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有三:其一,凡·高究竟画过几幅《向日葵》,没有充分证据。虽凡·高在信中提到过“6”这个数字,难道凡·高在以后就不会再画一幅《向日葵》或者更多?其二,称日本“安田保险公司”所拥有的《向日葵》就是许费纳克伪造,证据不足,只限于猜测。难道一个三流画家真能造出大师手迹?其三,许费纳克与切斯特·贝蒂家族是什么关系?1901年许费纳克在巴黎展出的这幅画是否就是日本“安田保险公司”拍得的那幅《向日葵》呢?
这终究是一个谜,仍有待于未来给予真实的揭示。
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作品
对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山洞中石器时代艺术家的绘画杰作,不少人都略有所闻。这些以猎物为主题的洞穴壁画,留在那里已有3万多年历史,仍然光洁如新,令人叹为观止。同样令人惊叹而较少为人所知的,是称为“石器时代维纳斯女神”的雕像(这名称沿用多时,却不正确,应为繁殖女神)。雕像大都既丑陋又细小,高10余厘米,是在石器时代欧洲狩猎及采集民族定居地方发现的。从伊比利亚半岛至俄国南部的广大弧形地带,整个欧洲大陆地区,都有类似的史前雕像出土。这些雕像虽细小而欠美观,却是历来发现的最早雕刻品;而在这些雕像的创作者看来,便可能觉得美丽得很。
这些用兽骨、象牙或软石制成的形状怪异的小雕像,大都为人体。事实上,它们几乎全部都是女人雕像,特别是粗腿、隆胸和大屁股的女人。
这些看起来又肥又小,而且有时候连头部和手脚都不怎么能分辨清楚的雕像,究竟有什么用处?它们是不是一种母性崇拜的宗教象征,抑或只是因为石器时代的男人对女性美具有独特的观念,才做成这样的雕像以表示倾慕之情?
对这种过分痴肥、臃臃肿肿的女雕像,也许可做这样的解释:即制作这些雕像的年代,为35000至10000年前,其时适为最后一个冰期,人类的身体必须在夏天猎物、果实和树叶丰盛之时,拼命吸收营养,储存大量脂肪,才能度过漫长的严冬。人类似乎就是在这个石器时代后期,初次形成“现代人”的身体结构。建造蔽身之所,以至埋葬死者等等人类特征,照推想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的。最重要的是这时的人类,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甚至创造发明的本领。当天气恶劣、无法在旷野进行活动的时候,这些狩猎采集者可能蹲坐地上,围炉取暖,一面烘烤食物,一面则为了不使双手闲置,找些事做,而雕刻出一点什么。但奇怪的是,在天气这么寒冷的时刻,他们雕出来的各种人体雕像,却都是裸体的!
这些小“维纳斯”女神雕像,多数没有面孔,也无显著面部的特征,然而也有少数的雕像风格迥然不同。在法国就曾发现一件发型优美典雅的细小象牙女雕像。另一件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现的象牙雕像,嘴巴雕成微歪模样,好像是面部的神经受损所致。考古学家认为,这具歪嘴雕像,可能就是在附近发掘出土的一个女人头骨的真正容貌,因为这个女人头骨左面也是有损坏的。难道她是一个重要人物?现代澳洲狩猎采集者制作的艺术品,亦提供了证据,证明为族人心目中特别重要的人物雕刻肖像和保留肖像,是源远流长的传统。
以现代人眼光看来,石器时代的塑像趋于粗壮,会联想到这些塑像是崇拜生育时代的产物;但这种想法,很可能是现代的审美和趣味标准跟远古的不同所致。然而即使冰期人类必须长胖过冬之说不成立,至少这些雕像亦可能反映当时一般人臀部过肥的特征。今日卡拉哈里沙漠各狩猎民族,女人特别易患臀部过肥症,但她们并不认为臀肥丑陋难看。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些古代雕像的用途,但从庇里牛斯山脉至俄罗斯顿河一带所发现的这类雕像极为相似这一点看来,显然其间有某种文化联系。不管雕像有何用处,却始终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艺术作品。
远古岩画中的不解之谜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作为艺术的绘画自然也是这样。画家总是根据他所熟悉的东西作画,即使是想象力丰富的画家,也只能在他所熟悉的东西的基础上加以夸张。但是,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大量古代绘画,却完全违背了这个规律,人们百思而不得其解。
很多岩画上都有身着类似宇航服装的人物形象或近似于现代飞行器一类的图案。在人类文明还处在萌芽阶段,生产力落后,技术手段陈旧,绝对造不出密封式头盔,绝不会超越时代去造这样的探空设备,更何况这些宇宙人模样又是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山石上。今天人们对这些岩画中所表达出来的真正含义仍似懂非懂,因此,这些难以置信的岩画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团。
1933年,驻扎在撒哈拉的法军中尉布伦南带领一支侦察队进入了塔里西山脉中的一个无名峡谷。在这荒无人烟的峡谷石壁上发现了大量壁画。1956年,人们对墨画进行了专门的考察,发现画中记述的是1万年前的景象。其中有不少的画画的是“圆头”人像,画上的人有一个巨大的圆头,厚重笨拙的服饰,有两只眼睛,却没有嘴巴和鼻子。过去,一直不明白这些画的意思,直到人类发明了宇宙飞船以后才发现,这些圆头人像与现在戴着宇航帽盔和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墨西哥的帕伦克,传说是当年玛雅人的居住地,这里有不少的坟墓墓碑上都刻有雕刻画。其中有一幅刻在玛雅僧侣石棺上的浮雕画非常出奇。画上描述的是一个男人的形象,他弯身向前,双手握在一些把手或旋钮上。他似乎是坐在一个正在飞行的飞船座舱里,排气部火花直冒。人们几乎可以觉察到那人面前的一块控制板,也可以看到一个火箭式导弹的头部。边上雕刻着太阳、月亮和灿烂的群星。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双手放在飞行器的凸出部分一大概是操纵杆或把手。但是古代的墨西哥根本没有任何种类的飞行器,更谈不上宇宙飞船了。这就是这幅画的奥秘所在。
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一些岩画中,有的石头上就刻着“光的儿子”。这些“光的儿子”们,头戴着像是密封的宇航帽,帽子上还有像天线一样的东西,身上穿着臃肿的宇航服。
在中亚细亚的一幅岩石壁画上,还画了一个火箭的形象,画面上有紧绷的双臂和怪物的躯干的图案,象征着一股奇特的力量在支撑着火箭。火箭外侧还有一个人,鼻子上挂着一种东西,好像是呼吸用的过滤器或防毒面具。
在内蒙古阴山山脉的岩画中,有许多面容奇怪的,类似人头的画面,有些人头画面的头上还戴着像宇航员似的头盔。在这些画面的周围,还刻有许多天体的形象。有人分析这可能就是原始人所崇拜的“神灵圣像”,这种画面是否在告诉人们,这些形象是来自其他星球的?
在我国四川珙县发现的“珙(僰)人悬棺”旁的岩画上,也有一幅像是穿了笨重宇航服的宇航员的岩画,在两肩上还竖着像天线一类的东西。
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众多的岩画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县金山乡,海拔1448米。岩画分布在面积约0.21平方千米的山岩沟畔上,有300余幅。贺兰山岩石主要成分为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次要成分为暗色矿物,有云母、绿泥石。岩石硬度约7度,适宜凿刻,且可以长久保存,为制作岩画的有利因素和条件。
贺兰山岩画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近3/5的岩画是人面像,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形形色色人面像绘画馆。岩画中的人物面部奇异,许多人面像画面简单,多数人面像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对眼睛,这可能与作画民族的习俗和信仰有关。在这些变化多端、诡谲神秘的岩画中还发现了一幅装饰奇特的宇宙人形象。这个宇宙人形岩画在贺兰山北侧第六号地点,离地1.9米,面迎西南方向,高20厘米,宽16厘米,磨刻法制作。这是一幅惟妙惟肖形态逼真的身着宇航服的天外来客。这位客人的装饰与我们今天地球上身着宇航服的宇航员相比,几乎是如出一辙。他头戴一顶大且圆的密封式头盔,头盔中间有一个观察孔,头盔连着紧身的连衣裤,双臂自然下垂,双腿直立。依稀可以看到右手提着件东西,给人一种飘然而至之感。
此外,在贺兰山还可以看到一些与此有关的岩画,如在山口北侧第一号地点上部有一似乎头顶圆形天线的人画像,高41厘米,宽19.5厘米,其下部有一个似乎头顶枝状天线的人面像,高47座米,宽19厘米。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的一座古老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其中绘制的月亮的形象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月图。由于其岩石的位置在新生代第四纪冲积层之下,因而可以断定是几万年以前,正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作品。在这些岩画中,有一组月相“连环画”最为引人注目:一弯蛾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使人们惊异的是,“连环画”里的满月并不仅仅画了一个圆圈来代表月面,而是在圆面的南端靠月南极处的左下方画有7条以辐射状散开的细纹线。
这就是说,这幅月图的作者极其鲜明、准确地表现了月球上大环形山中心辐射出的巨大辐射纹。这一成果在望远镜问世之后当然丝毫不足为奇,但是几万年前人类尚处于原始的社会,在“构木为巢”、“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时代,能画出一组月相的“连环画”就令人瞠目结舌了。况且,考古科学的发现又是毋庸置疑的。因而,这也是发人深省的一件事。
类似这样的岩画,在世界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种现象,恐怕仅用幻想和偶合是解释不通的。如果这都是原始人亲眼见到的外星人宇航员,把他们的形象刻在了岩石上的话,那么,这说明外星人的遗迹已经遍及了整个地球。可是这些外星人是什么时候到地球的?他们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又走了呢?为什么后来没有再发现他们来过呢?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中古时代的贝育兹织锦画
诺曼第大公威廉于1066年进攻并征服英国,也许是英国历史上一件最重要、最令人难忘的大事。可是那时并没有摄影机将这件大事记录下来。不过事发后几年,有人将这件事的始末精心拼成了一套出色的连环图画,其故事内容以至细节都极生动翔实,而且色彩绚丽,足以与任何现代电影纪录片媲美。
贝育兹织锦画长约70米,由70幅刺绣故事画组成,描绘从1064年至1066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描绘英国罗德王与诺曼第大公威廉(英国王位竞争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套织锦画展现的场面,有人称之为“封建戏剧”,包括宣誓、背叛、饮宴、造船、血腥屠杀和悲惨死亡;描写哈罗德怎样向威廉宣誓效忠,后来怎样加冕为王,诺曼人怎样入侵,最后在1066年哈斯丁斯一役中,哈罗德又怎样被杀,以及威廉如何夺得英国王位。
这套具有900年历史的织锦画,目前收藏在玻璃柜中,存于法国西北部一个名叫贝育兹的古老城镇。根据传说,这套织锦画是英王威廉一世之后马蒂尔达所作。但今日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这套织锦画,很可能是威廉的同父异母兄弟贝育兹主教奥多下令,由一名极有才华的艺术家监督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