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各路义军,以瓦岗寨的李密、太原唐公李渊、王世充等几位为主,进军洛阳,意欲在此了结大隋。
此刻因为各路义军的关系,杨广不得不下了巨舟,在洛阳城中待援。红花接了帅印后,便令宇文成都召集各路管辖的太守引军勤王。
两军对垒,一般都会以双方大将先战,若胜,便可鼓舞士气,对后面的战场影响极大。若败,兵卒士气皆会受损,一旦大战开来,于军不利。
若按各路义军的总兵力和大将员数来看,他们都占着极大的优势,可是这些义军人心不齐,各怀鬼胎,都想着别人出力,自己则从中渔利,所以一时间,反倒和隋军僵持在洛阳城外。
同样的,至于推翻大隋后,谁又来一举定天下,众义军首领们商量得出,谁先拿到玉玺,谁就是今后的帝王。
终于在十天之后的一个早晨,从洛阳城中偷偷潜出一个黑衣人,黑衣人才一靠近义军所在的营地,就被抓了起来,最后从黑衣人的身上搜出一封书信,截到书信后,原本在讨论谁来做义军盟主的众人,顿时把矛头指向了太原的李渊。
因为书信中写着,让太原李渊在双方开战时,偷袭义军本部,到时隋军大获全胜,必定会封李渊为平乱王,赏位封地,不在话下。
现在出现两种可能,第一就是,李渊勾结杨广,准备从义军背后捅刀子,若真是这样,那么各路义军就危险了。第二就是,杨广故意派黑衣人带着这封书信,准备用离间计来对付各路义军。
眼见各路义军投来不善的眼神,李渊知道这次怕是难以说清了,正所谓,宁错杀不放过,更何况在各路义军中,他李渊的势力本就不小,若是少了李渊这一大势力,那么各路义军所获就会更多,以后的危险也会少上一分。
只要是明眼人,就能看出这肯定是杨广的离间计,更何况在坐的各路义军首领,他们怎会看不出这点伎俩,不过无论怎样,李渊都必须给出一个交代。
王世充首先站出来道:“我各路义军齐聚于洛阳,为的就是推翻暴隋,还世间一个太平,眼看大战在即,却偏偏出现这种事情,当着大家的面,我王某人倒是想问一下唐公,你该作何解释了?”
见所有人望来,李渊皱了下眉头,也站起身道:“十几年前,大隋开国,正值太平盛世,我李渊跟随先王,可谓遇上了伯乐。可惜没几年,先王便重病缠身,杨广害兄掌政,我不得不带着家眷回归太原故地。但在途中却被杨广等人伏击,若不是蒙秦恩公所救,我等一家怕是皆会命丧黄泉,凭此,我李氏一族便与杨广不共戴天,既如此,又怎会和杨广勾结了?”
李渊不愧为唐公,一番话语下来,就摆脱了大部分的嫌疑,而且还把瓦岗寨的秦琼也拉了出来,虽说是事实,可这样一来,瓦岗寨就算是和李渊站在了一起。论兵多,论占地广,瓦岗寨都排在各路义军的中下位,可若论将广,瓦岗寨可谓首屈一指,而且还有号称神算无双的徐茂公,这般算下来,瓦岗寨说话的分量,丝毫不在李渊、王世充等排在前几位的首领之下。
李密看了眼身旁站着的秦琼,心中不由暗骂李渊,此刻他也不得不站出来打圆场道:“唐公言之有理,可诸位英雄也没有错,所以,依在下来看,不如取个折中的法子,我等义军齐聚一堂,对峙洛阳城中的杨广,虽说耗了十来天的时间,但迟早会有一战,不如大战就定在明日正午,由唐公率军为先锋,我等义军接憧而至,定能在日落之前拿下洛阳,取昏君杨广首级,届时不止能去掉唐公的嫌疑,也能立斩昏君,还世间一个太平!诸位觉得如何?”
王世充等义军一番交头接耳之下,纷纷点头赞成。若此战胜,李渊必定损兵折将,实力大损,若此战败,到时只要把矛头对向李渊,一切都是因为他通敌之故,所以才导致各路义军大败,责任也可以推得一干二净,这样算下来,他们自然会毫无异议。
李渊没有办法,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原本他还打算在混战中再出杀手锏来一举定乾坤,没想到只得提前了。
第二日正午,擂鼓声大响,撞城门的巨木车、等一系列攻城器械都搬了出来,隋军也立即部署应对,落石、滚木、火箭……纷纷朝乱军中砸去。
此战,李渊必须破城,否则就是进退两难,于是他终于亮出了他的杀手锏,第四子——李元霸!
大战已过了一刻,李渊的先头部队迟迟不能攻进城门,只得派出李元霸混入攻城兵中,只听“轰轰”两声巨响,城楼下的城门居然破开了个大口子,口径的宽度足够一人通过,声响过后,一个提着双锤的人影便纵身钻了进去,紧接着,城门内就响起一片惨叫声,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城门便从里面打开。
一见李渊的人马攻破了洛阳城,其他义军首领赶紧令手下的人冲进行宫,去抢夺玉玺,他们生怕自己去晚了,玉玺会落入他人之手。
李渊的本营大帐中,一个年纪不过二十来岁的和尚正和李渊攀谈着什么。
“李老施主虽然最先攻破洛阳城,但贫僧以为,还是先不要去抢夺玉玺为妙!”身披袈裟,手持禅杖的和尚说道。
李渊闻言一愣,不由问道:“为何?”
“今日烈阳当空,本不该有邪妄之气,可贫僧却偏偏看见洛阳行宫的正上空有妖孽瘴气……”
和尚的话还未说完,李渊就大惊道:“那大师认为该怎么办?”看这样子,李渊对这和尚的信任可谓是根深蒂固。
“李老施主千万别称贫僧为大师,贫僧和足下第三子世民为结拜异性兄弟,李老施主只须称贫僧的法号“三藏”即可。至于行宫中的妖气,就请世民长兄随贫僧前去行宫,到时自然有可解之法。”原来这和尚就是唐僧,法号为三藏,也称唐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