,性好博古,必求倡明大义,而不沾沾于文字之末……其自居也,广览经书,独擅奥妙。其接人也,驾慈航以引后学,秉木铎而觉群生,四方之闻其风,沐其化者,威慕为矜式,日趋于善……乡人重其品,爱其人,而因难忘其行,为之制锦,以志流芳于百代云尔。”在他的晚年无论是慕名而来求学者,还是沐其教化者信众已达4万。马伏海虽是东乡族,但其遵信者有东乡、回、保安、维吾尔等族,地域已越出东乡发展到甘肃的广河、康乐、临夏、永靖、兰州和新疆、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区。有关马伏海的生平及创传教门等的史料十分稀少,正如我国著名伊斯兰学者马通先生所言:“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经堂学者历代不少,但有传记者并不多。”马伏海亦是如此。我们从马伏海所留存的部分著作、札记以及其后裔的口碑资料中搜集了一些零星资料,作一简要介绍,以求知晓和熟悉马伏海历史的前辈的指导,更求抛砖引玉。
一、马伏海及求学历程
马伏海(1715-1809),字呈瑞。经名艾布·栽德。祖籍甘肃省东乡县红泥滩村,后迁居广河县,东乡族。信众称“胡子老太爷”。他与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和伊赫瓦尼派创始人马万福被认为是东乡三大土生土长的著名伊斯兰经师、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马伏海出身于贫寒的农民之家。其所在的红泥滩“者麻体”有四个坊头:堡子、二坊、卧忙、给扎。而卧忙这一支又分为五坊,马伏海系三坊卧忙中的二坊之后,排行老二。其父默哈穆迪,系红泥滩附近的那奴村人,马伏海出生于此。其家族当时因随地耕种而从红泥滩迁移到此地,他们世代务农,并无大的发展。但马伏海的外家却是伊斯兰经学世家。其外祖父华哲·赛芬迪尼系圣裔“哈木则”之后,人称“高粱爷”。他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兰教义、教法等,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众人仰慕的大“尔林”(学者)。马伏海的母亲艾米乃与高山贵太爷的母亲是亲生姐妹,贵太爷比马伏海大数十岁。马伏海自小受外家经学教育的熏陶。
马伏海自幼聪颖好学,幼时便开始在外祖父的教导下学习伊斯兰基础知识。及长先后师从那奴山庄的尕路满拉、穆家的穆太师爸爸、汪集的善阿訇等。他在19岁时已通晓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掌握了清真寺经堂教育所授的课程。但他并不满足于已学的知识,常常负笈千里,寻求良师,以图深造。他于公元1747年背着简陋的行李徒步前往西安清真大寺,师从于当时陕西著名经师黄阿訇。在这里攻读伊斯兰教经典,研习学理。黄阿訇的弟子中多是殷实子弟,穿着华丽,而马伏海则草履布衣,但他毫无愧色,经常秉烛夜读。据说马伏海学习异常勤奋刻苦,他为了夜间学习,常常头悬梁、锥刺骨而读经。尽管如此,他仍觉不满,经常独自思考着有关《古兰经》中难解的隐义。经常向老师请教“穆撒圣人遇黑子勒、鱼跳进海里,十个穷人”等《古兰经》故事中深奥隐晦的问题。而其老师则未能回答这些《凯俩目》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据传,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伊历1167年)“莱麦丹”月一天的下午,他手捧经书转到礼拜大殿背后时读到了穆撒圣人遇“黑子勒”的这一章,但对其内容仍然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他在大殿背后渡步时,看见眼前的石头上有一长年被房檐积水穿透的洞,万分感慨,哭着向安拉祈求:“哎真主啊!我的心比这个石头还硬,这个石头滴水穿了孔,而我的心却还这么严,求你让我的心长个眼吧!”回去后礼了“太勒为哈”拜。当他正在看这本经书时,突然有位缠头老叟进了他的房子,马伏海起身道了“色兰”后迎老者上座,并问他是何人,来者何意,老者答日“吾乃前辈之阿林”,马伏海闻此后欣喜不已向其请教了莹绕在心头的诸多伊斯兰信仰上的疑难问题,老者一一作了答复,使马伏海茅塞顿开,对以前《古兰经》经典中隐义不能理解的教义他有了新的领会。后在马伏海的请求下,缠头老者向他贯输了理学知识(向他吹了一口仙气,让其浑身松懈)使他懂得了“认主独一”和“化己归真”的奥妙,最后老者向马伏海详述了他“黑子勒”本人的由来,说他的知识是因饮了“阿布哈亚提”的水而来,他将永存不死且活进天堂。马伏海送走老者后伊斯兰经学知识有了质的飞越,出现了诸多显迹。如:他的房子深夜灯火通明,对老师的问题回答自如等,受到其师黄阿訇的钦佩,并告诉他:“今世我是你的乌斯达地(老师),后世你是我的乌斯达地(老师),在我口唤后,请你来给我站‘者那者’(殡礼),现在你回去传教吧!”于是,马伏海于同年即1749年,回到家乡甘肃东乡开始了他60年的传教生涯。
二、马伏海创传胡门门宦
马伏海回到家乡后,开始向家族亲坊传道布教,向他们讲述了本人亲遇“黑子勒”圣人的经过,亲坊们知道马伏海自幼聪颖好学,苦读伊斯兰教经典,闻此讯息后对他更是崇敬不已,决定将他从那奴村接回老家红泥滩。据传,第一个追随马伏海的人名叫陈山虎,他当时是一名衙门官差。起初他欲投奔在高山贵太爷门下,但高山贵太爷赏识马伏海的学识和人品,劝陈山虎追随马伏海。几经周折后陈山虎认识到马伏海与众不同的经学知识,为他的博学多才所折服,便毅然受其“讨百”(忏悔),跟随了马伏海。成为胡门门宦的第一个信徒。随后,马伏海又很快赢得了家乡附近八个村子的头人和大部分穆斯林群众的支持,还受到了康家、红泥滩、陈家、达板等各“者麻提”的资助,使他在红泥滩落居安家。马伏海起初传播胡门有关斋月在“沙目”后开斋的教理时,受到其他一些教派的攻击和反对,但他学识渊博,善于雄辩,经其据理力争后,许多人都追随了他,并有一人告诉他:“我们附近的格底目都支持你。”胡门门宦在红泥滩传播开来以后,许多人慕名而来,邀请马伏海开学。他曾先后在东乡汪集、八户、卡牙、卡拉同等各地开学,并将胡门教理传播于此地。
马伏海在他母亲归真后,曾将家迁到开学地东乡卡拉同居住。几年后他又受邀请在广河太子寺的马家中庄开学,其父归真并埋葬于此地(另说为东乡那勒斯马场)。在这期间他还曾在广河县张王家小居几年,原因是张王家有两位汉族褐匠在红泥滩织褐子时,在马伏海的劝说下,皈依了伊斯兰教。后来在他俩的努力下整个村子的人归信了伊斯兰教,并追随了马伏海。出于感激之情,他们盛情邀请马伏海在此居住。几年后马伏海被邀至广河的华寺开学,并定居于广河西门的阿訇庄。马伏海不仅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及伊斯兰历法知识,而且为人谦逊。他一生以“老满拉”自称,凡有来访者,必以宾客相待,问及教门诸事,必须引经据典,从不信口开河。故慕名而来的求学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是远道而来的饱学之士,他们仰慕马伏海的学识和人品而投其门下。如:从青海“摩托”而来的一位阿訇,他投在马伏海门下学习经学知识。在广河,马伏海所创立传播的胡门门宦有了大的发展,周围的三甲集、祁甲集、十那奴、牙幽等地的群众,纷纷追随马伏海。马伏海的声名日益显赫,信众日益增多。相传还有一个原因,嘉庆三年三月十六日,在马伏海八十岁的时候带着其三子阿里和五子什斯回到老家红泥滩为其母上坟。第二天,即十七日是个主麻日,马伏海去寺里做邦达,当他按照胡门教规,念过“欧热提”做过东、西“都阿宜”的时候,众“者麻提”突然发现,马伏海雪白的胡子骤然变黑,深感奇巧,并问其源由,马伏海泰然自若答日:“是真主的口唤,黑子勒圣人的调养。”又补充到“当年伊德勒斯圣人活进天堂的时候,白胡子变黑了”。从此以后,马伏海就被追随者认为是“真筛黑”的显迹,为更多的人所敬仰和追随,自此他就被称为“胡子老太爷”,他所创立传播的教门被称为“胡门门宦”。
马伏海在他的传教生涯中,另一件比较突出的事是在他的晚年他亲自为自己设计绘制并建造了拱北和八卦即现在的广河太子寺拱北。该拱北动土于嘉庆六年三月初一,由马伏海亲自破土动工,竣工于同年四月十七日。其风格为中国典型的院落型建筑风格。马伏海在八卦净顶天花板上亲自设计绘画了天文地理、日、月、星辰及日、月、蚀示意图,充分体现了马伏海在天文地理学科方面的深厚造诣。修建拱北的整个过程十分迅速,其规模宏大,受到了周围四千户教民和十那奴清真大寺等四大院主的鼎力支持。拱北落成后,河州地区十八坊清真寺以及东乡广河等各地的教众,恭赠了牌、匾。胡门拱北碑文载日:“乡人重其品,爱其人,而因难忘其行,为之制锦,以志流芳于百代云尔”。可见马伏海一生为教门而奔波,从乾隆十四年(伊历1168年、公元1749)年开始传教到伊历1228年逝世(公元1809年)共60年,最终成为“教门之功臣也”。享年94岁。
三、马伏海的宗教主张和修行礼仪
尽管马伏海本人在传授胡门门宦时没有明确提出他所传授的是虎夫耶教理,但许多学者却把它纳入虎夫耶的苏非思想派别之内,就是因为胡门门宦的宗教教理,遵行与虎夫耶苏非思想基本一致,与其它虎夫耶支系的派别例如洪门、华寺等门宦学理相像。如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依据,遵行天命五功,默念“则克勒”,教内分“穆勒什德”(导师)与“穆勒德”(寻道者);实行教主制等,它重视教乘与道乘并重,提倡先办教乘,再干道乘;胡门在教派上属逊尼派,教法上属哈乃斐耶派。马伏海生长在18世纪西北地区苏非盛行的大环境中,特别是其外祖父华哲·赛芬迪尼与姨母表兄高山贵太爷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他在西安清真大寺学习期间,又受到了“黑子勒”圣人的指点,修习了苏非学理,使他成为熟谙苏非学理的苏非大师。然而他又在西安清真大寺学习数年,受到格的目的影响,使胡门门宦的宗教思想具有了格的目教派和苏非学派相混合的内容,形成了胡门门宦独特的宗教哲学和遵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