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会议就要结束了,主持人躬身说道:"门捷列夫先生,不知您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也不说话,起身走到桌子中央,从口袋里取出一副纸牌甩在桌子上,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门捷列夫爱玩纸牌,化学界的朋友早有所耳闻,但总不至于糊涂到这种地步,到这么严肃的场合来开玩笑吧?
只见门捷列夫将那把乱牌捏在手里,三下两下便整理好,并一一展示给大家看。大家这才发现门捷列夫手中拿的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每张牌上写着一种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更奇怪的是,这副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门捷列夫真不愧为玩纸牌的高手,一会儿工夫就在桌子上列出一个牌阵:竖看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然后门捷列夫滔滔不绝地讲起每一种元素的性质,如数家珍,同行们都傻眼了。他们钻在实验室里一干就是十年、几十年,想不到一个年轻人玩玩纸牌就能得出这番结论,要说不服气吧,好像他说得也有道理,要说真服气吧,又有些不甘心。
这时,一直坐在旁边观看的门捷列夫的老师气得胡子直撅,他一拍桌子站起来,以师长的身份严厉地说道:"快收起你的这套魔术吧,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实验室里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想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由你这样任意摆布吗……"老人越说越激动,一边还收拾东西准备离去,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这场讨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门捷列夫坚信自己是对的,回家后继续推演这副纸牌,遇到什么地方接连不上时,他就断定还有新元素没被发现,暂时补一张空牌,他一口气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这样那副牌已是74张。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
在随后的几年中,门捷列夫预言的11种元素陆续被发现,乖乖地住进他的元素周期表,特别是后来发现的氦、氖、氯、氪、氙和氡,又给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的一族。元素周期表就像一幅地图,使得元素世界一目了然,为以后的化学研究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盲人乞丐的钱罐满了
中国台湾作家三毛,曾只身到过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正是在这次旅途中,她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等几部散文集,从而蜚声海外。三毛笔下的世界让人感到温馨,而三毛更是一个非常富有同情心的人。
有一次,三毛一个人来到中南美洲旅行。那天,她来到秘鲁的古城古斯参观。三毛穿行在古老的巷道里,触摸着那些古墙,变得若有所思……突然,她听到了一阵悲凉的琴声。循声而去,她发现在一处阴暗的角落里,两个可怜的盲人琴师正在乞讨,可他们面前的钱罐却是空的。三毛顿时有些心酸。
三毛决定为他们做点什么,可做什么呢?正巧,这时有两个印第安游人从她身边走过。"有了!"她暗叫一声,随即走到两个盲人面前,对他们说道:
"我是一名来自东方的游客,我想帮助你们。"接着,三毛把他们带到一条游客众多的街道,并选了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她先让两个盲人坐了下来,把钱罐放在自己面前,然后再把自己装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样,用一种独特的形式表演了一段舞蹈,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表演结束后,三毛用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说道:"我是一个华人,是来这里参观的,偶然看到了这两位盲人。他们多么不容易啊,请大家都来帮他们一把,让他们体味到人间的爱和温暖吧!"说完,她又用作家特有的语言,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游客们开始纷纷向钱罐里扔钱。
两天以后,盲人的钱罐满了,三毛这才安心地离去,前往她的下一个目的地。
用中文致辞的诺贝尔奖得主
1936年,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因为当时他的父母都在美国留学,母亲意外早产才让他成了地道的美国民。但是,他出生三个月后,就随父母回到祖籍——中国山东。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华北各地相继沦陷,父母带着他从家乡跑到南京,从南京再跑到重庆,在战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幼年的他没有机会按部就班地读小学,他的教育主要是由父母在家里完成的。他孩提时代目睹日寇的狂轰滥炸,对日寇的愤恨深植在心里。
丁肇中12岁随父母到台湾,才开始进中学接受正规的教育。20岁时,他只身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求学,发奋学习,6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2年,在纽约布鲁克国家实验室,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构成物质的第四种基本粒子——J粒子。他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是物理学的一次革命。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赴瑞典领奖前,丁肇中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致辞。"他的决定获得了同意。
丁肇中要用中文致辞的消息见报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可是,美国驻瑞典的大使找到丁肇中说,你是在美国出生的,不应该用中文致辞,况且在场的大多数人听不懂汉语。丁肇中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这你管不着,我愿意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在场的人听不懂没关系,这是全球广播,我要让占全球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都听到。"在颁奖典礼上,丁肇中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演讲,汉语第一次在诺贝尔颁奖大厅里响起。他身上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液,他要把获得的荣誉献给亲爱的中国。
让春天不再寂静
1962年,当人们正在为自己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欣喜若狂的时候,美国动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以一本《寂静的春天》,开启了人类的环保时代。
蕾切尔从幼年时代起就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1932年,在获得动物学硕士学位后,开始了长达15年的与海洋和海洋动物接近的生活。期间,她写了大量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同时,还将研究成果改写成抒情散文。
在她所有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对自然深沉的爱。
1958年,一封读者来信,唤起了蕾切尔向自然的"敌人"宣战的决心。这位读者在信中说:在她生活的地方,过去充满了鸟语花香。但一年夏天,政府为了扑灭蚊虫,播洒了大量的杀虫剂DDT。结果蚊虫是不见了,可小鸟也被杀死了很多。一个城镇的春天被可怕的寂静所笼罩着。
这封信深深触动了蕾切尔的良知,她用了整整5年时间,关注有关滥用杀虫剂的调查报告。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在这本书中,蕾切尔解释了农药如何通过食物链危害自然和人类。依据食物链的规律,人们给草打药,残毒会进入草食动物体内。残毒还来不及被分解,这些动物又成了其他动物的食物。人类处在食物链中,自然也难逃毒素的威胁。
由于《寂静的春天》的影响,到1962年底,美国已通过了四十多个限制杀虫剂使用的提案。杀虫剂的使用大大减少了。
戈尔出任美国副总统的时候,在他的办公室里,蕾切尔的画像和其他总统们的照片并排挂着。戈尔说:"蕾切尔对我的影响,甚至超过他们的总和。
在精神上,蕾切尔出席了我们政府的每一次环境会议。"破解千年历史数学难题的高斯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
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
年轻人感到非常吃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同时他发现,自己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似乎对解开这道题都没有任何帮助。
困难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当窗口露出曙光时,年轻人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年轻人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竟然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时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学生说:"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年轻人有些疑惑地看着导师,回答道:"是我做的。但是,我花了整整一个通宵。"导师请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再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
青年很快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导师激动地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也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原来,导师也一直想解开这道难题。那天,他是因为失误,才将写有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了学生。
每当这位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这位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高斯的一生,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阿基米德、牛顿、高斯)之一。
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顶峰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成为一条条山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