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虚实实,虚实兼施,虚实之术,贵在不定:“谋莫善于不识”,虚虚实实,或虚而实之,或实而虚之,或虚而虚之,虚实兼施,多来几手,致使对方疑虑,无法做到知己知彼。
善意谎言娄德纳巧言进谏
娄德纳是清初的领侍卫内大臣,乃领兵之统帅,他头脑清醒,在康熙皇帝第一次废太子的政治风波中,以巧言进谏,终于使康熙皇帝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妥善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使日渐尖锐的皇室内部矛盾得以缓和。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由于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加剧,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将其废掉。结果,导致了一场诸皇子间的明争暗斗,众多朝臣也参与其中。
废太子的第四天,康熙帝即命皇八子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表明了对他的重视。于是,围绕在皇八子周围的一批朝臣,如户部尚书王鸿绪、工部右侍郎接叙,以及理藩院尚书阿灵阿等暗中联络,为争取立皇八子为太子积极活动。而胤礽的老关系也极力争取再恢复其太子地位。其他皇子也都纷纷活动。康熙皇帝没想到废太子后诸皇子们会这样激烈地争夺储位,于是亲自撰写祭告天地、太庙、社稷文书,表示无意再立太子,并谕令诸皇子安分守己,不得“借此邀结人心,树党相倾”。可是,两个月后,他又命满汉文武大臣各自举荐太子,除大阿哥外,诸皇子均可入选,并表示愿从众意。这前后不同的态度,充分表明康熙皇帝此时的心情是矛盾的,思路是混乱的。
康熙帝此言一出,皇室内部的矛盾也就愈加公开化。为谋求胤礽复立者有之,为其他太子争取储位者亦有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王鸿绪等人唯恐胤礽复立,“因造诸蜚语以闻”。康熙皇帝得知后大怒,欲置王鸿绪等人重罪,而“众莫敢谏”。
这时,作为康熙皇帝近侍的领侍卫内大臣娄德纳对局势的分析是清醒的。他知道,如果惩办了王鸿绪等人,必然还会引来诸多矛盾,原来的太子党也会卷土重来,现在首要的问题是稳住局面,缓和矛盾,使立太子的问题淡化。而对康熙皇帝来说,则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观察,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和选择,这是立国安邦的根本。于是,在众人都不敢向康熙帝进谏的情况下,他决定劝阻皇上不要急于处罚王鸿绪等人,静观事态的发展。
就在准备颁诏处罚王鸿绪等人的前一天,康熙皇帝自畅春园返宫途中,娄德纳及时来见,他向皇上问安后很郑重地对康熙帝说:“闻某护军统领得暴疾,肉尽消瘦,已骨立矣。”他所指的护军统领素以体胖著称,因此康熙帝听说此人已骨瘦如柴,也很吃惊。
第二天一早,康熙帝入宫,早已被娄德纳安排好的那位护军统领正好在神武门值班。康熙帝见他佩刀而立,“丰伟如故”,便召娄德纳来当面责问。娄德纳笑着说:“可知人言未可信也。体之丰瘠乃现于外者,尚讹传至此,何况暗昧事哉?”他这是在提醒康熙皇帝对各种言论都要调查、思考,做出自己的分析,切不可听风就雨。康熙皇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并且接受了他的意见,将原要颁发的诏旨搁置未发。
康熙皇帝废立太子,一度造成政治混乱,加剧了皇室内部的矛盾。幸而后来能妥善处理,避免了更大的混乱,稳定了局面。这其中,娄德纳巧言进谏之功是不可抹煞的。
妙语感悟:
谎言,一直以来是人们所不屑的一个字眼。这是因为,谎言具有负面的欺骗性,甚至会由此带来严重的恶果。于是人人害怕谎言,人人抵触谎言。与一般意义的谎言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叫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与一般意义的谎言同样具有欺骗性,但因为它是以善意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此它往往不会有什么危害性。
自言自语冯谖向孟尝君要待遇
自言自语是个成语,意即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一种巧于用拙的论辩谋略。不能直接说话,却故作糊涂,装着自己对自己说话,实际上是故意讲给对方听,借以达到暗示、提醒、劝谕的目的。
下意识的自言自语,乃是毫无价值的自我表白,有意识的自言自语却是一种讲话的策略,有其特定的规律和价值。
冯谖是齐国人,家里穷得不能生存,听说孟尝君欢喜款待客人,于是穿着一双草鞋去见他。
孟尝君问他:“你喜欢什么?”
冯谖说:“我不喜欢什么。”
孟尝君又问:“你有什么本领?”
冯谖说:“我没有什么本领。”冯的谦虚,孟尝君却没有领会,以为他真的是平庸之辈。于是孟尝君笑着接纳了他,把他安排在下等客馆。左右见孟尝君看不起他,于是用下等菜待他。
过了十天,冯谖弹着他的长剑自言自语地歌唱:“长剑归来啊,吃饭没有鱼。”左右把这些话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按照客礼对待他。”于是吃饭有鱼了。
又过了几天.冯谖又弹起他的长剑歌唱:“长剑归来啊,出门没有车坐。”左右都笑他,并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以上客之礼对待。”
又过了几天,冯谖又弹起他的长剑,自言自语地说:“长剑归来啊,没有办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心不足。
孟尝君却问左右:“他有亲人吗?”
左右回答说:“有老母。”孟尝君派人给他母亲吃的用的,使之吃穿不缺。
于是冯谖不再自言自语地唱了。
冯谖从一个下等门客一跃成为上等门客。方法十分奇特,采用了一种自言自语的策略。冯谖向孟尝君要待遇,如果当面直说,也许降了身份,掉了价,而且这些孤傲之士,决计不会不顾自己的面子,当面伸手要待遇。他的自言自语的策略,看上去是对长剑说的,实际上是讲给孟尝君听的。这种方式以装糊涂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
妙语感悟:
难言之言,或者是因为面子关系,或者是因为面临窘境,这时你如果采用自言自语的策略,就足以应对这种尴尬的处境。所面临的矛盾常常为之迎刃而解,这种用拙的方法,常常为一些论辩家所采用。
两难选择进可攻退可守
两难选择是这样一种谋略:就是把自己的意图隐含在两个选择当中,供对方选择。对方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都符合说话人的意图。虽然还有第三个可能,但此时对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两者选一。
两难选择演化于两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构成,并且根据假言选有的逻辑性质进行推理的选择。两难推理常应用于辩论,辩论者一方指出两种可能,又由这种可能引出对方难于接受的结果,迫使对方在二者中择一,而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现举一例。秦宣太后宠幸魏丑夫。太后临死时,下命令说:“为我下葬时,一定要我的魏子为我陪葬!”
魏子很害怕,庸芮为魏子说话,劝太后道:“您以为人死了以后有知觉吗?”
太后说:“没有知觉。”
庸芮说:“像太后这样英明的人,明知死人无知觉,为什么白白地让您生前最心爱的人同没有知觉的人葬在一起呢?如果人死后有知觉,先王在阴间早就积了一肚子气,太后那时连悔过的功夫都不够,哪有功夫与魏丑夫幽会呢?”
太后说:“好。”于是取消了要情人陪葬的命令。
庸芮的推理,使秦宣太后左右为难:要么让生前所爱白白地同没有知觉的人葬在一起,要么得罪先王,因此不得不取消情人陪葬的命令。
两难选择是违反逻辑的,但作为论辩谋略,在一定条件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谋略是一种工具,敌能用之,我也能用之,主要是施谋者站在什么立场上。
两难选择的谋略有两种,一种是肯定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
肯定性的两难选择让对方选择的方案,对方无论选哪一种都符合说话人的意图。
请看下例:
楚灭秦时,楚怀王兵分两路,东路由项羽率领70万兵马,西路由刘邦率10万兵马,同时向关中进发。并有约在先:谁先进关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先进关中,但因当时项羽兵多势众,不服刘邦,欲设计害之。项羽自尊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打算让刘邦到南郑去。谋士范增极力反对,说:“那地方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让刘邦去,岂不是放虎归山?”
项羽问:“那有什么办法杀他呢?”
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愿去,你就说:‘我早知道你愿去,那里是养兵练将,聚草屯粮的好地方,养足了锐气好与我争天下,对不对?这就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他不愿去,你就说,‘我知道你是不愿去的,本来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叫你上南郑,你怎么会愿意呢?既然不愿去,就是要在这里反我。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把你杀了。绑出去杀了!’想他刘邦难逃灭顶之灾。”
密谋之后,项羽便召刘邦上殿。
项羽迫不及待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不愿意去?”见项羽问得这么急,刘邦不免心中纳闷。虽然愿去,但不敢表白,于是这样答道:“大王啊,臣食君禄,命悬于君乎,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刘邦既没答想去,也没说不想去,这种模棱两可的话,完全出乎项羽的意料,他无可奈何,只好说:“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是,臣遵旨。”就这样,刘邦用“模糊回答”救了自己一条性命。
妙语感悟:
两难选择的用“奇”,奇就奇在貌似征求对方的意见,但其实是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服从自己的意图,可谓出奇制胜。
以假隐真知县巧破失窃案
因为正面作战不行,因而只能采取误敌之策,因而以假隐真的谋略常常显示其价值,这种谋略具有积极和主动的意义。
清朝末年,湖南辰溪县,有一家王四开的招商客栈。一天行商杜大爹住在客栈的单人房间里,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的50两银子被偷,那天客栈里并没有其他人,行商杜大爹便怀疑是老板王四偷的,于是告到县衙门。王四以为他一无证人,二无证物,于是一口否认。
辰溪县知县董仲孚,精明能干,多谋善断,他从王四的神色中觉察王四偷的可能性极大,可苦于没有证据。于是董县令秘密派遣两名能干的衙役去王四客栈,对老板娘说:“客人丢失银子,你的丈夫王四已招认。现在我们来取这包银子,你老老实实地交出来吧。”
董县令原以为拿到赃证,被告就无法抵赖了。谁料老板娘比王四还要狡猾,竟装作不知道的样子。
其实董县令早已安排好第二个谋略方案,吩咐衙役:如果被告之妻不承认有银子,可将她带上公堂。老板娘到了大堂之上,还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董县令便按第二条妙计进行。
当衙役去王四客栈时,董县令已经做好了第二个侦讯方案的准备。县令叫王四伸出手来,用红笔在他手心里写了一个“赢”字,然后说:“你到台阶下去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字还没有消失,那么你的官司就算打赢了。”
王四的妻子走上堂来,只见丈夫在台阶下晒太阳,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又不好跟丈夫说话,心中充满疑虑。当她在堂上声称不知道银子的事时,突然听到董县令对王四大声问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王四连忙回答:“在,在,‘赢’字还在!”
由于“赢字”与“银子”的发音相近,王四的妻子做贼心虚,既然丈夫承认银子还在,哪里还敢隐瞒,连连磕头供认:“老爷恕罪,50两银子确实还在我房中马桶里面,分文不少,请派当差的随我回去拿来。”
董县令因办案“明镜高悬”,离任时辰溪百姓在县衙前树立“董氏万民”石碑一块,抗日战争时石碑仍然存在。
妙语感悟:
以假隐真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造成对方的判断失误。心理学认为,造成现象和本质的差异,不在于客观上的“合理性”,而在于主观上的“合意性”,因此把握对方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当董县令假戏真做,问王四“你的‘赢’字还在不在”时,王四说:“在,在”,这一出戏,被不知真相的王四老婆误听为“你的银子在不在”。按照王四老婆的心理,既然丈夫已经招认了,我隐瞒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是非就辨明了。因而以假隐真,必须在“假”字上做文章,高妙的示形,真假难辨,似真性大,诱惑性大,区分度几乎难以辨认,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出神入化,进退自如,做到形人而我无形,致人而不被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