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2年秋天的某一天,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七岁的李隆基上路了。
今天他要见的人不是别人,是他的祖母。在他心目中,祖母是天下最伟大的女性,他对她又敬又畏。他的祖母从盛唐的喧嚣中走来,拥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日月凌空谓之“曌”。他还知道,那个日月当空照的名字,是祖母自己造的字,可见祖母不是一般的有才。
一介弱质女流,却稳坐龙庭,打破了几千年来男人为帝的垄断局面,让那些自命不凡的封建士大夫跪拜在她的裙下,山呼万岁。
李隆基对她的感情说不上来,她是自己的亲祖母。很多时候他从她的眼睛里能读出长辈对晚辈的欣赏和喜爱,也能读出她眼神里流露出的不安和警惕。
作为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嫡孙。李隆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爷爷唐高宗李治已经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大唐王室正处于皇位争夺最白热化的阶段,废了又立,立了又废。帝位成了烫手的山芋,谁也接不住,谁也接不稳。
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684),父亲李旦被祖母武则天立为皇帝,是为唐睿宗。六年之后,李旦在皇帝的岗位上有名无实地干了六年,可工作始终无法让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满意。武则天只好一脚把李旦从龙椅上踹了下去,老太太要亲自出马,不就是当皇帝吗?谁说女子不如男。武则天由此走上帝国最高领导人的岗位,同时宣布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改唐为周。
从此,李隆基一家虽然还泡在皇宫里,可由于父亲李旦背着一个废帝的名号。身份这东西,有的时候是护身符,有的时候却是夺命刀。
李隆基一家人被李旦这个担名不担利的身份弄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一天灾难就会降临到头上。可以想象的到李隆基幼年和少年时代所经历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与生俱来、恩宠皆重的快乐王子的生活,相反却时时要为父亲一族的生死存亡和自身的命运担忧。在这种忧患意识中,李隆基自幼似乎比其他的同龄孩子显得更为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更为强烈。
李隆基今天要去朝堂拜见自己的祖母武则天,虽然是小孩子,却是帝国的小王子,出门的排场还是要的。皇家车队在前面呜哇呜哇地开道,后面保镖跟了好几个,可谓八面威风。巧合的是当时担任宫中禁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也就是武则天的伯父武士逸的孙子,也在街面上摆阵势。武懿宗老远看见迎面豪华车队轰隆隆开过来了,试问今夕谁家之天下,我老武家的天下。不知天高地厚的破落小贵族,敢在我这个新贵面前讲排场,纯属没事找抽。
过来,过来,靠边,靠边。驾照有吗?酒后驾驶啊!罚款。武懿宗找茬刁难李隆基的骑士护卫,以此来羞辱李隆基。小小屁孩,不知天高地厚,老子今天非羞辱羞辱你。
穿着开裆裤的李隆基并没有吓得大小便失禁,而是马上还以颜色,指着武懿宗鼻子喝道:“ 呸!这是我李家朝堂,关你什么事?竟敢如此训斥我的骑士护卫!是不是活腻歪了?”这让武懿宗始料不及,本来是自己想法刁难李隆基,结果自己却被眼前这个小屁孩训得没鼻子没脸,颜面大扫。这就好比一个成人出门寻事,结果被一个几岁的小孩打了一耳光,这人真是丢到姥姥家了。
这事情很快就传到武则天耳朵里,武老太太笑得前仰后合假牙掉了一地,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的意思。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爱。行啊!这孩子将来是个人物。第二年,李隆基就捞了个临淄郡王的职位干。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李隆基小朋友就是那种少有大志的主,龙种就是龙种。在宫里,和他的那些皇兄族妹们过家家,他动不动就自比为曹操,自称为“阿瞒”。“阿瞒”二字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他小小年纪忍辱负重、力避是非的心态。李隆基17岁时,被武则天带到长安,耳闻目睹西京的风物,更加培植了他对李唐祖宗功业的感情。初涉政坛,耳濡目染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使他增长了政治斗争的见识,丰富了对国家政务的阅历。
李隆基从武则天身上,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都学到了许多东西,使得他后来调整统治政策时,吸取了祖母武则天的统治经验和教训,这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武则天对自己的政敌斩尽杀绝的做法,坚定了李隆基对自己的政敌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的指导思想,这些都在以后他铲除韦后集团,消灭太平公主奸党的斗争中表现出来。如果说,在少年时期,李隆基介入政治主要是由于受父亲地位的影响,那么,到青年时期,政治的影响就不再限于父亲地位的变化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应当是“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迫退位的神龙政变,因政变发起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喡、袁恕己五人后被封为王,所以史家称为“五王政变”。
长安三年(703),李隆基跟随祖母武则天又回到了东都洛阳。就在次年,李隆基21岁,“五王政变”爆发。在“五王政变”时,史料里并没有留下李隆基跑前跑后忙碌的身影,但相王府是肯定介入其中的。而李隆基作为相王李旦的最有出息的一个儿子,相王府的重要成员,即使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李隆基也跟着相王拎着刀剑发动政变,但他也肯定目睹了政变的整个过程。应当说,“五王政变”形成了他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基本准则。早在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李隆基就被升为卫尉少卿之职,主要掌管武库兵器及守卫宫门的官属,这也是个有权支配禁军的重要职位。李隆基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禁军“万骑”中的一些人有了频繁的往来。李隆基也从唐朝宫廷的三次政变中得到一个宝贵的经验,那就是谁能得到禁军的支持,谁就能在宫廷斗争中笑到最后,得禁军者,得长安。
在中宗景龙四年(710)以前,唐朝宫廷共发生三次政变,两次成功,一次失败。
第一次是武德九年(626),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那场玄而又玄的“玄武门之变”。在那场兄弟相残的斗争中,李世民早做准备,提前谋篇布局,收买了北门军中郎将常何,先发制人,得到北门军的全力支持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次是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的诛灭武则天的“二张”面首,逼迫武则天退位的政变,这次政变因为有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亲自参与行动,从而取得胜利。
第三次政变就是神龙三年(707),太子李重俊的政变,虽然得到羽林将领的合作,但对羽林军内部工作做得少,而且准备仓促,给了中宗煽动的机会,致使羽林军下层人士在阵前倒戈一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李隆基,要尽可能地团结好羽林军“万骑”,关键时刻为我所用。
“万骑”是唐代皇帝的侍卫亲军,初创于太宗初年,是当年从李世民率领的直系军队中选出的一批打死都不装孬的亡命之徒,开始只有百人左右,谓之“百骑”,“百骑”的兵士都穿着画有兽纹的衣衫,使用绘有豹形斑纹的马鞍,外形与国际时尚接轨,内心向本拉登的恐怖组织靠拢。到武则天时,人数增加,“百骑”就升级为“千骑”,分别隶属于左右羽林营;中宗时,再度升级到第三版“万骑”,人数更加众多。设置了果毅,由葛福顺、陈玄礼等人担任,以统率这支亲军。李隆基虽为郡王,却懂得礼贤纳士,他从不以王爷身份压人,经常与这帮人兄弟相称,呼朋唤友,万骑果毅都尉葛福顺、陈玄礼觉得这皇家少爷没什么架子,人也豪爽。这些人就经常接受李隆基的邀请到王府参加各种PARTY,也得到许多赠送的财物。
李隆基在做了三年的卫尉少卿之后,于景龙二年(708)四月,受太子李重俊叛乱的牵连,被降职任命为潞州别驾。别驾即是州的副长官,主管一州的兵马事。景龙三年(709)中宗李显冬至祭天,这是中宗复位之后三年来的第一次,因此十分隆重。朝廷中的文武百官、皇室成员以及分封在外地的诸王都要回京参加,李隆基兄弟也被召回京师。大典之后,李隆基就留在了长安,住在隆庆坊。这一年他25岁。李隆基住在长安之后,对朝廷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看出一场政治变乱将是不可避免的。李隆基却并不甘心做一只菜鸟,他渴望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只有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他才能让别人见识到自己并非一只凡鸟,而是一只神鸟。
留在长安城闲居的李隆基并没有一时一刻的闲着。他结交并搜罗一些有用的人才,增强自己的力量。李隆基首先找到了前朝邑县尉刘幽求,这个人非常有头脑,在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兵变时,他就建议找机会干掉武三思,但桓彦范不听,结果都被武党害死。李隆基结识刘幽求之后,便积极与他商讨大计。另外,李隆基还争取到了尚衣奉御王崇晔、西京苑总监钟绍京等人,这些人虽然都是皇宫中下层人物但都是有实权的人物。
王崇晔掌管皇室的服装和车马,清楚皇宫内的动静;钟绍京是皇宫内苑的总监,对宫内门庭道路了如指掌,具有出人禁宫的方便条件,而其手下的亲信丁匠百余人,这些都成为临淄王私自招募的武装。李隆基在做卫尉少卿时,就已开始与“万骑”中的中下层官员结识相交。此次回住长安,李隆基与他们走得更勤,玩得更嗨了。
这时候,韦后的失误给李隆基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作为一个有野心,意图步武则天后尘的女性,韦后还是有独到眼光的,也早已意识到禁军的地位的重要性。她在中宗时就已经在悄悄地做工作,也逐步掌握了对禁军“万骑”的控制权,将羽林军的领导权交给了亲信韦播等人,并且还把持了长安城的警卫防务。但韦后忘了一点,当初李世民控制禁军靠的是情感和利益拉拢,而她却是强行夺权。她的强行夺权引起了“万骑”中那些猛人们的极大不满,尤其用人上的失误,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韦播根本不是成事之人,他得到禁军的领导权后为了树立个人淫威,将冷酷进行到底,常常对手下士兵施以严厉的刑罚,从而激化了矛盾。李隆基乘机劝诱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参加谋划,以图消灭韦党。这些嗜血的猛人们有的是杀人的手段,但性格深处爱憎分明,李隆基没费多少周折就将他们拉进了自己的阵营。
当中宗突然去世、韦后临朝称制的消息传来之时,李隆基笑了,他知道自己一直以来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随后,他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兵变诛杀了韦后,这是他第一次以男主角的身份参与演出,干得相当漂亮,也因此一炮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