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真对不起,你来的时候,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呢!”
流浪汉偷摘园主的苹果和梨而被当场拿获,当然十分难堪,却又不得不找些理由为自己辩护。他厚着脸皮,东拉西扯,却不能自圆其说,被园主抓住要害,逼得无路可走。忽然间,急中生智,来一个故意装傻,把过人的机敏隐藏于痴呆木讷的表象之中。园主听了他最后一句话,会不免一怔,随即自然会哈哈大笑,佩服流浪汉的幽默,当然也会宽恕他。
故作愚蠢幽默术要求你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愚蠢”惟妙惟肖地展露,这样人们才会因为意料不到而惊诧莫名:“这个人怎么啦,他真的这么傻吗?”疑窦顿生,随着疑问的涣然冰释,你的真实意图的暴露,就给人们带来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幽默的春风就拂过人们心田。
在人际交往中,故作愚蠢有着很强的戏谑性。人们不会为了一个人的聪明而发笑,也不会留意那些刻意耍弄的小聪明。而愚蠢却是人们的聚焦点,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人们都乐于为之开怀。何况故作愚蠢本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对方和自己都明白其中的“呆傻”的成分,双方心照不宣,又抵制不住其俏皮味的诱惑,笑得也就更加地快意和自然。
应当注意的是,故作愚蠢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思,要让对方稍加思考后就能明白。即要让对方很容易明白你的“愚蠢”是假的,是你故意运用它来制造幽默。不然,对方对你的“愚蠢”百思不得其解,不仅领会不到你幽默的本意,反而会真的认为你是一个愚蠢的人,这可就糟了。
2.假痴假傻
真痴真呆法的运用方式,一般是在讲话或文章中以引用幽默故事的形式出现。如在即兴发言或交谈中穿插一二则,就能增强讲话的幽默感,起到讽喻、启迪的作用。
真痴真呆法以谬为真,实质愚蠢,其蠢言是愚行,虽一方甚至双方均不知其谬,但是听众或读者却一眼就能看出其荒谬绝伦,有悖于常理,甚至不合常识。常理和常识是人际交往中不言自明的前提,而在故事或幽默中却成了矛盾的焦点。
请看一个真痴真呆的实例:
有个苏格兰人佛·斯图思在镶牙后用伪钞支付医疗费,因此被医生告到了法院。在法庭审讯时,佛·斯图思要申述说:“牙科医生给我安装的是假牙,我当然要付假钞。”
此话显然荒谬,假牙可以代替真牙咀嚼,而假钞却不能代替真钞起流通作用。佛·斯图思钱迷心窃,说出这翻痴言傻话,不过是自欺欺人,想蒙混过关。由于并非表里不一,因此,属真痴真呆一类。
某电站外挂着一块告示牌,上面用红色大字醒目地写着:“严禁触摸电线!50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告示的最后一句纯属画蛇添足。既然“一触就死”,何需“违者法办”,人都死了,还能如何去“法办”他呢?寥寥数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思考问题不周密的人,揶揄之中包含诙谐,令人捧腹。
假痴假傻幽默法是表里不一,表面上既痴又傻,内里高度机智,把过人的智慧隐藏于痴呆木讷的外表之中,让对方透过表象,曲折地品味到浓浓的幽默之趣。
假痴假傻法既要你不动声色,还要你煞有介事,假戏真做,令人大吃一惊,产生问号,继而加以思考,随之完全领情,发出会心的微笑。
作者:这篇小说如何?
编辑:很好,可以发表。但有个地方要改动一下。
作者:请你改吧!
编辑:只要把你的名字改成巴尔扎克就好了。
对方略加思考后即能明白。如果对方百思不得其解,那就不能透过傻相而领会到幽默之本意,幽默也就无法构成。
在人际交往中,故作“假痴假傻”是高度的机智的产物,尽管对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痴”和“傻”,但客观上会因其“痴言傻语”中所含的俏皮味而引发幽默谐趣。
一位姓马的工作人员骑自行车不小心骑到了道路的左边,正巧和迎面驰来的一位青年所骑的自行车相撞。那青年大概被撞痛了,火冒三丈,张嘴就嚷:“你怎么连一点交通规则都不懂?骑车为什么不靠右边走?”
面对青年的盛怒,小马即借用了韩复榘的一句话笑着答复对方:“如果所有的人都靠右行,那么左边的路不就全空着了!”
这句地地道道的“痴言傻语”引得对方“扑哧”一笑,满肚子的火气似乎都在笑声中消散了。接着小马又笑着向对方表示道歉,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分手了。一场冲突被小马的“假痴假傻法”所造成的幽默感排解了。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巴鲁赫在巷子里遇上了一个送葬队伍。他走过去,只见他以前的朋友法基尔在棺材旁垂头行进。他问道:“给谁送葬啊?”
法基尔悲伤地说:“我的第二个妻子。”
“真的?”巴鲁赫惊奇地说,“我完全不知道你已经第二次结婚。现在我向你表示最心的祝贺!”
假痴假傻法以“奇痴”、“特傻”的言语使人产生新奇鲜明的印象,构成强烈的幽默感,迅速抓住人心,在笑声中奉告某些意思,能使言谈风趣,增强表达幽默效果。
3.假装糊涂
假装糊涂,以假痴来麻痹敌人,然后再反守为攻,战胜对方。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他家乡的人常常拿他开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银币放在他面前,然后告诉他只准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五分的,而不拿一角的。
一次,一位妇女看他那样可怜,就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哈里逊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一角的银币,他们就再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五分也拿不到。”
从哈里逊的“傻”中可以看得出来,“傻”有时是大智慧的高度呈现。
大智若愚运用在论辩中,是指对对方的谬论,假装不明白,没能发现他的本意,故作曲解,谬释其意,讽言刺人。
在某机场售票厅里,旅客们正在排队买票。突然,一位绅士粗暴地挤到售票窗口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慢,当人们要他排队时,他又嚷道:“你们叫什么?不知道我是谁?”
对此,售票员平静地问旅客说:“各位,这位绅士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然,我想他不会做出有失身份的举动的。谁能帮助他回忆一下,他是谁呢?”
售票员的话引来了阵阵笑声,绅士羞得满脸通红,悻悻地走了。
售票员面对绅士的不文明,假装不知,实则机智幽默,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曲线型思维的结果,即采用拐弯抹角的进攻方式。因此,运用此法可以产生强大的嘲讽和幽默效果,是论辩家常用的雄辩技巧。
这里同样有一则故事:
一位小伙子在三叉路口迷路了,向一位老农漫不经心地问:“喂!到李家庄走哪条路,还有多远?”
老农对小伙子粗声大气很不满意,好久才说:“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
小伙子感到奇怪:“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
老农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
小伙子感到自己失礼,立即向老农道歉。
老农故作愚昧,以“丈”论路程,而正是这种貌似愚蠢的话,表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论辩天才。
4.模糊应对
特殊场合往往会碰到不同的问题,对于模糊不清的事物,如果运用精确的语言,是很难表达的,这时模糊的应对便可派上用场了。
南齐时,有个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
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
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压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听了,只好笑笑了之。
面对皇上的刁问,王僧虔模糊应对,妙在其答所不能答,使自己脱离进退两难之窘境。
模糊应对变通性强,收缩性大,攻击力小,是一种常用的舌战技巧,广泛用于外交谈判。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所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绷着脸仅用了一个英语单词回答:“足够!”
“足够”这个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原子弹这个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表达了前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1982年秋天,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谜:“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不加思索,答:“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方法拿出来。”
金斯伯格赞扬蒋子龙才思敏捷,因为他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阿凡提当理发师,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想找机会整他一下。
有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
“好,您要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着,“嚓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
“阿訇,胡子要吧?”阿凡提又说,阿訇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阿凡提连声说好,又是几刀,把阿訇的胡子全部剃了下来。
阿凡提利用“要”的多义施展计谋,故意误用,逗得阿訇左右为难,连连上当。
常见的9种幽默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说话时采用的幽默方式有以下几种:
1.解惑式的幽默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怀着深情与敬意为主席站岗放哨,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有一天,毛泽东突然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对我为什么这么好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才想通。原来你们这些同志都只能为官,不能为人。”工作人员被主席的话惊呆了:“这句话的分量实在太重了。我们全心全意照顾主席,他怎么这样批评我们呢?”大家都感到困惑不解,心情也紧张。见此情景,毛泽东笑着解释说:“说你们只能为官,这就是说你们对我这么好,不都是为了我这个当官的吗?说你们不能为人,是说你们不能为个人考虑考虑嘛!我看到你们这么多的人在我这里站岗放哨,一呆就是好几年,要是你们在前方,早就是什么长了。”经主席这么解释大家茅塞顿开,不由得变“惊”为笑,心情轻松了。毛泽东同志对全心全意保卫他、照顾他的同志心存感激,但他没用褒奖之词,而是用了“你们都只能为官,不能为人”的批评式赞扬,故意使对方疑窦丛生,造成错觉,形成心理压力。然后解释,使之冰释雪消,起伏中顿生幽默。同志们为毛泽东同志对部下的一片真情所震撼,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完全可以用几句话激起对方按思维定势无法解除的疑惑,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然后给对方做出一番打破常规的解释,释去对方心理重负。在对方心理起伏中产生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在对方由疑问到解惑,由惊讶到平静情感的大起大落中,产生幽默感。
2.形象的幽默
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必须言之有物,使其形象生动。以实求幽默,幽默有;以虚求幽默,幽默无。语言真实形象生动,能促人联想,产生“具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
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非常小,听众很多,天气闷热,很多人都没精打采。这时,孙中山便穿插一个故事: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听的人哈哈大笑。我觉得奇怪,便走上前去。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牢牢记住那马票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张马票也一起丢了。因为钱没有到手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孙中山风趣的话,引来台下一片笑声,那些打瞌睡的人也禁不住跟着笑了起来。孙中山接着归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孙中山先生这个充满幽默感的故事不仅让昏昏欲睡的人们清醒过来,也使得自己的演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分析就可以知道,孙中山的话言之有物,生动形象,使人们通过联想产生了一种“具象”,而且这个“具象”的愿望与结果,又严重背离,从而达到了强烈的幽默效果,人们在笑声中明辨是非,认识了真理:千万不能丢掉民族主义。
3.夸张式的幽默
将事实进行无限制的夸张,造成一种极不协调的喜剧效果,也是产生幽默的有效方法之一。
马克·吐温有一次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十分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幽默家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办法。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量,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幽默大师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火车开得实在太慢了。”火车开得很慢确是事实,但绝也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这里便是将缓慢的程度进行了无限制的夸张,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有时候为了摆脱无谓的纠缠,故意虚张声势,利用夸张的事实与现状的矛盾,而形成幽默,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