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极大典标志着最高权力的转移,预示着一代新君政治生涯的开始。所以,历代诸帝对此极为重视。
以清代为例,史载:“至康熙缵业,御殿登极,典礼始备。”登极大典的具体程序为:
先由钦天监官员择定吉日,通知各有关机构进行准备。典礼前一日,皇帝亲自或分遣各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典礼的当日,天刚微明时,步军统领率所属军队,进入预定岗位,严守各门,闲杂人等一概不许出入。内阁官员会同礼部鸿胪寺官员入太和殿,将放置皇帝玉玺的宝案,摆于殿内御用宝座的南面正中;将放置群臣贺表的表案设于殿内东间之南;再将放置皇帝诏书的诏案设于殿内东间之北;将放置笔砚的砚案放于殿内西间;另设一黄案于丹陛上正中。同时,銮仪卫率官员在太和殿前两侧陈列法驾卤簿(仪仗);在太和门外两侧设玉辇、金辇;午门外设玉辂、金辂、象辂、木辂、革辂五辂以及宝象、卤簿乐;丹墀中道左右,陈设仗马;天安门外列朝象。抬诏书的龙亭和抬香炉用的香亭,则放在午门外,以备宣诏时使用。太和殿檐下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由于登极大典一般都是在已故皇帝丧期内举行,故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设而不奏)。接下来,仪制司官、内阁学士、内阁中书等分别将表文、诏书、笔砚置于表案、诏案和砚案上。大学士率内阁学士到乾清官取出皇帝玉玺,由内阁学士恭恭敬敬地捧着,大学士随行,送到太和殿御座南正中的宝案上。文武百官身着朝服,在太和殿前丹墀两侧按品级站在品级山后,等待皇帝驾临。
一切准备就绪后,礼部堂官奏请身穿白色孝服的皇帝在乾清门内先帝灵前祗告受命,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到侧殿更换皇帝礼服,再到皇太后宫行三跪九叩礼。这时,乾清宫中门垂帘,表示丧事暂停。
皇帝由乾清门出来,乘舆到中和殿,一路上由礼部堂官导引,内大臣十员及豹尾班、执枪侍卫随行。到了中和殿,升座,皇帝受内大臣、待卫、内阁、翰林院、礼部、都察院各官的三跪九叩礼。礼毕,官员们退至外朝就位,礼部尚书跪请皇帝即位。于是皇帝到太和殿升宝座,即皇帝位。
皇帝即位后,午门鸣钟鼓,丹墀阶下鸣静鞭。然后,在鸣赞官的带领下,丹墀上的王公及丹墀内的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大学士自太和殿左门入,从诏案上捧过诏书,放在宝案上,由内阁学士“用宝”(在诏书上盖印),再将诏书捧出,交礼部尚书,由其捧着放在丹墀正中的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礼毕,礼部尚书将诏书交给礼部司官,由礼部司官捧着,在黄盖导引下,出太和门,经午门、端门,至天安门,颁诏天下。此时,丹墀下再次鸣静鞭,皇帝离座,到殿后乘舆还乾清官,在侧殿易孝服居丧,登极大典结束。
清代登极大典繁复、冗长,一些年迈多病的老臣颇有不堪重负之感。清末,同治、光绪、宣统登极时,均为三四岁,乳臭未干、不语世事,以致在登极大典过程中闹出一些笑话。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宣统帝的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时年3岁的溥仪,被人抱上太和殿又高又大的宝座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无所适从,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而且哭声越来越大。这时,身为摄政王的溥仪之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所措,随口哄劝溥仪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众大臣议论纷纷,认为载沣的话是不祥之兆。果不其然,三年之后,清王朝即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宣告覆亡。这不能不说是对繁复异常的登极大典的一种绝妙讽刺。
(曹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