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态的发展多会出人意料,到一定阶段偏离人的初衷,世界的荒诞性和戏剧性由此而来。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揭示出人类无法用逻辑把握世界的困境。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郭子綦倚靠在几案坐着,仰望着天,长长地叹了口气,失魂落魄的样子好像失去了寄托。
颜成子游立侍在旁,于是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人的身体当然可以像枯木一样,但人的心灵难道也可以让它像死灰一样吗?现在靠着几案坐的人,是不是不太像以前的南郭子綦?”
南郭子綦说:“子游啊,你提的问题非常好。现在我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我’,你懂得这个道理吗?你听过人吹的箫管声,但没有听到过大地吹奏的声响;你如果听过大地吹奏的声响,却没有听到过自然界吹奏出的音响。”
子游说:“我想请教其中的奥妙。”
子綦说:“那大地发出来的气流叫风。这风不发作则罢,一发作起来,千千万万个窍穴就会怒吼起来。你难道没有听到过呼呼的风声吗?像山林间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百围大树上的窍孔,它们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柱头上的斗拱,有的像关畜生的栏圈,有的像石舂,有的像池沼,有的像泥坑。这些窍穴发出来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飞鸣的箭矢声,人发怒的出气声,呼吸声,叫喊声,号哭声,沉吟声。前面的风吼叫着,后面的风随之发出共鸣。吹着微风,彼此之间悄悄地唱和着;大风刮来时,彼此就大声地唱和着。当暴风停息下来的时候,天地间所有的窍穴就没有了声音,你难道没有看到那些树木还在摇曳着吗?”
子游说:“大地的箫管就是各种不同的窍穴,人世间的箫管就是用并排着的竹器制成的乐器。那么请问天的箫管又是什么呢?”
子綦说:“风吹窍穴发生万千的声音,它们自己发生,自己停止。这些难道都取决于它们自己吗?使它们发出怒号的又是谁?”
南郭子綦,楚昭王之庶弟,楚庄王司马,居南郭,以之为号,为修道高人。靠几而坐,吐气纳气,旁人看来像个临近气绝的人,魂飞魄散,如枯木死灰,听其言则另有高论,非常人之所及,真正活到头的人多半在胡言乱语,神智模糊,可南郭子綦之“枯木死灰”却另有玄机。看似枯木死灰,其实在神游呢。神思正在穿山度水,畅游于无穷时空。此之谓大智之人的“入定”状态。
所以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智慧的人是宽闲从容的。举止也宽舒。小智慧的人却举止精细,咬文嚼字,喜欢分辨是非。有宏见高论的人辞气畅适,气势旺盛,而寻常见解则辞义唠叨,罗里罗嗦。
南郭子綦看似形销骨散,并不精细,实则宽闲从容,宏论滔滔,为大智之人。
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智者说话做事有条不紊,丝丝入扣,而人之境界到一定程度即为“无形”之相,与无智相仿,看似愚蠢的样子,这就是大智若愚的道理。
同理,看起来如枯木死灰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真正的枯木死灰,显示出来的本相,二是貌似枯木死灰实则魂魄异常充实的人。就像你在武侠影视中看到的那样,绝顶高手总是深藏不露,三脚猫功夫的人最爱卖弄,横行无忌。《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是个好吃而讨人嫌的老叫花,《天龙八部》中武功境界最高的人却是个少林寺的扫地僧,论地位和级别在和尚中也是不入流的。
这扫地僧在谈论武功境界时也揭示出某种悖论:习武之人乃是惩恶扬善,以暴制暴,这是以杀伐为手段。杀伐必然导致更多罪恶的产生,冤冤相报,无穷无尽,以罪恶和功利心态修习武学,必修不到至上境界。唯有淡泊宁静,忘却生死情仇,才能得入妙境。但这时的人早已毫无杂念。这样呈现出来的悖论便是,习武之人是为了复仇或争当左右天下的霸主,武功敌不过对方就不能实现,待到入得高境界时,能够敌过对手,却又无报仇的心念了。
先有目的,后有行动,后又迷于行动而忘却目的,使一件事情的性质被改变,成为另一桩事情。想要报仇,开始练武,后又迷于武功境界而舍弃报仇,同是练武,报仇变成了强身健体。
此亦为人生之一大困境:我们怀着某个目的去做某事,待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偏离初衷。
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讲了个这样的故事:女主人公是北方某个大帮派帮主的女儿,男主人公是官方衙役,为顺藤摸瓜一锅端掉这帮派,男主人公以保护女主人公为名尾随她北上。此行的目的是为掏出帮派老巢,途中偏偏爱上了女主人公。这尾随就成了真正的保护她,最后为得到她而与另一个男人拼得你死我活。
由消灭对方到爱上对方,这是多么大的目的性偏差,影视里经常出现类似的情节,它表明一个事态的发展多会出人意料,世界的荒诞性和戏剧性由此而来。
超乎逻辑,这是世界变得难以把握的原因。所以靠精细的举止是不行的,谨慎的举止只会牵引你的注意力,使你对非逻辑的因素丧失关注的敏感度,大智慧者从不因小失大。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揭示出这样一种人生困境:人们总是信任逻辑,但逻辑无法把握世界。也就是说,我们最信赖的东西并不是最有用的东西。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困境?
南郭子綦和颜成子游谈到了天籁、地籁和人籁,其实就是一种暗示的答案。
人类创制音乐,有其特有的规律可循,如果将任意音符组合在一起,演奏出来必是杂音。所以旋律的制作必有逻辑。不是任何人都能谱曲,因为人们不识谱曲的逻辑。
但人间至美的音乐,源于自然声音的模仿。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不是来自智慧,而是来自自然界和谐的奏鸣。即“天籁”。
为什么智慧不能创造人间最美的音乐?那么天籁的“逻辑”又是什么?
当风吹过一片长满松树的山峦,你在其间倾听,松涛的缓急、轻重、高矮、长短,节奏自成的韵律妙不可言,而你要在洞箫或钢琴上复制却要绞尽脑汁,而且未必成功,即使做出来也是挂一漏万。问题在哪里?
在于逻辑。
天籁非逻辑的产物,天籁不懂音符和音节,而人类却用智慧去复制,岂非缘木求鱼?
逻辑可以复制逻辑,但逻辑不能复制非逻辑的东西。
庄子所讲南郭子綦的故事,实际上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把我们的逻辑思维随意耗掉,甚至可以将之关闭,如枯木死灰之状态。而用心灵去感知天地,去意识万物。唯有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相合,因为你就是自然界事物之一,大自然本身就是和谐的,你用你的存在去感知同类,形成与万物的心灵沟通,这种沟通所得,才能真正使你成为大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