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不同等级的人之死有不同的叫法。皇帝之死日崩,山崩地裂,举世震惊之意,以示皇帝之死与常人不同凡响。皇帝初死,还没来得及上谥号,称大行皇帝。所谓大行,就是出远门不再返家的意思,实际上是“死”的隐语。清代大行皇帝的灵堂设在乾清宫内,因为按规定这里应该是皇帝的寝宫,灵堂设于此,意味着“寿终正寝”。
大行皇帝的棺椁在乾清官一般停放27天,然后移到殡宫存放。殡宫并没有固定的地点,顺治、康熙设在景山寿皇殿,雍正设在雍和宫永佑殿,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都设在景山观德殿,道光设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皇帝的棺椁在灵堂和殡宫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直到安葬。主要:有大丧礼、朝夕奠、奉移殡宫礼和上谥号等。
大丧礼:先皇初死,新皇即位。宫中上下一律换上孝服举哀,朝廷官员全部摘掉帽子上的红缨。新皇先到先皇床前大哭一场,皇后以下摘去首饰、耳环。命人将殓好的尸首安放到棺椁之中,这叫大殓。大殓之后,棺椁安置在乾清宫,前面安排桌案,宫门外摆放法驾卤簿,一直摆到太和门外。王公大臣及二品以上官吏、宫中侍卫以及内务府官员聚集乾清门外,三品以下官员于景运门外,皇后、妃、嫔、公主、皇子及其他皇亲到乾清门内哭灵,祭奠时随着行礼。仪式完成之后才准告退。新皇帝身着孝衣,解开发辫,将发梢剪去一寸多,择一清净居室临时住下。至少百日之内不能近女色、饮酒,更不许奏乐。皇子皇孙王公百官宗室等都须如此。
朝夕奠:由钦天监报时辰,礼部主管奏请祭奠开始。新皇帝出居室,来到乾清宫的桌案前,面向西方而站。这时太监跪下敬茶,皇帝亲自捧着茶杯供在桌上,行一拜礼。进膳太监接着进供食品,执事官接过安放在桌子正中,皇帝手捧酒杯,再次来到桌前,跪下,众人一起跪下,皇帝祭酒三杯,每杯拜一次,众人也随拜。祭完之后,皇帝返回室中。
朝夕奠一日三次,早、中、晚各一次,形式完全相同。除每天朝夕奠外,还要商定吉日行殷奠礼。这个祭礼,除了给皇帝上食物供品外,要宣读祭文,以示哀悼之意。
奉移殡宫礼:奉移之日,在景运门外预先安排运送灵柩的大车。皇帝来到殿内大桌前,祭三杯酒。众王公大臣和銮仪卫等先用小车将棺椁运出乾清宫,到景运门换大车。一路之上所经过的桥都要祭三杯酒,三叩头,皇帝步行护送,王公大臣随行。灵驾到了以后,在殡宫举行奉安礼。仪式结束后,众人在殡宫侧殿住一夜,次日方才返回。
皇帝棺椁在殡宫期间,还要举行初祭、大祭和日祭礼,这些礼仪跟朝夕奠大同小异。另外,不论是在灵堂还是殡宫,每次祭祀都要焚化若干祭品,凡是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除了作为纪念分别送给亲戚臣属之外,不论新旧,都要分批烧掉。所烧物品中,绫罗绸缎,应有尽有,数量巨大,价值惊人。
上谥号:皇帝死后要根据其生前事迹的评定给予适当的称号,叫“尊谥”。谥号之前要加上冗长的溢美之词,称为徽号,一般合称徽谥。新皇帝对此十分重视。如雍正十三年九月四日,乾隆帝命大臣商议此事。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最后决定了雍正皇帝的徽谥号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其中后三字是谥号,前二十个字是徽号。乾隆对此十分满意,谕工部造办册宝等。在雍正死后的四十七天,庞大的仪仗队排列在雍和宫大门外,永佑殿门前正中摆放了放置着册宝的桌案。门外台阶下各摆黄亭数座,王公大臣分列于雍和宫与协和门外。典礼开始时,礼部大臣请皇帝阅览一遍册宝,行一跪三拜礼,退立东侧。大学士上前行礼后捧册宝放进亭内,护送黄亭到协和门,王公大臣跪迎,然后随行。到雍和宫门外,所有大臣一律跪迎,然后黄亭由中门再返回,一路上礼部官员和大学士分别捧绢册、绢宝、香册、香宝随同一起供在永佑殿桌案上。皇帝换上孝服,率众大臣一起行三拜九叩之礼,最后宣读祭文,献酒三杯,送祭文、绢册、绢宝火化。至此尊谥大礼方告结束,并将谥号颁示天下。
(罗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