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故事仿佛刚刚离开了我们的眼帘,这里的悬案仿佛又一次破译出了新的发现,我们的身边依然回响着格瓦拉的革命呐喊,我们的面前正在进行着对海明威英灵的祭奠……当意大利总理莫罗被绑架的消息传遍全球时,当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辞职时,当戴高乐总统竟会悄然失踪时,当马丁·路德·金山鲜血染红大地时……我们可以从容而坦诚地说:“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不会太久了……
华盛顿死因之谜
被美国人称为国父的乔治·华盛顿,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大农场主家庭。由于父亲早逝,他在16岁时就开始踏上社会。他当过农场主,当过军官,当过州议员,在历时7年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他以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领导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正义战争。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以惊人的自制力,克服了缺乏武器和粮食的困难,把一支仓促组成的民军训练成纪律严明的劲旅,终于打败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结束了英国对北美大陆的殖民统治,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位总统。
在先后2届担任总统期间,华盛顿致力于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创办合众国银行,颁布司法条例,成立最高法院,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当第二届总统任满时,他拒绝继续连任,正式隐退,开创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两次以上的先例,以其朴实无华的榜样所表现的民主意识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然而,这位伟大的美利坚的开国元勋,在退休不到3年的一天,竟因偶感风寒不治身亡,他死之后,虽然其主治医生发表了公开声明,向国人交待了医治华盛顿的全部过程,但人们对华盛顿之死,仍心存疑虑:华盛顿究竟患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仅短短两天就去世了?死因何在?种种谜团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事隔200年之后,在华盛顿去世纪念日的这一天,美国媒体突然披露了一则消息——华盛顿之死竟然与当时诊断不确、医治不当有关。
一时激起了轩然大波,华盛顿的死因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
人们不禁回忆起华盛顿夫人对当时华盛顿患病及治疗情况的记述:
那还是1799年12月12日,已经退休的华盛顿顶风冒雪骑马来到了他的家乡维尔农山庄,他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是仍兴致勃勃地在外边呆了5个小时。第二天,他感冒了,咽喉有些嘶哑、疼痛,可是还执意步行到林场里转了一圈,给决定砍伐的树木标上记号。第三天(14日)凌晨,他开始发烧,全身发颤,喘气粗重,呼吸很困难。当时,他效仿农奴治病的土办法,让管家为他放血。后来,克雷格医生赶采了,又对他做放血治疗。然后,他们做了一碗用黄油、蜜糖和醋等配制的冲剂,让华盛顿漱口,结果,他每喝一口都引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并引发了咽喉肿胀,差点儿窒息而死。上午10时,又让他用撒尔维亚干叶和醋泡成的水漱口,这时华盛顿又发生了严重的窒息,憋得脸色发紫,几乎说不出话来,尽管服了消除呕吐的酒石和化解咽喉脓液的甘汞,都没能阻止病情的恶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们为他放了4次血,放血量相当于他全身血液的1/3,到了晚上10点钟,这一切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华盛顿在极度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看来,华盛顿的病情并不复杂,克雷格医生等人也并非有意治死华盛顿,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华盛顿是重感冒引发扁桃体脓肿而致肺部严重感染,但放血治疗才是导致华盛顿死亡的根本原因。
那么,为什么说华盛顿之死与诊断不确、医治不当有关呢?
主要是因为以莫伦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华盛顿是因急性会厌炎而导致气管阻塞,最后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在费城发表。窒息而死。
大卫·莫伦斯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教授、当代著名的流行病学家,他曾对华盛顿的死因作过深入研究,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权威。他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上述观点。他明确指出,会厌炎的典型症状是发作快、发高烧、咽喉疼痛肿胀、咽食困难、声音嘶哑甚至说不出话、烦躁不安。华盛顿患病的症状,与此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说,克雷格医生确是误诊,也许可以说,200年前的医生还不了解会厌炎这种病,不懂得治疗这种病的方法。
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莫伦斯的说法,认为华盛顿在出任合众国军队总司令期间,为了应付与法国可能出现的一触即发的战争,沉重的压力使他心力交瘁,曾一病不起,痊愈后,体重却骤减了20磅,可能有癌一类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已经侵蚀着他的肌体,后来,他感受风寒造成重感冒,并导致大叶性肺炎,加之不排除患有冠心病等隐患,以致心脏功能衰竭或心跳猝停而不治。
上述两种说法,互不相让,因此,华盛顿死因之谜至今未能破解,也许这些争论还要持续下去很长时间呢。
华盛顿不做总统之谜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军统帅和著名的政治家,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第一任总统,著名的国务活动家,集革命家、军事家与政治家于一身,被誉为“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在美国历史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了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合众国政府,使国家信誉明显提高。在执政期间,他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收回了联邦时期被侵占的领土,平息了少数白人的叛乱,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土地政策,并使国内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因此,他在美国国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信。1732年2月22日,华盛顿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田庄里无忧无虑度过的。21岁时,父亲去世,华盛顿继承了父亲位于弗雷德里斯堡附近的费里农庄。1758年华盛顿当选为弗吉尼亚州议员。次年,他同富有的寡妇玛沙卡丝蒂结婚,并继承了大量地产,然后开始专心经营农庄。然而,正当华盛顿一心一意经营他的种植园时,英国殖民地政府给当地人民施加了重税及种种限制,使许多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主们面临破产的命运,华盛顿开始投入到反英的激流之中。英国政府于1765年颁布印花税法,触发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反英风暴。华盛顿强烈抨击印花税法,并要求废除印花税法。在波士顿倾茶事件后,反英的呼声空前高涨,华盛顿建议各地成立自己的武装以摆脱英王的控制。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在莱克星顿的枪声中揭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创建大陆军,随后华盛顿率军收复了纽约和波士顿。7月4日,大陆会议又通过了《独立宣言》,华盛顿向全军宣读了这个重要文件,宣告美国独立,使他们认识到决定美国人做自由人或做奴隶的时刻近在眼前了。
整个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克服种种困难,使弱小的陆军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战争的对决由防御转向进攻。1777年10月,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大陆军和民兵迫使英军5000多人投降,这次胜利成为整个战局的转折点。同年,法国宣布承认美国独立,并派军与美军共同与英军作战,西班牙也参加了支持美国的行动。数年苦战后,在法军及各地民兵的配合下,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取得了约克镇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英军统帅康华利率军投降。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独立战争胜利后,一些迷恋君主制的阶层和集团主张在美国建立当时在欧洲盛行的君主制,1782年一名叫刘易斯尼克拉的上校写信给华盛顿称:如果华盛顿自立为王,将会得到军队的支持。”但被华盛顿一口回绝:“我认为这个请求包藏着可能降临我国的巨大灾难。”1783年12月23日,他向大陆会议辞去了总司令的职务,回到他的田庄重操旧业。
但当时的联邦政府有名无实,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为巩固其统治,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推举华盛顿再度出山。1787年9月17日,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他运用他的全部影响,领导通过了美国宪法。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被推选为美国政府的第一任总统: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以巩固政权,支持汉密尔顿提出的联邦财政计划,实行国债计划,建立合众国银行,创立全国货币制度;批准了开发西部土地的《公共土地法案》等。1796年9月19日,在总统选举前夕,华盛顿发表著名的《告别词》,宣布退出公众生活,因此确立了美国总统至多只能连任一次的惯例。卸掉总统的重担后,华盛顿又回到弗吉尼亚经营种植园。直到1799年12月8日,在农庄逝世。
华盛顿第二任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仍有连任第三任总统的可能,且美国宪法虽规定每届总统任期为四年,但并未限制连选连任的次数。但他不以功臣自居,断然拒绝竞选第三任总统,在《告别词》中说服国会,告诉国民,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治理国家的见解。
华盛顿这一出人意料举动,使人们纷纷猜测它的真实原因,国内外许多历史学家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但是无论华盛顿在当时,还是在卸任之后,都没有对此明确表露过心迹。所以迄今为止仍然众说纷纭,没有得出确切结论。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们还是根据华盛顿的生平经历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以探究华盛顿拒任的原因。
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激烈的党派斗争,华盛顿担心会卷入党派斗争中,所以不想继续从政。华盛顿觉察到选民中对党派斗争日益增长的忧虑情绪,因而华盛顿在《告别词》中尖锐地指出了各种分裂的倾向:政客们施展各种手段,任意歪曲“其他地区的意见和目的”,以求在本地区内获得影响;他们形成各种联合团体,想凌驾或控制合法的当局;他指出,一种“根源在于人心中最强烈的激情的党派精神起了有害的作用”。在告别演说中,华盛顿语重心长地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党派斗争,反对分裂势力。
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正在指挥战斗。
不幸的是,虽然华盛顿在党派斗争中长期保持中立,但在他第二任总统的后期,失去了非党派的立场,成为联邦党人。例如:对于法国大革命,华盛顿不顾杰斐逊等人的反对,发表宣言表示中立,而实际上他倾向于亲英的联邦派。此后,他又派联邦党人约翰·杰伊在1794年11月16日和英国签订了对英妥协退让的《杰伊条约》。在这种形势下,华盛顿中断他的政治生涯应该是一个开明政治家最好的选择了。对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A·卡锐蒂说得更为直接,他说:“他存心以它来冷却政治欲望。用一个联邦党人国会议员的话来说,人民把它当作一个信号,像摘帽子一样,因为竞争即将开始”(它指《告别词》)
这只自由钟是美国自由的传统象征,1752半制成,1846年在纪念华盛顿诞辰呜钟时被裂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华盛顿做出拒绝连任第三任总统的决定,主要是因为舆论的攻击。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得比较明确。他说:“由于想要空闲,由于感到体力衰退和受到反对派的谩骂而气馁,华盛顿拒绝接受要他担任第三任总统的要求。”
许多美国历史和政治学家,也持有与此大同小异的观点。在当时的美国,随着各党派之间斗争的加剧,舆论界的斗争也愈演愈烈。两派报刊互相攻击的同时,华盛顿在第二任总统期间,也遭到反对派的无情攻击;激烈攻击弄得他心力交瘁,十分难受。他被指责藐视公众,说他是“恺撒”、“伪君子”。当他宣布不连任第三任总统时,许多杂志在其头版头条中,把他的举动诬蔑为“恶毒的谎言”。在华盛顿告退的次日,费城的《曙光报》宣称:“这一天应成为合众国的纪念日,……因为,原是我国一切灾难根源的那个人,今天已降到与他同胞们的平等地位。”
华盛顿在执政末年遭受到的舆论攻击,使他几乎难以忍受。他在1797年3月2日写道:“我现在把自己比作一个疲惫旅客,正要寻找休息之处,并正在屈身倚伏其上。但是,人们听任你安安静静地这样工作,这未免太过分了,非某些人所能忍受。”史学家们认为,这就是华盛顿不想连任第三任总统的理由了。
应该说,上述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和依据,而且是密切相关的。但在华盛顿的思想深处究竟是哪一种占主导地位,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呢?现在仍不明确。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使华盛顿不想再继续担任总统之职呢?也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不管怎样,华盛顿力排众议,坚决拒绝连任第三任国家总统,从而创立了美国总统只能连任两次的传统是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这一传统一直到194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第三任总统为止。但由于总统权力不断扩大和有可能形成终身制的趋势,1947年美国国会毅然制定了第二十二条宪法修正案,即“任何人不得任总统之职两届以上”,该修正案于1951年正式批准实行,从而又恢复了只能连任两任总统的传统。
林肯遇刺之谜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他从社会底层通过不懈努力跻身于美国政坛,直至成为美国总统,他坚定地废除黑奴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触犯了南方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于1861年4月14日在剧院观看歌剧演出时被暗杀。
林肯饮弹而亡的事件100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历史上的疑案。
据说林肯遇刺前,他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
“……我很晚就寝,入睡不久就开始做梦,梦境中感觉周围像死一般的寂静。突然我听到从什么地方传来的呜呜咽咽的声音,像是有人在哭泣,我于是起床,迷迷糊糊地寻声走去。”
“我下了楼,楼下的寂静被哭声打破,可我没有看到哭泣的人。我挨着房间一间间地走过,到处都有哭声,可到处都没有看见啼哭的人。我感觉很迷惑也很惊慌,我决心要查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来到了东厅,看到那里聚集了很多人,一个灵柩摆在大厅中央,里面躺着一个人,他的面部被蒙上了,周围有很多士兵守卫。在这些人中,有的人在伤心地痛哭,其悲痛欲绝的样子实在令人辛酸;有的人则愁容满面地看着灵柩里的尸体,表情麻木。我上前去问:白宫里谁死了?一个卫兵回答说,是总统,他遇刺了。”
这个梦预兆了一件不幸之事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