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对这股越刮越猛的科技股热潮毁誉参半,莫衷一是,不少批评者对科技股嗤之以鼻,认为香港科技股徒有概念,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终究会尘归尘,土归土的。但同时也有支持者们认为市民炒技股有积极的意义,证明香港经济在强劲复苏中快速转型,科技已取代昔日的地产,成为市民投资的主流,有助于推动香港成为新世纪亚洲区知识经济中心。尤其是一些有背景的网络公司,由于其财力雄厚,人才云集,又有名牌效应,因此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大。
行政长官董建华也表示,任何地方的高科技都有泡沫存在,但泡沫之下也有不少实质进行的活动,这些网络公司正为香港经济引来新的投资与就业机会。他同时告诫投资者要审慎行事。香港证监会及联交所也不断刊登海报,提醒市民注意投资风险,量力而为。鉴于创业板属高风险投资范畴,联交所要求投资者必须事先签署一张风险披露声明书,才可以在创业板买卖。
不过,警告归警告,香港股民对科技股的热情并没有丝毫的减退。不少经济学者及市场人士认为,香港的现状与二年前的美国相似,科技股的汰弱留强仍需一段时间。其潜台词是:风险虽然存在,但概念股仍有得“炒”。因为网络股+李嘉诚=一本万利,大家当然要拼命疯抢了。李嘉诚要做网络,全香港人都愿意投钱。从2000年2月18日李嘉诚旗下的tom.com公司开始发行新股起,香港万人空巷,股市疯炒“李氏”股。汇丰银行门前排起的长龙,九曲十八弯,足足地站了5条大街,交通瘫痪,行人驻足,警察出动,这可是有史以来在香港股票上还从未有过的事。
负责派发申请表的汇丰银行门外,凌晨3时就有人排队,由于每人只限取一份表格,不少人家倾巢出动。最多时,汇丰银行旺角分行前排队的人群达5万人,荃湾有12万人,观塘分行有4万人。包销商“百富勤”继第一天派出50万份表格后,又加印了50万份,100万份申请表一抢而空。表格的递交过程更是一片混乱,汇丰银行无法照常营业,人龙将附近其他商店的门都挡住了,致使这些商店的生意都受到了影响。本来原定交表时间是中午12点截止,但是却由于人龙不断,而不得不延迟到了下午的5点。
Tom.com是一家网络公司,成立还不足2年,定位是大中华区中之门户网站,但是网站可是要到2000年6月才能竣工开通的。那么它的招股活动为什么会这么疯狂呢?在香港某报对771个市民所做的调查中,有44.7%的人认为tom.com是网络股,一定会赚而认购,另外有30.3%的人则说是因为相信李嘉诚。
除此之外,之所以认购形势如此紧张,与公开发售的股份有限有关。4.28亿新股中,大部分是针对机构,2508万股配售给网站用户和公司的职员,只有4000万股份从散户认购。而收到的申购表格为46万份,等于1130个港人当中有9个人申请购买,估计会有大约1500倍的超额认购,冻结的资金大约是1140亿港元,创历来超额认购之最。因此,辛辛苦苦排队的大部分人,都不会买到股票。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持有tom.com公司的57%的股权。
香港特区政府24日表示关注tom.com招股过程中出现的混乱情况。番港证监会表示,会加快建立电子化的公开招股认购体系。香港媒体也对公众投购tom.com新股一事予以大量报道,多家报章的社论批评了港人的这种行为。《信报》社论以《造炒秉性难变,改善程序可为》为题,指出“深深根植于香港商业文化中的炒快赚钱和有便宜泊妨输心理已是难改的本性”。《大公报》则以《炒网络股要准备承担风险》为题,提醒投资者“在炒卖科技股的热潮中,需要头脑冷静,对风险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所包涵的价值远远不止于传统经济模式所理解的“市场”、“消费者”或者“信用度”;它更代表着数不胜数的融资和数以百倍、千倍计算的股市价值。
在tom.com正式上市的日子,专家们预计股价将会上涨10倍以上。据说,上市前,已有投资者放出风声:愿以10倍价格在市场上收购tom.com股票。新股每股是1.45~1.78港元,香港兴宝证券副总经理吕志华预计上市后,随时可涨至每股17港元以上。
李嘉诚在20日出席一个酒会时对香港股民的热烈反应表示高兴,认为这是“好事”,并说tom.com“是一间非常健康的公司”。李嘉诚的长子、长江实业副主席李泽钜也称“这是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支持”,“并不觉得他们是盲目追捧科技股”。
受到并购香港电讯消息的刺激,长实及盈动股价均创下了历史新高记录,而李嘉诚及李泽楷两父子的身家,亦因此而在一日之内暴涨逾18.0亿港元。
以李嘉诚的上市旗舰长江计算,他持有的三成三股权,市值已增至926亿港元,在一日内涨升61.74亿港元。至于李泽楷个人所持有的一成四盈动股份,也升值至这317亿港元,再加上他所持有的新加坡上市公司盈科拓展(盈动母公司)的397亿港元,他的个人身家一日内升值60亿港元。以李嘉诚控制的长实系四家公司长实、和黄、长江基建及港灯,以及李泽楷所控制的盈拓和盈动,李氏父子所持公司的市值已逾11000亿港元。倘若李泽楷成功入主市值达2600亿的香港电讯,李氏家族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将接近港股市值的四分之一,足以与当年的怡和系媲美。
作为一个商人,同时也作为一个中国人,李嘉诚几番在股市中大展身手,树立了一个商人真知灼识的形象。正如李嘉诚所说,他相信1997年后香港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六、联手包玉刚并购“九龙包”
一九七七年四月,李嘉诚动用了现金二亿三千万元以每股十二元四角五分收购了美国人控制下的永高公司股票一千零四十八万股,全资拥有。开创了华资吞并“外资”机构的先例。对李嘉诚这一惊人之举该有如何评价?以此高价收购永高公司真的划算吗?回答是肯定的。永高公司拥有香港最繁华的中环银行区,占地三万九千方尺,房问八百间的希尔顿酒店(HILTON)及印尼巴厘岛占地约四千英亩,房间四百间的凯悦酒店(BALJHYATT)。若以永高每年盈利推算,则长江实业之投资每年收益约7%,这两间酒店平常现金收益可达二千五百万元。而且收益稳定,不愧为理想投资。何况,在同样地点兴建规模大体相同的五星级一流酒店,多花一倍钱也办不到。因此,这是一桩“非常划算”的买卖。
从这件事之后,李嘉诚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企业活动。就在一九七七年“收购了美资永高公司”后,不久,李嘉诚又向老牌英资集团发动了挑战。
首先收购英资怡和属下的台柱——九龙仓的股票。多年以来,九龙仓先后合并了同系的天量小轮和电车公司,将其头和货仓迁移到了葵涌和荃湾,把尖沙咀的地皮兴建成了大酒店、超级商场和豪华写字楼,成绩非常之大。李嘉诚怡和集团公开竞投了。为什么呢?原因是九龙仓用的是公司的实资,所兴建的楼宇又全部用在了出租,现金周转就显得异常缓慢,同时他们还要大量发行债券集资,而且股价又特别低。
一九七八年初,九龙仓股票市值只有十三至十四港元,而帐面面值为每股十八至十九港元。这样,按照当时同一地区的官地成交价每平方尺六千元至七千元计算,位于尖沙咀的九龙仓股票每股实际价值应值五十港元。而且自从九龙仓集团在尖沙咀地皮上兴建酒店、商场、办公室等一流国际商业综合型大厦以来,这地带已成为香港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其中的地价实际上已达到寸土尺金,而股票价格却多年没有长进。
当人们看到九龙仓当时的这种状况,其潜力深厚的经济环境,怎么能够不想人非非呢?李嘉诚也开始不动声色地利用分敬户名暗暗收购的方式,在静静地让人无法察觉地吸人大量九龙仓的股票。
就在一九七八年的三月份,九龙仓的股票不知什么原故开始大幅度地上涨,过了没多久市面上就有很多谣言在流传了,当股值打破十八元后,便疯狂上升到四十六元,已经和九龙仓每股实际资产相接近了。
九龙仓股票的“炒家”,“炒”得正值兴头,自然不肯下马,而嗅到“腥昧”的后来者,诸如各大华资财团、其他英资财团和部分外资财团,哪里肯放过这个“河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大好机会,他们纷纷蜂拥而来,九龙仓股票水涨船高,只升不降。
事情也并非只有这些,伴随而来的香港各大报刊的有关评论性文章,自作主张的各种揣测被弄得沸沸扬扬,各家都拿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翻最好看家本领,那情景简直就是“百家争鸣”般的你我互相争辩大战。等到了九月份,李嘉诚手里已经收购了九龙仓会18%的股票。这个数目几乎已经和兴怡手中所援簪的股票数额旗鼓相当不相上下了。
看到了这种情况,作力英资怡和财团台柱之一的九龙仓顿时慌了手脚,炸了营似的纷纷东奔西逃,在匆忙中步下了紧急部署去收购行动之后,他们也到市面上高价大抢掌握在散户人们手中的九龙仓股票了,就像香港界流传的一样。
“怡和的面子,太古的银纸”,“示有香港,先有怡和”。在香港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英资怡和财团,岂能俯首让华资财团骑在头上。更何况在争夺旧邮政总局地址的发展权时,被李嘉诚捷足先登以至让怡置系丢尽面子。此时此刻洞察出李嘉诚内心的怡和财团,自然也不会让华资财团控制九仓。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怡和财团也确实运气不佳,一直处于混乱之中。先是二次大战,接着是朝鲜战争、苏伊士运河事件,后来又是糠价下跌影响其盈利。在经济状况十分不佳之下,哪来余力应付这“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的惨况,怡和财团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皇牌,求助于英资财团的大靠山——汇丰银行。
正是在一九七八年七月,汇丰银行开始介入到九龙仓的争夺战中了,它的加入使这场战争更加地显得激烈了。
李嘉诚保持着他一贯的“从稳健中求发展”的经营方针,根本就不想去冒很大的风险去公开地同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怡和较量。在拿下九龙仓却又因此而得罪了汇丰银行这位老朋友。于是,在一九七八年七月,在中环文化阁一间幽静的客厅里,李嘉诚悄然约见与英资争夺九龙仓的另一个资金雄厚的货资财团主席,他就是有名的“船王”包玉刚爵士。
身为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兼总裁的包玉刚爵士,是一位杰出的航运家。在列人世界知名船王的阵容如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尼亚可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香港船王董浩云等人中,包玉刚可谓首屈一指。
依照李嘉诚、包玉刚二人各自的作风和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李嘉诚应该是属于那种沉着镇定而且又精明谨慎类型的人;而包玉刚则是属于那种具有海派作风的豪爽热诚,而且总给人一见如故的印象的人。就曾经有一位与包玉刚打过交道的西方商界人士,开玩笑地形容包玉刚是“配有中国民乐的神经汉”。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又都是运用放眼未来的经营方法且精通业务、勤奋上进的人。都是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高效率地处理不同类型的繁忙事务的人。而且,他们对事业都有一种集中精力,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
李嘉诚开诚布公地就说明自己这次来的用意,并坦言告诉包玉刚自己有意让出手中所持有的一千万股九龙仓股票。但是,纵横四海的包玉刚又岂是等闲之辈呢?在这之前他早就已经揣测到李嘉诚要走的这一步棋子,而且这也是包玉刚志在必得九龙仓的计划中最殷切盼望的。现在,李嘉诚主动让出九龙仓股票正好与老谋深算的包玉刚不谋而合了。于是,两个同样具有将军风度的中国男人立即就拍案定夺,握手成交了。
这次会晤,对李嘉诚和包玉刚而言,更加增进了他们二人之间彼此的友谊,而一致达成了一项协议:李嘉诚将手中持有的一千多万股九龙仓股票全部转卖给包玉刚;而包玉刚也将手中扭亏为盈的另一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之股票转卖给李嘉诚。
但这样一来,包玉刚因此得到了吞噬九龙仓的绝对优势。而对于李嘉诚在这十万九龙仓的争夺战中,则毅然地放弃了最后的争夺机会。不过,从另一个方面去看,这样做不仅加深了与世界船王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关系,而且还巧妙地回避了与介入九龙仓争夺战的汇丰银行的正面冲突,为日后进一步加强与汇丰银行的联系,争夺和黄打下了基础,真可谓舍一取二,此棋高也。也不仅如此,多经沙场、年逾花甲的包玉刚对比自己年轻十岁却智勇双全、精于商战的李嘉诚格外钦佩,也为李嘉诚能有这样的胸襟,以及华资财团能以这样和谐的方式击败老牌英资财团而感到莫大的骄傲,特别是对这样各取所需、皆大炊喜的合作更感到十分欣慰。
相同情况之下,李嘉诚也对这次胜利会晤感到万分高兴,而且他也对包玉刚在商场上的这种豪爽的海派作风感到由衷的敬佩。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无论归属于谁,只要最后的胜方是中国,那都是值得开香槟大贺而特贺的好事。
就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五日,九龙仓集团宣布,持有九龙仓股票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包玉刚爵士加入九龙仓董事局。按照公司法令,持有百分之十六股权的人士,随时可以进人董事局成为董事,而毋须董事局讨论通过。包玉刚、李嘉诚他们成功了,胜利了。
香港各界哗然,九月七日《星报》评论说:
“虽然九龙仓已公布包玉刚爵士及其家族,购入九龙仓已发行股本的百分之十五至十二股权,同时,包玉刚及其女婿吴光正式被邀请加入为九龙仓的新董事局成员。然而,市面上盛传除包氏之外,华资地产集团长江实业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亦购入九龙仓大量股份。故此,在九龙仓未宣布上述消息之前。市内盛传长江与九龙仓‘收购’传闻可谓盛极一时。同时,有人报道李嘉诚与进行收购九龙仓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同一天,《羊报晚报》专访李嘉诚后报道说:
“九龙仓事件已经披露,包玉刚取得九龙仓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股权,并加入董事局。戏剧化发生至此告一段落。
“由九仓事件发展初期起,直至真相披露前,人们爱把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与九龙仓拉在一起谈论和揣测。李氏昨日接受本报记者访问之时,作了如下具有澄清作用的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