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采飞扬的陈子昂站在人群中间,大声说:“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我来自巴蜀之地,胸怀大志,腹有文才。我写的诗文,不敢说字字珠玉,但绝不是平庸之作。我曾把诗文投献给一些知名学者,然而,太遗憾了,他们却连看一看的时间都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了解我。”陈子昂看到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话,十分高兴,便伸手从书童手里接过琴,慷慨激昂地转了话题,“我会操琴演奏,而且技艺不凡;但我不想把时间耗费在弹琴上面,因为那是梨园弟子做的事。”话音未落,举起手中的琴,“嘭’的一声摔在地上,耗费百万的一把琴竟被他摔破了。众宾客一时哗然,不知陈子昂的葫芦里到底装着什么药。
陈子昂以十分自信的口气说:“我要做的事是写文章。你们看,我已写好了上百篇文章,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的。今天,我请诸位来,就是想请诸位帮我鉴定一下文章的质量。如果不好,我马上放把火把它们烧了;如果还有一点价值的话就请诸位多多美言几句吧。”
这时只见小书童捧出一卷卷誊抄工整的文章,陈子昂依次递给每位来宾一卷,客人们恍然大悟;陈子昂是在借此机会宣扬自己的文才。
陈子昂的文才的确属于上乘,他的文章刚劲质朴,有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杨雄的风格;他写的诗歌格调清新,明朗刚劲,有汉末“三曹”和“七子”的风骨。人们透过陈子昂的非常之举,进而真正认识了他。就在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传遍了京都长安,他从一个无名之辈,一跃成为众口宣扬的新闻人物。从此,陈子昂的身价倍增,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吟诵陈子昂的诗篇和朗读陈子昂的文章之声。
一个诗坛的先锋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妙语感悟:
大声造势,上下呼应,前后配合,有利于迅速打开局面,借以扬威。造势能够成功的依据是,由于绝大部分人都存在着从众的心理。
敲山震虎刘邦借机树威严
有人说,刘邦的面,刘邦的心,与别人非常不同,可称天纵之圣。在驭下管人时,他不时找出适当的借口对大臣施威,使部下有所畏惧,谨慎行事。
萧何一生始终谦恭谨慎,不矜功,不伐能,不图名,不争利;善于体察君王心意,委曲求全;甚至不惜以自污的方式化解主疑;他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忠主敬业。但即使如此,他在晚年还是蒙受了一次无端的冤屈。
有一次,萧何向刘邦上了一道奏章,说由于长安都城人口增多,田地不够耕种,请求把上林苑的荒废空地拨给百姓开垦,既可以收获些粮食补充民用,豆麦杆叶还可作苑中禽兽饲料。哪知刘邦看了奏章以后,却怀疑他是有意讨好百姓,收买人心,便怒气冲冲地把奏章往地上一掷,骂道:“相国一定是受了商人的财货,居然敢来请我的上林苑地,这还得了!”立即传令把萧何抓起来,关进大牢内。
可怜萧何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办事,谨慎小心地做人,多次化解了刘邦的猜疑之心,不料到了鬓发斑白的时候居然祸从天降,心中感到无比的冤闷!但萧何深知刘邦的为人,他越是处在这样的时候,越是冷静,虚中自守,不上诉,不辩解。他知道,要不了几天,刘邦就会放他出去的。
几天以后,一位姓王的卫尉当值。他见刘邦背垫着枕头半躺着,心情比往日好些,便上前跪问:“陛下,相国犯了什么大罪被关进监狱?”
刘邦说:“朕听说李斯作秦始皇的丞相,凡有善行就归功皇上,有恶行就自己承担。可是萧何竟然私受商人的钱,为他们请我的上林苑去讨好百姓,收买人心。所以应该治他的罪。”
王卫尉说:“陛下,臣以为萧相国无罪。宰相的职责是为民兴利,萧相国请开垦上林苑荒地正是他应尽之责。陛下怎么怀疑他是收受贿赂讨好百姓呢?况且当初陛下与项羽相争数年,随后又出讨陈稀、英布的叛乱,每次陛下出征在外,都是相国留镇关中。如果相国有二心的话,只要他当时稍一动作,整个函谷关以西早就不是陛下的了。但相国却从来不贪图私利,始终忠于陛下,难道今天反而贪求商贾的那点钱财么?至于秦始皇,他正是因为不听臣下批评,一意孤行才亡了天下。李斯就是能为他承担过失,又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未免把相国看成浅薄小人了。”
其实刘邦当然知道萧何素来谦恭,只不过借口挫辱他一下,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力,敲山震虎,树立自己威严,并未真想治萧何的罪。但此心思怎好让人知道呢?高祖听完王卫尉一席话,嘴上自然不便说什么,沉默了一会,便派使者持节将萧何赦免出狱。
萧何出狱后来不及回家换洗,便衣衫破旧,光着脚丫子跌跌撞撞地进宫谢恩。高祖说道:“相国大可不必多礼了。相国为民请求垦种苑中荒地,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殷纣那样的君主罢了,相国才是贤相。我关押相国,就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啊!”萧何赶紧磕头称谢退去。从此,萧何行事更加恭谨了。
妙语感悟:
从维权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说刘邦做错了什么,毕竟不能让手下“功高震主”,不时提醒对方“我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一旦部下真的耍起“大牌”来,你再去约束他恐怕就来不及了。
小题大作和珅博得乾隆帝好感
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皇帝,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开创了大清帝国的全盛之世。但在其后期统治期间,清帝国却逐步进入了衰落时期。在这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被人称为“乾隆朝第一权臣”的和珅之专权乱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和珅,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其父是个不知名的副都统,和珅少年时贫穷而无所依恃,至乾隆中叶,还不过是八旗官学生,只中过秀才。以这样的基础,和珅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却沾了祖上的光,开始摆脱困境。他的高祖尼雅哈那有军功,故他在父亲死后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之爵。这一世爵给和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银160两,米180石,和珅有了这笔固定的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了。但这还不是主要的,这一世爵给和珅在政治上带来了更大的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便捷之径。因为他的高祖是开国功臣,其后人就有可能随侍帝君,因此和珅袭三等轻车都尉不久,便于乾隆三十七年间受三等侍卫,其职责是协助侍卫处扈从皇帝。
乾隆四十年是和珅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和珅巧逢机缘,得见天颜,奏对称旨,甚中上意,从此便攀龙附凤,飞黄腾达。
一日,乾隆帝大驾将出,仓促间黄龙伞盖没有准备好,乾隆发了脾气,喝问道:“是谁之过?”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一时间,各官员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珅却应声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度非凡,乾隆不禁更为惊异,叹道:“若辈中安得此解人!”问出身,知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这和珅原本不学无术,可对四书五经倒稍能记忆,居然“奏对颇能称旨”。因此,和珅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遂派其总管仪仗,升侍卫。从此和珅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使和珅铺平了升迁之路。
妙语感悟:
耐人寻味的是,和珅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第一声叫喊,便是整人之语。仓促间一时未能找到黄龙伞盖,这本来是小事一件,然而和珅却小题大作,以一副义正辞严的架势指责起“典守”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一语双关,它不仅是对“典守”的指控,也有自荐其能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