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铁军精神感召下,安徽各界群众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不甘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日寇入侵安徽之初,安徽各地人民纷纷组织抗日游击队,配合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打击日本侵略军。安徽各界人士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无私无畏地支援抗日战争。整个抗战期间,安徽人民节衣缩食,勤奋耕种,担负着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四军3个师的军粮、被装、柴草和副食品供应。安庆进步人士马吉第出于爱国之心,忧民族之患,罄尽家资1万银元,捐作抗日经费。由于全省人民的无私捐助,从而在国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抗日前线战争物资的需要。
在长期的抗战实践中,安徽的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新四军不仅英勇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军,而且真诚地为老百姓谋利益,是老百姓自己的抗日队伍。广大民众自觉地、踊跃地加入新四军,出现了许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相争参加新四军的动人场面。皖江地区流行着这样一支参军歌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子弟兵,为国家,为人民,参军顶光荣,抗日是英雄。”1938年,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东抗日前线时,沿途许多女青年纷纷要求参军,有的是父母姐妹同时入伍。女青年熊亭,背着行李跟随部队跑了几十里,终于感动了部队首长,吸收她参加了新四军。1943年3月,淮南大通矿100多名工人冲破日军的封锁线,参加了新四军和游击队。据《拂晓报》报道,1944年“宿东、宿灵、灵北参军如火如荼,很短时间就有483人入伍”。苏浙军区1纵16旅在郎溪县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郎溪县城后,在长乐乡召开一次千人群众大会,150多人当场报名参加新四军。在1944年冬到1945年春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仅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地区参军青年就有1.5万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宗族打开祠堂宗门,动员宗族子弟参军,并以宗祠为单位,掀起参军比赛热潮。如皖江湖东县尚礼区有14姓宗族组织了宗族参军委员会;宣当县东觉乡开明绅士许维泗是一个族长,他宣布许姓人谁参加新四军,谁就可以从祠堂领取3亩地,从而影响、推动了其他各姓族长,在群众中形成了一人参军全族光荣的气氛,掀起了参军高潮。
一些地方干部也带头参军。如皖江槐林区4个乡,在乡长以下40名干部带头下,有700多青年参军。一些地方士绅在经过争取、教育后,也为扩大新四军的武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宣当县的大财主刘钟汉、王克明、张德兴经过宣传教育,也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将子女送到部队参军。他们中有许多人将一腔热血洒在抗日战场上。
涡阳县有一位谢老太太,她的3个儿子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都参加了新四军,在1940年一年中,先后为国捐躯。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于1940年7月11日特地给她写了一封信:“谢老太太:你的3个儿子为了抗日救国英勇牺牲,满门忠烈,留下无上的光荣,全国军民莫不钦敬。他们能够如此深明大义,为国牺牲,都是由于老太太平日教育之功。从前岳母教育岳飞精忠报国,几百年后还被人人赞美,老太太教子3人英勇杀敌,也足以比美岳母而被人人所赞美了。”后来彭雪枫自己也英勇献身。
人民群众信任、拥护、爱戴新四军。战斗前,无数的鸡毛信、信号树传递了可靠的情报,使新四军耳聪目明;战斗中,无数不穿军装的男女老幼,举起刀枪,与新四军一起冲杀;转移时,无数的村庄住户封锁消息,把日本鬼子变成盲人瞎马;而当新四军有了伤病员时,则到处都是高家庄、沙家浜,村村都有戎冠秀、沙奶奶。正是因为新四军和人民群众心连心、肩并肩,团结御侮,才使凶狂的日寇陷入攻防无措、进退挨打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里说一下新四军在皖南反“扫荡”中,人民群众大力支援新四军的事例。1940年4月下旬,日军为了巩固江防,扩大(南)京芜(湖)附近及大江南岸的占领区域,调动第15、第17、第116师团等部万余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展开大规模的“扫荡”。新四军皖南部队协同友军作战,经过何家湾、父子岭伏击战,纪家岭、马家坝、九郎庙等处的运动防御战,歼敌近900名,挫败了日寇的猖狂进攻。10月上旬,日军再次出动兵力万余人“扫荡”皖南,进攻南陵、繁昌、铜陵地区,一路5000余人猛扑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新四军一部在吕山、东山、大岭、枫坑等地与敌恶战,毙伤日军数百名,保卫了云岭。鬼子遭到打击后,向泾县县城窜犯,国民党驻军不战而逃。叶挺指挥部队渡过青弋江追击敌人,9日收复泾县县城。此次作战历时7天,杀伤敌人近3000名。新四军的胜利震动了大江南北,蒋介石致电嘉勉,日军则惊呼大出所料。新四军在这两次反击日寇的“扫荡”作战中,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支援。广大群众空舍清野,断桥破路,当向导,运弹药,探敌情,抬担架,踊跃支前。仅云岭、章渡两地,在4个小时内,就动员了3000余人支前,对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0、 胜利完成神圣使命
在新四军展开全面大反攻之际,代军长陈毅奉命返回军部,新四军部队随之进行整编,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由抗战转向应付国民党挑起的全面内战。
8月25日,陈毅乘飞机离开延安,取道太行,转赴华中。第二天,中共中央致电华中局,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华中局副书记;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华中局书记。
9月19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全国战略总方针——“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决定从山东抽调数万部队,由罗荣桓率领开赴东北;新四军江南部队北撤,主力一部进入山东。
两淮战役胜利结束的前一天,9月21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从淮南盱眙县千棵柳移驻淮阴城,从此,这里成为华中军民大反攻的指挥中心、华中解放区的首府。
9月23日,黄克诚接到军部命令,率第3师主力北上,执行开辟东北根据地任务。他正在计划中的盐城战役,只好由苏中军区来完成。
10月中旬,根据军部命令,由管文蔚、陈丕显和苏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鹏飞)、盐阜军分区司令员谢详军组成了盐城战役指挥部,调集了苏中军区3个旅、盐阜军分区3个主力团及地方武装共2万余人,包围了盐城及附近据点。
10月30日晚20日,盐城战役开始,第1旅向盐城以南伍佑发起猛攻。战至11月10晚,管文蔚与盐城守军伪第2方面军孙良诚部之第4军军长赵云祥签署了停战协议。第二天,新四军攻城部队举行了入城式,重新接管了盐城。
此时全国形势发展变化很快。
9月26日,南下行至河南濮阳冀鲁豫军区的陈毅,收到了中共中央的一封电报。这封电报是23日发出的,因陈毅尚在途中无法联系,因而发给了冀鲁豫军区领导人宋任穷、杨勇、苏振华:
“请设法转告陈毅:因中央有新的部署,决定新四军主力及陈、饶二人均到山东工作,望你及你所率之军事干部取捷径直到山东,接替罗荣桓的职务,以便罗能迅速去东北。”
陈毅接到命令后,在冀鲁豫军区的安排护送下,争分夺秒,日夜兼程,过微山湖,越津浦路,于10月5日到达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临沂。罗荣桓匆匆忙忙交接了工作,迅即挥师北上,把山东交给了陈毅。
10月20日,中共中央任命陈毅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黎玉任山东分局代理书记。
10月28日,设在江苏淮阴的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开始分批北移山东临沂,与留下的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机关合并,组成新的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山东军区。
11月13日,中共中央任命饶漱石为华东局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
12月13日,陈毅、饶漱石等人就华东局组成问题致电中央,建议由陈毅、张云逸、黎玉、饶漱石和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5人组成。18日,中共中央复电:华东局稍加扩大,总数以不超过15人为限。“所提5人可为华东局常委并即开始执行常委职务,以饶漱石为书记,陈毅、黎玉为副书记”。
1946年1月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就新四军与山东军区合并及分工问题发出通报:一、兹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任命新四军军长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副军长张云逸兼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政治委员饶漱石兼军区政治委员,原军区副政治委员黎玉并兼任军部副政治委员,陈士榘兼任军部、军区参谋长,舒同任军区、军部政治部主任,唐亮任军区、军部政治部副主任。
二、山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黎玉为政治委员,宋时轮为参谋长,唐亮为政治部主任。
此时的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部队编成为:
山东军区下设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向明)、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治委员傅秋涛)、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唐亮)、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政治委员景晓村)、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及独立旅。
山东野战军下辖第7师(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第8师(师长何以祥、政治委员丁秋生)、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赖传珠)、第2纵队(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赵启民)。
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下辖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淮南军区(司令员周骏鸣、政治委员肖望东),解放第1、2、4军,4个直属军分区及海防总队。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第6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第7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吉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
铁血新四军胜利完成了坚持和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神圣使命,以崭新的面貌走上了新的战场。在8年抗战中,新四军军部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率领新四军健儿浴血奋战大江南北,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在抗战8年期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共作战240602次,毙伤日伪军292596人,俘虏日伪军109759人,缴获武器222182件。部队由刚组建的4个支队,10300多人,发展为7个师,1个独立旅,成为一支拥有主力部队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共计31万余人的钢铁大军。同时,创建了苏中、苏北、苏南、淮南、淮北、皖江、鄂豫边、浙东8块抗日根据地,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20万。下面是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的主要战绩统计资料。
【说明】
1.反攻前后的战绩系不完全统计。
2.第二至第四周年的歼敌数字,因原统计表将这三周年综合在一起,无法分开。
11、 盘点
两淮战役是第3师在苏北地区进行的最大一次战役,共歼伪军1.3万余人,缴获炮15门、轻重机枪180余挺及大量军用物资。部队得到了锻炼,获得了大兵团攻坚作战的宝贵经验。两淮的攻克,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扩大了苏北解放区。
此次战役,是新四军大反攻时期有名的3个战役之一。是由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在两淮地区对日伪军展开的反攻作战。这是一次艰巨的攻坚战。3师首长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先取淮阴,再夺淮安。
在攻打淮阴的战斗中,英勇的3师10旅指战员,实施坑道爆破,仅5分钟便突破伪军叫嚣的“固若金汤”的淮阴城,毙俘敌人近万人。陈毅代军长闻悉捷报,特意从延安发来嘉奖电:
淮阴之战赖我指战员奋勇用命,于短促时间内突入敌伪坚固城防据点,击毙敌酋,解放淮阴城,使我苏北、苏中、淮南、淮北打成一片,殊堪嘉慰。仍希继续扩大战果,并给负伤指战员致慰问。
同样,在攻打淮安的战斗中,3师首长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避开敌防御重点,将主攻方向选择在敌防御薄弱的城南,同时,积极做好战前准备和对敌展开政治攻势。总攻发起时,善战的8旅22团通过成功的坑道爆破,迅速排除障碍,发起冲击,仅用9分钟便登上城头,先后突破城南门和西门。
因此可以说,淮阴、淮安城的攻克是坑道爆破的经典之战,坑道爆破在这两次攻坚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淮战役的胜利,实现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的任务,为巩固华中解放区,实行全党全军的战略转变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