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在官场中过着尔虞我诈的生活,但是在家里,他要以最真实的面目面对最亲爱的人。 虽然,他也有几个小妾,但是这些小妾都是经过他的妻子同意的,有的还是他的妻子亲自给他说的;并且在他身边的女人中,他的妻子从来都是他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冯氏所居的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珅和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在那样的时代,像和珅这样珍惜夫妻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了,何况和珅又是一个大贪官……
§§§第一节 和珅不为人知的多才多艺
嘉庆年间《和珅列传》里说,和珅出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不过他有幸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十来岁进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有才,记忆惊人、聪明决断。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
公元1780年,和珅出任理藩院尚书,总理清政府的外交事宜,曾先后接待过朝鲜、英国、安南、暹罗、缅甸、琉球和南掌等国的使臣,包括乾隆时期英国同清政府之间的外交事务,几乎都是由和珅全权处理的。可以说,在当时,像和珅这样实干才华超群的大臣非常罕见,乾隆皇帝更是非常依赖和珅,在外交方面差不多是完全信任依赖和珅。
乾隆性格风流倜傥,舞文弄墨历史有名,一生尤其喜爱做诗,摆弄书法,并且乾隆的书法作品很见功力。和珅为了逢迎圣上,在诗文和书法方面下狠功夫,上学时候潜心研究乾隆的作品,后来他的字跟乾隆的字酷似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乾隆后期,有一些诗匾作品,直接交由和珅代笔。比如,如今挂在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就是和珅代替乾隆写的。
和珅自诩骚人,也爱写文,平时也做些诗来附和乾隆。据史料记载,和珅被关进牢狱的第七天,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大牢中写下一首绝命诗,题为《上元夜狱中对月》:“夜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馀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夜月,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和珅自认为是有才的。自认为他的下场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超群导致的。当然了,他的才华,也让他在乾隆年间,做到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历史仕途上的一篇格外出彩的传奇!
§§§第二节 与妻子的感情究竟有多好
和珅虽然沉迷美色,留恋烟花,但不代表他对自己的老婆没有感情。相反,和珅与妻子冯氏的感情非常好,一生相亲相爱,彼此珍惜。
和珅晚年得子,但一岁多就夭折了,冯氏为此深受打击,一病不起。为了冯氏早日恢复健康,七夕之夜和珅摆香烛跪了一整夜,祈求上天保佑冯氏平安。
和珅,论财产,比皇帝都富有,他要再多的美女也可以得到,但到晚年,和珅依然念旧情旧恩,对人老色衰的冯氏依旧在乎痴情。
冯氏去世后,冯氏生前所居住的寿椿楼的一切摆设都原封不动,和珅也不让任何人去居住。并且作了很多诗来纪念冯氏,时常去寿椿楼凭吊和怀念冯氏。
自从儿子夭折后,夫人冯氏就一病不起,和珅动用他的权术在清朝大肆搜寻天下名医,可惜都治不好冯氏的丧子之痛,和珅忧急万分,因为冯氏是和珅在这个冰冷人世间的心灵支柱。一个贪财如命的人曾经起过这样的誓言,很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如果有人能治好夫人的病,他愿意舍弃一切家财。
嘉庆三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和珅眼睁睁地看着妻子日渐消瘦无能为力,独自一人面对满室奇珍异宝、黄金白银,和珅伤心欲绝,一个视财如命的人在此刻觉得这一切都比不上妻子的生命。
和珅被逼的实在走投无路了只好向神求助。他在七夕安排了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和"天孙织女福德星君"和牌位,和珅和病中的冯氏一起向"牛郎织女"诚心祈祷,希望自己对爱妻的疼爱能感动这对恋人、神仙,虽然和珅心至诚,而冯氏依然咳嗽不止,伴有血丝。和珅忧虑焦心,不肯放弃。
到了鬼节,故老相传,这一天对病人考验更大,尤其是重症病人,因为这天幽冥地府的群鬼都要出动,和珅又害怕又焦心,花了大把大把银子孝敬鬼神。等冯氏熬过了鬼节,和珅欣喜若狂,因为和珅认为鬼节之后,天气转阴,女人阴气盛,所以夫人的病应该会慢慢好转的。
在鬼节期间,和珅没有上朝,他将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妻子,乾隆体恤和珅,感慨这位宠臣的情深意重,也没有怪罪于他。而下面的老百姓无不齐声称好。自己的赋税又轻了不少。和珅每天都陪夫人,病中的夫人寂寞、苦闷,和珅为了让妻子开心精神好一点经常给妻子各种小惊喜小浪漫,只要能让冯氏身体好,和珅不惜一切,哪怕是在乾隆皇帝面前露出倦怠无暇顾及之意。
到中秋节,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到病房向冯氏跪拜,由于节日的冲喜,冯氏精神好了许多。夫人一高兴,下人也高兴,因为和珅见夫人精神好,大赏奴仆,赏赐他们吃平时难得吃上的肉。
今天说"一个成功的男从背后总有一个女人。" 和珅的发迹与冯氏是分不开的。
和珅敬重冯氏,当然有冯氏娘家于他有恩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冯氏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冯氏病重期间,她还念念不忘和珅的腰腿疼病,千叮咛,万嘱咐他保养好身体。最关键的是,和珅从冯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在外边尔虞我诈已变成习惯的和珅只有在冯氏面前才能坦坦荡荡,是冯氏让他体验到做人的快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冯氏是他的一面镜子,照出自身美好的一面镜子。现在,自己心灵中的一小块镜子也已破碎,和珅就迷失了方向。
冯氏在和珅心中永远占据了最重的份量。但冯氏最终未能熬过中秋节,当天夜里,冯氏病故。和珅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
其一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
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
凄凉寿椿楼,证得涅盘果。
其二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
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
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栓杆。
其三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
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
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和珅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将他悲痛的心情描画得淋漓尽致。
和珅安葬完冯氏后,下令将冯氏生前所居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珅和珅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第三节 他是一个顾家重情的人吗
一、和珅与和琳手足情深
和珅虽然贪,但是他倾注心血教育子女家人,他弟弟不贪,儿子也不贪。再说,和珅家里的人,一般也不在京城当差,天高皇帝远。
和珅平时最亲的是弟弟和琳。是与和珅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在生活作风为人处事上也与哥哥截然不同。和珅是大贪官,和琳却是个清官,和琳学武,跟哥哥从事相反的职业。和珅因为权势朝天到处得罪人,和琳则紧跟在和珅身后说好话缓和关系。
和珅与和琳一生关系非常好,两人相亲相爱,互相依靠。他们一起上学一起从政,人生中许多事情都是一起进行的。只是性格不同人生遭遇也不同。
1759年,和珅、和琳兄弟二人上学了。咸安宫官学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是一官员后备学院,更为准确的说。这学校在乾隆年间大量招收八旗官员子弟入学。并且咸安宫官学的名声要比景山官学高得多。
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是咸安宫官学里稀有的“穷学生”。和珅与他的弟弟在这所学校里面经常受气;前面说过,和珅学习非常刻苦,精通了儒家百学,也刻苦钻研掌握了四种语言:满语、蒙古语、藏语和汉语。那和琳的学习情况又如何呢?和珅做主,两兄弟学的东西并不完全一样,他们有分工,也有合作,都是为了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和珅明白:在大清朝,皇帝说了算。兄弟两个人要想在当时的社会上出人头地,应该做到文武双全,互相帮助、互相提携;要想文武双全,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两人双剑合璧,一文一武,刚好双全。
为此兄弟二人的刻苦好学招人嫉恨,有人给他们俩取各种外号。比如说“书蠹”。“书蠹”就是“书虫”的意思。
虽然当时的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们兄弟二人,但老师们却非常满意这对刻苦好学的兄弟。除了英廉慧眼识明珠,招了和珅做自己的女婿。还有许多人也很看好他们兄弟二人。比如当时的著名诗人袁枚。袁枚曾经写诗赞扬他们说:“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由此可见,袁枚对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评价很高。说他们中的一个能擎天,另一个要捧日,平分秋色,都是国家指日可待的栋梁之才。
袁枚,出生于1716年,乾隆四年(1739年)的进士。比和珅大34岁,比刘墉、纪晓岚年纪也要大,也比刘墉早些年中进士。并且,袁枚总共只当了十年官,并不是他没本事做官,而是官场硝烟看多了,他干了十年便辞职归隐了。袁枚辞职时,和珅与和琳二兄弟还没有出生。自从辞官到1797年他82岁去世,中间五十年光阴如流,他一直拒绝为官。身在官场身不由己,袁枚是一个有自己精神境界的人。喜好旅行,爱交朋友,诗文作的尤其出色。所以,以袁枚的个人经历与人品来看,他完全没有什么必要去拍和珅和琳两兄弟的马屁。再说,他写诗赞扬和氏兄弟的时候,和珅和琳还是官学中不起眼的学生。
袁枚对于和氏兄弟二人的评价是不同的,但都相当肯定。
而兄弟二人在日后官场以及成年后的人生之中性格截然不同,这与他们二人接受的知识系统也有关,和珅学文,学文的人性格易内向,加之人在官场,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人际关系,学文者心思细密工于算计;学武的性格恰好相反,他们外向,爽朗,易交流出真心,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与人武功的切磋上,而不会将生命里大部分光阴用到算计他人身上去。另,和珅比和琳的年龄大,他也不希望弟弟向自己一样活得那么累。
经过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习生涯,厚积薄发的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已经具备了为官处世的所有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了。应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而刚毕业,和珅果然就被吏部录用,承袭了祖先留给他们家的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职务,正式踏上仕途。
而按照清朝的规矩,祖先留给后代的世袭职务,只能一个人承袭。所以,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职务后,和琳就不能再承袭这个职务了。那和琳岂不是没事可干了吗?值得庆幸的是,和琳很快也被吏部录用,他以满洲文生员笔贴式这一职务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笔贴式,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工作。和琳跟哥哥不一样,他不工于心计,而办事非常踏实,为人也坦荡,政绩斐然,因此运气也不错,一路高升。
二、兄弟二人互补互助
在和琳一路升迁的同时,和珅已经是乾隆身边的大红人。和珅不忘提携自己唯一的亲兄弟,因此和琳在和珅的帮助下更是如虎添翼。
和珅知道,自己出人头地了,还得拉弟弟和琳一把,他知道“强将手下无弱兵”。而在当时的朝廷中,最为乾隆皇帝信任的满洲大臣是当时任军机大臣的阿桂和当时任两广总督的福康安了。如果把和琳放到当时最为有本事、乾隆皇帝最喜欢最信任的大将阿桂或福康安手下,和琳的机会是最多的。因此和珅竭尽全力要与这两个人搞好关系,让和琳在他们的手下工作。
实际上,要与阿桂和福康安这两个人搞好关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两个非常正直并且有真才实学的大臣。
阿桂和福康安长期征战在外,出生入死,能力非凡,是国家倚重的能臣。因此很是看不起和珅这种靠关系上位的人。他们的观念是必须全力以赴效忠国家在战场上为国立功效忠皇上,而不是靠每天在家里研究皇帝的诗文笔体去讨好皇上。并且,这两个大臣素来看不上譬如和珅这样的在朝廷中没有家庭根基的人。
军机大臣阿桂的家世非常显赫,比和珅大33岁,其父阿克敦是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阿桂又是乾隆三年的举人;福康安的父亲是乾隆朝的大学士,福康安的姑姑又是乾隆的皇后,福康安则是乾隆皇帝的内侄。
道不同不相谋,阿桂和福安康家庭显赫,显然看不上和珅和琳这样的出身。再加上,和珅还与阿桂闹过一些矛盾。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境内发生苏四十三领导的人民起义,乾隆下令派一些将领带兵征讨;随后又命和珅为钦差大臣,偕大学士阿桂前往督师。阿桂身体不舒服,敦促和珅先行。和珅到达甘肃之后,军中的战将瞧不起他,也不听他调遣。等到阿桂到达甘肃之后,和珅向阿桂告状,说这些将领不听调遣。阿桂听后不置可否,立即升帐派兵,诸将都听从号令,不见一丝不敬,阿桂转身问和珅说:“诸将殊不见其慢,当谁诛?”言下之意很看不起和珅,说我怎么就看不出来谁不听调遣呢?都听话,你的意思是要杀掉谁?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迅速调和珅先于阿桂回到京师,批评了和珅一番。和珅经过一番亲身体验才知道阿桂究竟有多厉害,以及阿桂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经历这件事,和珅更加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把弟弟和琳派到最得势最有本事的这两个人手下去干活。这样和琳能迅速出成绩,迅速升迁。强将手下无弱兵。再说,和琳在他们身边,还可以替自己监视他们的行为,方便随时为通风报信。
大学士、军机大臣阿桂为官已几十年。他父亲是三朝元老,几经宦海沉浮,曾有好几次被一些年轻的官员弹劾而被削职为民。因此,阿桂汲取父亲经历的教训,领悟到:在官场中,不要轻易得罪其他官员,特别是和珅、和琳这样受皇帝喜爱的年轻官员,他们将来很可能很有作为,风水轮流转,将来谁也不知道死在谁的手里。
而和珅这么聪明的人,也深深知道,官场浮云,不能轻易得罪,至于一些有真才实学的被皇帝宠爱的臣子,即使得罪了也要即使用真心打动他尽量处理好关系。因此,和珅看准时机把和琳派到了大学士、军机大臣阿桂手下。
而阿桂即使非常不喜欢和珅,但还是接受了和琳。
三、和琳政绩非常突出
和琳在哥哥的照顾下,顺利跟天朝能臣办事,他跟和珅的性格截然相反,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也跟和珅完全不同。他完全是另一种才华,阿桂很快就肯定了和琳的办事能力。在和珅的帮助下,和琳在阿桂手下的工作不但干得相当漂亮,在乾隆皇帝的心目中,甚至干得比阿桂还要出色一些。比如在大学士、军机大臣阿桂手下的和琳有两件事干得都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