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一个谈判大师,他用了近两年时间摆布了昏庸、偏听的楚怀王,然后威胁他说:“合纵抗秦,等于驱使一群无力的绵羊去攻击猛虎,肯定是不能取胜的。现在大王你不追随秦国,秦国一旦挟持韩国和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楚国就危险了!秦国西部拥有富庶的巴、蜀,如果从那里打造船只、筹集粮饷,经岷江而下,长驱直入,不到十天就可能使整个东部地区无险可守,黔中、巫郡就都不是大王所有的了。然后秦国再从武关东出一支军队,楚国与北方的联系也告中断。大王,秦军攻打楚国,危险在三个月之内;楚国等待其他合纵诸侯国的救援,时间却要超过半年。现在楚国只记得依靠弱国的支援,而忘记了秦国的袭击,这一点多么使人担心!大王假使真能听我的建议,与秦国结盟,与他们长期建立兄弟关系,双方互不侵犯,该多好!”
楚怀王尽管吃了张仪很大的苦头,还是被他吓住了,乖乖地把自己重新套上秦国的车辕。
张仪离开楚国都城江陵来到韩国都城新郑。他向新继位的韩襄王说:“韩国地方多山,土质恶劣,仅仅出产豆、麦,没有其他像样的粮食;而且产量很低,连第二年的余粮也积累不起来。就军队数量而言,全国的军队不超过20万,而秦国的军队就有一百多万。就军队素质而言,韩国的军队只有包裹着严严密密的盔甲才敢作战;而秦国的士卒,一听战鼓擂动,立即脱去笨重的盔甲,赤裸着身子奔向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臂挟着俘虏,勇不可挡。假使让这些像孟贲、乌获般的武士来攻打大王这样弱小的国家,简直就像把数万斤的重量压在一粒鸟蛋上。大王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出兵占据宜阳,封锁成皋,你的国家就会被一切为二,什么高大的鸿台宫、繁茂的桑林苑,就都不是韩国所有的了。因此,为大王考虑,不如依附秦国,攻打楚国,把灾难推给楚国而取悦秦国,是当前最好的办法。”
韩襄王果然依从了张仪。张仪回到秦国,惠文王赏给他六块封邑,封为武安君。武安君能言善辩,此时的他春风得意,但强辞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各个诸侯国都看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有了和张仪一样的共识。
张仪略微休息了几天,又风尘仆仆地赶到数千里以外的齐国。当时的齐宣王是一个很有战斗经验的君主,张仪采取迂回的语气对他说:“据我了解,贵国倾向合纵的大臣们经常认为,齐国的西部有韩、赵、魏等国遮蔽着,与秦国隔得很远,而且齐国本身地大人多,兵强将勇,秦国力量再大,也奈何不了齐国。大王是支持这个说法的,对吗?”齐宣王点点头。
张仪嘿嘿一笑说:“大王是个聪明的人,难道也相信这种懒汉的思维吗?”
齐宣王听了颇觉新鲜,他要张仪解释所谓“懒汉的思维”是什么意思。
张仪似乎有些愤慨地说:“这都是对齐国命运缺乏高度责任心的说法。大王听了,无非觉得这个意见正好符合自己寻求苟安的心理,而不去努力推想天下情势的变化,为齐国真正的安定作更深、更细的考虑。所以说这是懒汉的思维,是要耽误齐国大事的!”
齐宣王被张仪这一捅,不禁站了起来,要张仪继续说下去。
张仪一看自己的关子卖成功了,才慢悠悠地请齐宣王不要急,坐下来听他说。他说:“大王要知道,现在秦国与楚国已经通婚,一个嫁女儿,一个娶媳妇,相处得如亲兄弟一般。韩国也已向秦国献出重镇宜阳,魏国交出了黄河以南一线的要地,赵国割出了黄河北岸的河间。这样一来,秦国的势力,实际上已伸展到离齐国不远处了。大王如果墨守合纵的落后形势,与秦国继续对立,秦国可以指使韩国和魏国进攻齐国的南部边境,同时协同赵国的军队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么大王的都城临淄和要塞即墨就不再属齐国所有了!”
齐宣王一琢磨,心中不免一惊,暗暗地佩服张仪的见解,同意与秦国联盟。
张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似乎一切都完全是为了对方的利益着想,言辞忽而恳切,忽而神秘,忽而严厉,忽而犀利,变化多端,可谓是掌握了软硬兼施的精要。
接着,张仪又去了赵国。赵国是当年第一个支持苏秦组织合纵的诸侯,曾经提倡向北方民族学习骑马射箭的武灵王还在。张仪毫不气馁地既委婉又严肃地对赵武灵王说:“大王当年组织关东诸侯一起抗击秦国,使秦国在15年中不敢跨出函谷关半步。
大王的威望震慑整个山东,敝国感到害怕,只有埋头在国内修整衣甲,磨砺武器,努力耕种,积累粮食。我们之所以能这样兢兢业业地自强不息,实在是大王严厉地督责逼出来的。以大王的力量,完全可以成为天下的霸主。遗憾的是秦国虽然远在偏僻的地方,但长久以来,内心含着忿怨,是不会屈服的。现在楚国已与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与梁国向秦称臣。作为秦国东方的羽翼,齐国也给秦国献出了一片盛产鱼、盐的沿海之地,这有如砍掉了赵国的右臂。一个没有右臂的人与别人作战,加上孤独一身没有外援,要想不遭到失败,行吗?眼下秦国已发出三支部队,一支直奔午道,与齐国联击后渡过清河,屯驻邯郸的东面;一支屯驻成皋,把韩国和梁国的军队安排在黄河以南;另一支军队屯驻渑池。秦、齐、韩、梁已经互相约定,攻赵时一齐行动,打下赵国,由四家瓜分赵的土地,情况就是这样。大王,我今天来的真正意图,就是想让赵国能避免这场灾难。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赶快派出能代表大王的使者,与秦王真心实意地联盟,表里如一地结为兄弟之国。如此一来,上面所说的危机也就可以彻底消除了。”
赵王忖度了一下形势,觉得也只能这样做了。
张仪接着北上燕都,对燕王说:“不久前赵王的使者已经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了河间的土地,表示愿意追随秦国。如果大王不能像他们那样做,秦国将出兵云中和九原,并调动赵国的部队一齐攻打燕国,那时易水和长城都将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反过来说,大王如能追随秦国,就永远不用担心齐国和赵国的侵犯;因为齐国和赵国现在就像是秦国的郡和县那样依附着秦国,它们是不敢背着秦国随便出兵攻打别人的。”
燕王随即提出以常山以南的五个县作为礼物,向秦国求和。
就这样,最后几个残余的诸侯国都集中在秦国的旗帜之下。
妙语感悟:
软硬兼施作为一种经常被使用的谋略,即软的硬的手段一齐施展,双管齐下。一味用“软”时间久了不起作用;一味用“硬”可能两败俱伤,所以征服对手的最佳办法,就是一手软、一手硬交替使用,定将无往而不利。
妙用类比郭隗深入浅出论求贤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听信谗言,把王位让给子之。子之即位仅三年,便把燕国搞得大乱,怨声载道。齐宣王趁机令子章率兵攻燕,燕人大败。燕王哙死。燕人立公子平为燕王,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立志报破国之仇,他“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听说贤人郭隗颇有谋略,于是屈身求见,请教求贤之策。
他对郭隗说:“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见燕昭王虚心求教,于是向他讲了一番“求贤如求千里马”的道理。他首先向燕昭王讲了如何对待人才,他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他在这里把人群分为四种,一种是成帝业者,他们对待贤才如同老师;成就王业者,对待贤才如朋友;成就霸业者,对待贤才如臣子;而亡国之君,则待贤才如仆役。反过来说,要成就帝王之业,就应以师友之礼待贤才,若像仆役一般用人,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郭隗还讲了几种纳贤的态度及效果,他说:“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税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谷眼奋击,句籍叱咄,则徒英之人至矣。”第一种态度是,屈节下士,虚心向贤人求救,这样,超过君王才能百倍的人就会前来;第二种为先同意而后叹息,先询问而后疑惑,则超过君王才能十倍的人会来到;第三种为人言己言,不置可否,则与君王才力相同的人会应召;第四种为凭几而坐,颐指气使,则夫役一般的人会应召而至:最后一种是要骂就骂,要打便打,这样就只能招来一群奴才。
随即,郭隗又建议:“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可燕昭王仍不知从哪里下手,为了启发燕昭王的思路,郭隗先生讲了一个买千里马的故事。
他说;“臣问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召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最后,郭隗毛遂自荐于燕昭王说:“今日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妙语感悟:
有人讲道理很喜欢类比,而有些人则坚决抵制类比,有时候会感觉到,似乎有些类比是毫无逻辑的,有些类比却是逻辑上感觉非常正确,无可辩驳。可见,运用类比法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
就事论事刘邦疑窦冰释用陈平
汉高祖刘邦,在我国历史上以善于用人而著称。他自己也曾将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任贤用能:“夫运筹幄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之能用,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