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不听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二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二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中原霸业逐渐移到了晋国。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虽然这样,管仲仍不失为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在历史上有过巨大贡献。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管仲当官后很阔气,财产可和齐王公室相比,娶了三种姓氏的女子,还用了诸侯宴会时使用的“反坫”礼之事,并不影响他在齐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人们都认为他受之无愧,理所应当,他是一代贤相。
书外人评:管仲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改革家,他“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史记》),说明他善于把矛盾转化的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从而在齐国的社会改革中取得成绩。因而能助齐称霸。至于他生活不节俭尚阔绰、并用诸侯宴会之礼,均为个人作风问题。我们看一个人主要应看它对社会作了多大贡献,而对其生活习惯,只要不违法乱纪,只要社会公允,就不必非得苛求了。
历仕三朝显名诸侯--晏婴传
晏平仲(?~前500),名婴,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事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他勤俭节约,踏实苦干,受到齐国人的尊重。他继其父晏弱(晏桓子)为齐国大夫,后任国相,担任齐国的宰相后,他一餐所吃只有一种肉,并且不让妻子穿用丝绸做的衣服。上朝时,君王提到他,他就直言以对,毫不隐讳地回答;没提到他时,就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国家的政策合理,他就顺着去办;国家的政策不合理,他就权衡着执行。因此,历辅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名声显扬于诸侯。
晏子生活的时期,是春秋末期。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春秋时期的长期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当时中原地区出现了普遍地厌战情绪和一系列“弭兵”活动。与此同时,在各诸侯国内造就了一大批军功新贵,随着他们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宗法血缘关系破坏,他们迫切要求取得统治权力,向衰落中的公室旧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相适应,晏子对外反对侵伐战争,对内,主张实施尚贤和爱民的仁政德治。晏子的政治活动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两个时期正好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前期的活动主要是在灵公、庄公时期,以反对齐国参加对外侵伐战争,主张偃武修文为主。后期即在景公时期,以反对横征暴敛,主张宽政省刑,节俭爱民为主。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但因犯罪,被人拘禁,有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碰见他,便解下马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子载回家。回家后,晏子没跟他打声招呼,就自己进屋去了。过了很久,越石父见没人理他,就请求回去。晏子很惊讶,急忙穿衣整帽赶出来说:“晏婴虽然算不上是仁义君子,但毕竟把你从灾难中解救出来,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走呢?”越石父说:“你这话不对我听说君子受委屈,往往是不被人理解,而理解他的人,就会尊重他,原先我被拘禁,是因为人家不了解我,先生既然看到我的长处,并把我赎出来,就是我的知己;知己的人却对我无礼,那还不如去受拘禁呢。”晏子赶紧把他请进里屋,尊为上宾。
一、晏子的车夫
晏子做齐国的宰相,出门经常坐车,有一次,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看见他的丈夫为宰相赶车,手持大伞盖,赶着四匹马,威风凛凛,非常得意。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提出跟他离婚。丈夫问:“这是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够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名扬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思虑很深,还常常表现得很谦逊,你身高八尺,却替人赶车,而你心里还是觉得挺了不起的,所以我不想跟你过了。”从此以后,车夫变得谦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将实情相告,晏子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二、华而不实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里边,有古铜色水流。在这红色水域里边,有枣树,只开花,不结果,什么原因?”晏子回答:“从前,秦缪公乘龙船巡视天下,用黄布包裹着蒸枣。龙舟泛游到东海,秦缪公抛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染红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铜色。又因枣被蒸过,所以种植后只开花,不结果。”景公不满意地说:“我装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胡诌?”晏子说:“我听说,对于假装提问的人,也可以虚假地回答他。”齐景公往牛山游览,向北登临齐国都城时,突然哭道:“人生怎么像奔腾咆哮的流水,离开这美好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梁丘据听了,也哭泣起来了。晏子却在发笑。齐景公怒问他为何发笑。晏子回答:“如果使贤能的国君,长久地据守齐国,那么,太公、桓公将长久地据有齐国了;如果让勇猛的国君,长久地占有齐国,那么庄公,灵公将要长时间地享有齐国了!那么,您怎么能得到国君的宝座而立身于世呢?而您偏偏独自因为这事流泪伤情,这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不仁道的国君我看到一个,谄谀的近臣我见到两个,这就是我私自发笑的原因啊!”
三、晏子使楚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四、晏子辞千金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得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五、二桃杀三士
当时齐国有古冶子、公孙接、田开疆三位大将军,三人功高盖主、狂妄自大,把景公不放在眼里。景公一直想着除掉他们,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借口。晏子为景公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两个硕大无比的桃子送去将军府,说让三位将军自己定夺,功劳最大的两位吃桃子。古冶子恰好不在,公孙接和田开疆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就一人一个吃掉了。古冶子回来,听说了这件事情很生气,他所建功勋比他们大得多,他觉得这是对他的羞辱,随拔剑自刎了。另两位将军看到古冶子死了,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立即拔剑自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是晏子一手导演的借刀杀人、兵不血刃的经典之作。
六、晏子巧进谏
作为千古名相的晏子,其进谏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在景公的时代,刑法严酷,犯点小罪,就要被砍去双脚,致使全国到处都是断足的残疾人,百姓对此早已怨声载道。晏子一直想劝说景公改变刑法,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正好有一天,景公为了显示自己关心臣子,觉得晏子的家在市场附近,狭小又吵闹,想给他换个宽敞的新住宅。晏子说,我不能搬家,这家宅是先人住过的,我与这里有感情;二是我靠近市场可以了解商业行情,再说买东西也方便。景公十分叹服,也很感动。问他:你靠近市场,知道什么东西贵贱吗?晏子立即答道:踊贵而履贱。踊是断足之人穿的鞋子,履是健康人穿的鞋子,踊贵而履贱了,那齐国成了什么景象了呢。景公猛然醒悟,立即下令减轻刑法。晏子一个小小的智慧,改变了一个国家的重要法律。
七、晏子陪景公游
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晏子,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厚的遗产。他的思想深度,他对国计民生的洞察入微,都是后人难得的财富。
景公到牛山去游玩,北望齐国都城而哭曰:我有这样辽阔的国家,可是我早晚得有一天要死,真令人悲伤呀。陪同他左右的艾孔、梁丘据也都跟着他哭起来。而晏子却在一旁独自发笑,景公很不高兴。晏子说,如果历代贤能的君主,永远守着君位,那么,您现在还能做国君吗?做梦的君主我见到了一位,阿谀逢迎的大臣我见到了一对,所以我发笑啊。
晏子在陪同景公到麦丘游览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说,希望您长寿,希望您不要得罪百姓。景公说,如果说百姓得罪君主还有可能,哪里有君主得罪百姓的说法呢?晏子说,桀、纣是得罪了君王还是得罪了百姓呢?是被君王杀死的,还是百姓杀死的呢?
景公如梦方醒,将麦丘赏给了老者作为封地,感谢他给了自己忠告和智慧。
太史公司马迁说:“当初,晏子扑在庄公的尸体上痛哭,尽了臣子的礼仪才离去,他难道是那种‘见义不为无勇’的人吗?至于他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君王面子上过不去,那就如《孝经》所说的:‘上朝想着为君王尽忠,下朝想着替君王补过。’晏子正是这样的好人啊!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我去当他的奴仆,替他执鞭赶车,也是求之不得的。”
书外人评:晏子虽然又矮又丑,但是他“不辱使命,雄辩四方”,不但对百姓仁厚,对君主忠诚,而且学富五车、机智善辩,幽默风趣、生活节俭、为人谦恭。连司马迁这样的人都说如果晏子尚在,他甘愿去做晏子的奴仆。可见,晏子不但在学识上,而且在人品上实在是一位难得的贤人,可称得上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他身上,更加验证了“人不可貌相”地俗话的正确性。
锐意改革身死非命--商鞅传
一、游说秦孝公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公孙鞅年轻时喜好刑名之学,在魏国丞相公叔座的手下当侍从官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但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恰好公叔座生病,魏惠王亲自去探问病情,对公叔座说:“您的病倘有不测,我的国家社稷该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才,愿大王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魏惠王听了默默无言。惠王将要离去,公叔座支开旁人对惠王说:“大王如果不听我的推荐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能让他到别的诸侯国。”魏惠王答应了公叔座的请求。魏惠王走后,公叔座召见公孙鞅,告诉他说:“今天惠王问起以后谁能作魏国的相国,我推举了你,从惠王的表情来看是不同意我的推荐。我的原则是先忠君王后顾臣民,所以告诉惠王说,如果不用公孙鞅,就应该把他杀掉。惠王答应了我的请求,所以你马上逃吧,不然就要大祸临头了。”公孙鞅说:“既然惠王不能听您的话任命我作相国,又哪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逃跑。魏惠王回去后,对左右说:“公叔座病得很厉害,真让人伤心啊!他要我把国事托付给公孙鞅,这不是很荒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