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
卫国有个面貌丑陋的人叫哀骀它,男人跟他相处,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即请求父母,说:“与其做别人的妻,不如做哀骀它的妾。”
这样的女人已有十余人了,而且人数还在增加。
从没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见他附和别人。他没有君王的地位去拯救别人的苦难,也没有钱财去养饱别人的肚子。见识也超不过四邻,男人女人却都亲近他。
鲁哀公召见他,果见他的相貌丑陋得让天下人惊骇。但不出一个月便发现他的过人之处。不足一年便十分信任他,决定将国事委给他。
哀骀它无意答应,也无心推辞,后来他还是离开了鲁哀公。
鲁哀公怅然若失,问孔子:哀骀它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哀骀它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为才全之人,日夜不间断地随物保持春天般的生机,和外物产生和谐的感应。 ”
哀骀它又比支离疏高一筹。
支离疏不过把自己当常人,哀骀它却让人感到亲切。支离疏还与人有距离,哀骀它完全与人打成一片。
一团和气,从而一股霸气。
我们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可以总结出哀骀的四大美德。如果人能做到一样就不得了了,哀骀它四德俱全,不是圣人是什么?难怪孔子如此欣赏此人。
哀骀它丑得自然。
哀骀它的丑是天生的,不是后天自我扭曲所致。我们常见一些人丑陋,多半是他表情古怪、五官不洁给人的不佳印象。假如一个人面容整洁,表情自然大方,又怎么会丑?
哀骀它丑得自然,这说明他心中已无障碍。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了与先天的和解,修身有成。
哀骀它丑得大方。
这种大方不是因富有带来的大方,而是因为贫穷带来的大方。--都已经这样了,索性通达些。我们常可以发现,你没钱时向穷朋友借钱能借到,向富朋友借不到,就是这个道理。
哀骀它一无所有,因此一无所失。好东西他随手就用,不积存。坏东西他随手就扔,不为之所害。因此他在斤斤计较的人们面前,自然与众不同。大方何谓哉?大方不是把富余的给人,而是把并不富余的给人。
做人豁达,收获乃大。
因为你是流通的,顺畅的,美物就随美德而至,那些好东西,必会归向你。
做人透明,心中就光明。
因为你无阴暗面,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就不会再来。
哀骀它丑得有理。
他发现自己的存在是有道理的,一切自有安排,而他偏又享尽自由。这种矛盾又实在的现象被他看出,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活着是上帝他老人家白给的恩赐。造物主会向他所造的索要什么呢?不需要。我们有的上帝都有,上帝有的我们却没有。
哀骀它心中敬畏上帝,做人就明白。从此他有充足的理由活着,不怕乱世害人,也不怕盛世扰人。他的心始终清静,就像空中的泉。
哀骀它不提倡什么,他明白“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他只需要享受现成就可以了。
作为被造者,我们无法创造什么,但可以去改变。
我们无法去发明什么,但可以去发现。
这就够了。
【原文精华】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人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故事解读】
老子说“上善若水”,是说水无偏私,一路流大。
庄子也说水,以水要放平才能不荡以喻,说人应该保全天性,不可以轻易以性与人相接。这样,外物才不能将我们的人与天性硬生生人离。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天性完全者,人格必然纯粹,自然就有亲和力。
我们常见一些人脸上有凶光,就知他事烦于心,性毁于事。
我们又常见一些人脸上有柔光,就知他天性保全,自然有一股祥云罩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