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战争连绵不绝,烽火连天,赤地千里,生灵涂炭,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成为晋楚两国的猎物。为了树立霸主的威名,晋楚两国频频对郑、宋等二流国家用兵,因为这些国家据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郑国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宋国也是南北交通要道,晋吴两国联盟之后,宋国便是联结南北两大国的枢纽,宋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宋国百姓常年遭受战争之苦,向往和平的生活,晋楚两国兵祸连接,也需要休整。由宋国牵头的弭兵运动应运而生。
华元弭兵
楚庄王死后,楚共王即位。晋楚之间虽无战事,但是两国对小国的战争却愈演愈烈,楚国讨伐陈、许、宋等国,而晋国要面临秦国与白狄的进攻。两国长期用兵亟待休整,但是两大强国都拉不下颜面求和。
鲁成公九年(前582),晋景公检阅军队时遇到楚国的降将钟仪,两年前钟仪为郑国俘虏,郑伯为了讨好晋景公,就把钟仪押到了晋国。晋景公一直没有见过钟仪,钟仪还是一身“楚国”打扮,晋景公觉得好奇,就问随从:“那个戴南方帽子的囚犯是谁啊?”答曰:“郑国送来的楚国俘虏。”晋景公于是派人把钟仪招来,钟仪按照臣子的礼仪对晋景公鞠躬作揖。晋景公问:“您祖上是从事什么职业的?”答曰:“乐官。”问:“可以奏乐吗?”答曰:“不敢放弃祖业,可以为大王演奏一首。”于是钟仪为晋景公演奏了一首楚国的民俗音乐,音乐婉转流长,听得晋景公如痴如醉。演奏结束,晋景公又问:“您怎么评价楚国的现任君王?”答曰:“下臣只能说我所知道的一些关于寡君的事情,当年寡君为世子之时,庄王非常慎重地为之选择师傅。世子上午向公子婴齐求教,下午跟公子侧学习。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士在旁边对晋景公说:“钟仪乃君子也。不忘祖业,说明他是个不忘本的人;演奏楚国本地音乐,说明他是个不忘旧之人;直呼楚国两位大臣的名字,说明他尊重君主。此人集忠、仁、敏、信等美德于一身,大王应该将他放回楚国,促成晋楚之间罢兵言和。”晋景公听从了士的建议,于是准备厚礼,让钟仪带着回国,以促成晋楚之间的和谈。
钟仪回到楚国,向楚共王备述晋国罢战言和的诚意,楚共王也愿意结束与晋国的对抗,集中精力对付东方的吴国。于是派公子辰携带厚礼前往晋国答谢。晋景公又派一名大臣前去楚国,这样晋楚两国一来二往,敌意慢慢消退,和平的曙光浮出地平线。
晋楚两国的来往,虽然并没有像盟会那样兴师动众,但是至少说明两国有和平的愿望。宋国的大夫华元知晓晋楚两国通使之事,认为这是促成两国和平的重要契机。晋楚两国息兵言和,宋国获益良多。华元是个政治嗅觉敏感之人,他决定为晋楚之间的和谈牵线搭桥,他与楚国的令尹公子子重相交甚笃,与晋国的中军元帅栾书关系也非同一般。在华元的穿梭外交之下,鲁成公十二年(前579),晋楚两国在宋国西门外举行盟会,盟辞写道:“晋楚两国从此以后息兵罢战,同心同德,同恤灾患。两国通使往来,保证道路畅通,协作讨伐不庭之国。违背誓约者,必遭神谴。”
两国结盟之后,晋、鲁、卫三国在琐泽(故地在今河北涉县)举行盟会,重申西门盟誓。第一次弭兵之会顺利完成。
晋楚内乱
第一次弭兵运动,维持了没有几年,便无疾而终,鄢陵战场上的战火将当年的一纸盟约烧光。华元的弭兵愿望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晋楚之间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晋国的霸业在晋悼公当政之时达到巅峰,但是晋国也面临着重要的政治问题,公卿大族势力坐大,公卿主导了晋国的内政外交,而且各个公卿大族之间内斗不止。栾氏与范氏之间的一场斗争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内乱,也是一场国际战争,因为齐国借机卷入其中,也扩散为诸侯间的战争。栾盈当政,素与范氏家族的范鞅不和,二人暗中较劲,矛盾一触即发。栾盈的家臣与栾盈的母亲通奸,害怕事情败露,便向范鞅的父亲范(即士)进谗言说:“栾盈正在谋划一场政变,目标就是范氏家族。”范鞅也当场作证。栾盈一直乐善好施,颇得民心,现在倒成他收买人心,为犯上作乱做准备的把柄。范虽然是位智勇双全的政治家,但是也担心栾氏作乱会诛灭自己的家族,于是不得不防患于未然。范设计逼走了栾盈,并将栾盈的死党一一拘捕。为了防止栾盈借助外国势力,回国作乱,范决定斩草除根,召集各国在沙随(故地在今河南宁陵西北)会盟,要求各国不准收留栾盈。
此时齐国与楚国关系甚笃,晋吴两国联合对抗楚国,楚国便拉拢齐国对付晋国。栾盈从楚国逃到齐国,齐国根本不理会范的要求,栾盈安然无恙地待在齐国。栾盈借机从齐国潜逃回到晋国的曲沃,曲沃的百姓非常拥护栾盈,于是栾盈召集军队发动叛乱,范范鞅父子亲自上阵,结果大败栾盈,栾盈逃回曲沃。不久曲沃城破,栾盈被杀,栾氏家族的势力遭到彻底清洗。
面对公卿之间的倾轧与内斗,晋国国君只能作壁上观,公卿大族的势力已经远远盖过了王室,此后晋国政局的稳定与否直接取决于几个公卿大族是否和睦。与之相对的是,楚国国内也发生了几次政治动乱,与之不同的是,楚国的政治变动源于令尹子南宠专权,豢养门客,培植亲信。于是楚共王便把子南给杀了,后来子冯接任令尹之位,依旧喜欢收留门客,大夫申叔豫提醒子冯:“不要收留门客,以免大王对你产生怀疑。”子冯恍然大悟,遣散门客,于是楚共王对子冯稍微放心。
赵武主盟
楚共王与晋悼公这两位雄主先后辞世,楚康王与晋平公接任。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范病逝,赵武接任执政大夫,赵武还是比较体恤民情的,对经年不绝的战争也心生倦意。赵武执政之后决定改弦更张,减轻各国的贡赋,对各国以礼相待,不再用武力弹压。晋国与各个小国的关系得以改善,同时赵武认识楚国新任令尹子木,赵武认为,楚国长年战争也需要休养生息,如果对楚国以礼相待,晋楚两国举行再次弭兵之会并非不可能。
宋国大夫向戌也捕捉到晋楚关系的微妙变化,于是他便想模仿华元,促成晋楚和谈,消弭战祸。向戌与晋楚两国的高官交情都不错,所以他的穿梭外交效果不错,晋楚两国答应再次在宋国举行弭兵会盟。
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向戌来到晋国,希望晋楚两国罢兵言和,赵武与众大夫商量,韩宣子说:“战争残害百姓,祸害小国,晋楚之间弭兵或许不一定成功,但是如果我们不同意,而楚国同意了,我们便在各国中失去威望。”所以晋国就答应了向戌的请求。向戌到了楚国,备述晋国已经同意弭兵,楚国也答应了。向戌又跑到齐国、秦国以及其他小国,莫不同意弭兵的提议。
各国大夫先后来到宋国,楚国令尹希望晋楚两国的盟国相互见面,赵武说:“齐、秦、晋、楚四国的国力不相伯仲,如果楚国能让秦国国君到晋国,那晋国也会鼓励齐国国君到楚国。”
盟会之前,子木想借盟会之机杀死赵武,早年降楚的伯州犁说:“参加盟会就需要讲信用,各国归附于楚国,是因为楚国以德服人,现在以盟会之机刺杀赵武,是没有信誉的表现。”子木倒是个政治实用主义者,他说:“晋楚两国早已没有信任。”
会盟之日,晋楚两国还是争夺盟主之位,争先歃血,赵武说:“晋国本来就是盟主,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占晋国的先。”子木反唇相讥:“你不是说晋楚国力不相伯仲嘛,所以楚国占先也在情理之中。”赵武还要争论,发现楚国人都穿着甲衣,只是外面套了个礼服。于是赵武便退让,让楚国占了先。盟会完毕之后,宋国设宴招待各国使者,将赵武作为最尊贵的客人,也算给晋国补了个面子。
此次盟会之后,晋楚互派使者,两国维系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此次盟会获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