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伟士抛出的杀手锏,是置地将步文华东方后尘,如法炮制。文华东方按4.15港元/股的价格,发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加怡策的控股权。
恰策认购文华东方新股后,所持股权必超过35%的全面收购触发点,怡策按收购及合并条例向文华东方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由于收购价(4.15港元)低于该公司资产值(估计约6港元),文华东方少数股东对收购计划反应冷淡,这正中怡和下怀,不必动熏大量资金,又可使所持文华东方股权超过收购触发点(现有股东可按其权益认购,也可放弃)。这样,怡策所持的股权由35%增至41%,文华东方可从万无一失,收购方不可能通过全面收购使其控股数过50%的绝对数——因为被收购方可反收购,能轻而易举再增购9%的股权,以达到过半的绝对控股量。
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将会使华资财团陷于极被动的局面。置地从华资财团手中,以8.95港元/股的价格赎回8.2%股权,共耗18.34亿港元资金。这意味着,置地总沽价为约223亿港元,以8.5港元左右的市值计,总市值也近200亿港元。华资财团若想全面收购达到50%略多的绝对控股权,得耗资100亿港元以上。
事实上,怡和并不完全是在坐以待毙,在收购反收购的价格战中,股价必会不断地提高,华资财团欲获全胜,所需的资金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华资回财团是否能在发起全面收购的短暂限期内,筹措这么多现金,尚是个未知数。现在,怡和控股数近26%,已优势在先。
怡和售出港灯和香港电话的股权后,已从最困难的谷底走出,业务渐入顺境。怡和系尽管大量出售香港和海外企业,仍是香港最大的综合性集团,除银行外,市值仅次于长实系。凯瑟克家族在海外还拥有不少非怡和系资产,有人估计,其控有资产在李嘉诚之上。所以即使能控得置地,却将付出极昂贵的代价,这不是李嘉诚所希望的。
李嘉诚是个商战高手,而并非一个民族斗士(虽然是在客观上起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他必须权衡商业利益,而不会将其撇在一边而决一死战的,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而不顾一切穷追不舍,况且,对方仍是一头老狮子,虽垂暮,但余威却尚在。
不过,新财团既已退出收购,为什么还要签订带妥协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系股权的协议呢?怡和赎回8.2%股权的价码并不高,不足成为交换“怡和7年太平”的条件。
现在,7年内不得染指怡和采股权的“大限”已过,未见有哪家财团发起收购的攻势。1988年6月收购战落幕之后,证券界透露怡和系股权结构显示如下: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互控,各控有对方45%和30%股权;怡和控股控50%怡和,以及其他各种业务;怡和策略控33%置地、35%牛奶国际、41%文华东方。
母公司控子公司股权匀在30%以上,能攻能守,全系控股权已相当稳固,给外强可趁之机委实少了。另外,已经迁册百慕大的怡和系,从1995年起取消在香港的上市地位,股票不再在香港股市挂牌买卖。怡和系虽仍在香港经营,却不再是香港企业。这样一来,就为外强收购增加很大的难度。
其实李嘉诚的收购完全是一种善意收购,他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事先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是绝对不会强人所难的。
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收购港灯,他从萌发念头到控其到手,先后历经几年。倒是西门·凯瑟克沉不住气,落人李氏“圈套”,以相当优惠的折让价出售港灯股权。他收购和黄,心术之精,让人叹为观止。他借汇丰之力,兵不血刃,战胜资产大其10多倍的庞然大物。
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把被收购企业当作古董孤品非买不可的心理。如果你收购时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昂贵的代价,有时还会两败俱伤。他遇到阻力,权衡利弊之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收购九龙仓、置地,他都均抱此态度。
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就好比,他绝不会像许多新近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折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本股权重组筹大事,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他收购未成,也绝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李嘉诚保住了不做狙击手的清誉,对他来说,良好的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十一、集资百亿建立“电讯王国”
早在地产低潮的时候,李嘉诚就已经开始集资了。长江实业从1982年5月26日开始的五年内就发行了二亿美元之无抵押浮动利率商业票据。
一九八六年九月,长实通过其全资附属的长江实业财务有限公司签署一项发行港币十亿元浮动利率票据认购权证之合约,发行价为百分之百又零点八七五。同时发行认购权证一千份。持证人可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起九个月内认购另外港币五亿元之相反浮动利率之票据,均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九日到期。目的是作为海外及香港拓展业务之用。
该款由传统浮动利率票据,认购证及其相反浮动利率票据组成的商业票据发行,标志着香港金融市场的一项新发展。长实将成为香港第一家商业机构以低于银行拆息的利率筹集资金而载入史册。
十月。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与香港电灯达成协议,港灯发行新股一亿零三百万,每股作价十元,集资十亿零三千万元,收购长江实业拥有的希尔顿酒店。这是长实系公司进行的一次资产大转移。长实在七十年代初期购入希尔顿酒店,账面值二亿五千万元,因此这次将希尔顿以十亿零三千万元出售即可获七亿八千万元非经常性盈利。长实副董事总经理周年茂表示出售希尔顿酒店所套现的下亿元,长实将用在本港进行再投资。
十一月,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联合组成一家公司,委托银行在欧洲发行总值港币七亿八千万元的可兑换国泰航空公司股份债券。该等值券持有人可以每股约五元七角五分之价格换取和黄及长实现时手上持有的国泰的百分之五股权。该等价券每张面额为五十万港元,五年期满,固定年息五厘,每半年付息一次,已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发行并随即合部售罄,实际发行额为港币七亿六千二百万元,扣除买入价五亿一千万,和黄和长实这次变相批售泰股份在短短半年内获利二亿五千多万元。
长江实业通过发行巨额商业票据,批售可换国泰股份债券以及出售希尔顿酒店等不同途径,获得以十亿元计的资金回流。市场纷纷传言长实系拥巨资而有庞大的收购计划在酝酿,“地产业可能又掀起一场收购合并活动。”
有的记者问李嘉诚“关于长实是否有意收购置地股权或者是购买置地的圭地储备”的问题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截至目前为止,长实并没收购置地股权的意图,而且长实有足够的圭地储备发展,无须急于购买土地。何况,目前地产市道过高,并非买地的适当时机,所以在遇上合理的价钱时,才考虑买地”。
有人问“长实曾否趁着地产市道好的时候出售其楼盘或发展中的物业?”他坦率地说:“正是如此。最近我们与某公司达成协议,把出租的楼宇改为出让。如果有财团愿意以理想的价格收购,我们也会考虑陆续出售楼盘或者发展中的物业。”
长实出售资产(例如希尔顿酒店)及配售股票(如港灯发行一亿新股购入希尔顿酒店,同时将新股配售予海外基金,变相地高价出售)透现的行动,就是把握股市偏高而借机高价出售的生动例子。1987年3月,香港电灯宣布该集团进行重组,一分为二,将原来集团之电力业务仍归香港电灯集团持有,而其余非电力集团业务分拆交由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嘉宏国际将于当年的六月独立上市,市值达港币一百亿元。消息刚一传出,香港的整个市场就都轰动了。
根据重组协议,嘉宏未来的总发行股数约为廿四亿六千一百余股,嘉宏将以每十股港灯股份换廿八股嘉宏股份的方式向和黄购入其持港灯的百分之二十三点五股权。而和黄在完成这次分拆建议后共持嘉宏约十三亿余股,相当于嘉宏百分之五十三点八股权。连同以一股换一股方式获配嘉宏股份,和黄未来控制嘉宏股权百分之五十二点九至百分之五十三点八之间。余下嘉宏的百分之四十六点二股权则由原来港灯股东(不包括和黄在内)持有。分拆后,和黄将从原来直接控制港灯百分之廿三点五股权改变为不再直接控制港灯,而只是透过持嘉宏控制性股权持港灯同等股数。嘉宏则变为港灯集团之最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