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的角色往往是个主动的角色。因而父母有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一见到孩子,特别是碰到孩子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话特别多。在父母看来,孩子要多说,多批评,才会有进步。其实,这样的看法与做法未必是明智的,因为,大多数的父母可能太急于表达,却忽略了孩子的反应。男孩可能根本没有听懂父母的话,或者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结果父母的教训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反而还可能恶化了亲子关系。
青春期男孩表面上看很闭塞,不愿意与人多沟通,其实这个时期的男孩最需要得到倾听,尤其是来自父母的真诚的倾听。所以,父母应充满耐心与兴趣地倾听,因为这是代际沟通的黄金时期。但是,总是会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他们交流。其实部分原因是源于孩子在小的时候倾诉的意愿没有得到父母完全的重视,因而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其实,孩子年纪越小,越是代际沟通的黄金时期,父母如果能坚持下去,孩子即便大了,也会习惯于与父母交流。
另外,当男孩有安全感或信任感时,才会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诉说心灵的秘密。因此,父母应无条件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体会到爱和温馨,从而对父母更加信任和尊重。
要取得男孩的信任,首先一定要以信任的态度对待他。平时与男孩相处的时候,应当轻松愉快,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谈心与游乐,也可以打闹和开玩笑,让家庭充满幽默和情趣。此外,倾听孩子说话或与孩子说话时,父母应以信任亲切的眼光看着他,让孩子说话时看着自己,因为目光的接受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交流。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父母的工作繁忙,小男孩从小跟奶奶长大。在他6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父母的身旁,然而对于眼前的新环境,小男孩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恐惧和陌生。有一天,妈妈炒了一盘鸡蛋,端到桌子上,接着进厨房继续炒别的菜,等母亲再次来到桌旁时,竟发现孩子已经把鸡蛋吃得精光了。
妈妈并没有责骂他,而是耐心地对他说:“父母都还没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把鸡蛋都吃光了呢?”孩子不吭声,只是在一旁悄悄掉眼泪。
妈妈有些生气了,大声问:“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又没训你,你哭什么?”
孩子始终不说话。后来,妈妈想也许孩子有什么想法没说吧,于是就将态度缓和下来,耐心询问男孩。后来,妈妈终于知道,原来他在奶奶家时,吃得越多,奶奶就越高兴,多吃点儿,奶奶还表扬呢,而奶奶也从没告诉过他,别人没吃的时候,自己不能都吃完。
妈妈这才知道,原来男孩是为了取悦父母,才独自一个人把菜全吃了,虽然男孩的做法不对,但孩子的心意是没有错的。于是,妈妈表扬了他的心意,并告诉他做事之前,还要多为他人着想。
后来,男孩一直与父母相处得很好。因为,父母从那以后,总是能做到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他们知道,有时候孩子做出来的行为未必就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意图,因此这对父母更加注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仔细想想,若当年那位妈妈只是一味责怪而不与孩子交流,就不会听到孩子的真实想法,那么他们也就意识不到倾听的重要性。而孩子如果没有将想法说出来,就只能徒受委屈而又得不到教育。
父母有时候会因为自己对孩子的偏见,认为小孩子没有多少想法,或者认为孩子自私,或者认为孩子空想,而误解甚至冤屈了孩子。其实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一个丰富的心灵,父母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爱孩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才有可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而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倾听男孩的烦恼
成年人大都以为小孩子不会有什么烦恼,但事实上,小孩一样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长期心情不好而得不到排解,孩子就会构成心理疾病。由于青春期男孩年龄小,阅历浅,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发泄方式较为简单,一般会捣乱、打架、发脾气。但父母和老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是因为心情造成的这些表现,便会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斥责,往往会使男孩的心情更加恶劣。
另外,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常会给孩子带来内疚和负罪感。因此,除了老师要进一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外,父母更需要注意自己和孩子的沟通,以防止孩子从小有厌世或其他不良情绪而影响健康成长。孩子希望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要太强调辈分。在家里也一样,他更喜欢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而很难接受父母以长辈的姿态站在自己面前,不明就里指指点点,说这不对,说那不好。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以下两大方面,来改善与男孩的沟通环境,从而做到家长听,孩子说,让孩子心甘情愿与父母共同分享自己的烦恼和忧愁。
1.变唠叨为倾听
有位专家说过,家长的唠叨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堵塞了孩子向你倾吐心声的嘴。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离家出走了,他的妈妈悔恨地说:“我不该在他小时候打断他的话头,不管他是如何热情地滔滔不绝。这样,当他长成十几岁的大男孩时,有事就会和我商量了。”现在,能耐心听男孩讲话的家长越来越少了,有的家长经常以“不擅长与小孩打交道”为由,经常躲避男孩的倾诉。而等孩子真的出事了,却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跟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入耳。”对此,孩子却抱怨说:“父母什么事情也不跟我讲明白。他们只说自己想说的,可我想说的话,他们却懒得听。”
倾听是一种关怀的方式,是一种无私的举动,可以让孩子远离孤独,进入亲密的家庭氛围之中。父母要学会变唠叨为倾听。这不仅仅是对孩子表示赏识的形式,更是了解男孩的最有效的途径。身为父母,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倾听一下孩子的烦恼,然后可以与孩子商量对策,为孩子分忧解难。
2.变指责为沟通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除了物质上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的、独立的活生生的人,有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具有快乐和痛苦,羞愧与恐惧的真情体验,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观点、有被尊重、理解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只有那些在心理发展上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他们才会更有安全感、才会性格开朗,情绪愉快,从而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品质。沟通的愿望大家都有,但成功的沟通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沟通的距离来自心的距离,“沟通从心开始”。所以,首先应将节假日和平时休息时间多留些给孩子,努力创造交流的时空,寻找沟通的良好契机,打破生硬的质询,抛出一些便于孩子发挥的话题,多倾听发生在孩子身上和身边的事。
交流中,父母不应时刻将自己置于长者的地位,而应视男孩为朋友,充分尊重男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也尽量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孩子,即使是正确的意见也应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说服孩子。遇到双方意见相左,不能达成共识时,也不宜强求统一,可另寻良机与孩子交流,或选择一个折中性的、彼此尊重的观点。只有这样,孩子乐于交流,勇于交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在良好的沟通中容易实现家长引导的效果。
与男孩沟通,就是为家长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男孩的机会。所以,不论孩子的问题是大是小,所说的内容是乏味还是幼稚,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立即倾听孩子的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诉父母,而对于父母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些什么,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因此,父母应当重视与男孩的交谈和沟通,当孩子想要找机会说话时,应当立即与孩子交谈,这样便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这次谈话以及男孩的重视,男孩也就愿意将自己遇到的麻烦事一吐为快。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能把倾听仅仅当成一种姿态或是一种骗取孩子说出烦恼、问题的手段。很多父母一边做着倾听的姿态,一边想着驳回孩子的理由和转变孩子想法的途径,完全不考虑孩子是抱着对父母的怎样的信任和期望,才向父母敞开心扉的。结果,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和自己。
倾听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学会倾听,去了解孩子的烦恼和忧愁,才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孩子走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深入聆听,一起分享男孩的快乐
一种痛苦两人分担,那么痛苦就只有原来的一半;一种痛苦十人分担,那么痛苦就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而快乐则需要人分享,没有人分享的快乐就不能称其为快乐,甚至会成为痛苦。每个人的快乐都需要有人分享,丈夫的快乐需要妻子分享,学生的快乐需要老师分享,孩子的快乐就需要父母分享。
分享很重要,孩子的快乐尤其需要得到分享。那是一堂单元练习课,其中的几题很简单,老师原本想一笔带过,因为太容易了,每个孩子都会做,当老师准备报答案时,看到小志的小手举得老高。这个孩子成绩处于下游,平时做题目正确率不太高,看着他那由于急于回答问题而紧张激动的眼神,老师决定就“浪费”点时间,让他说说解题的思路。像得到圣令似的,小志“噌”得站了起来,由于用力过猛,把椅子也带翻了,接着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讲解思考的过程。当老师听完他的讲解夸奖他“真了不起”时,小志已是喜不自胜了。
如果当初老师对小志的举手置之不理,而是快速地报答案,除了他失去了解出难题的快乐外,心里一定还会满是怨恨,说不定还会导致他学习兴趣的丧失。
如果快乐没有人分享就是一种惩罚;反之,分享别人的快乐就是对别人的一种给予,就是给别人的一种爱。做父母的,应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使教育更贴近他们的需要,投其所好、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意味着父母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青春期的男孩是敏感自尊的,他们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赏识,他们希望能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当孩子们在任何方面取得一点成绩时,哪怕它只是一点点的进步,作为家长,都要真诚地对他们说:“你们真了不起,真棒!爸爸妈妈为你们而骄傲!”家长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个性形成和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高兴吗?当然高兴,这是非常肯定的。那家长都不表现出来又怎能够让孩子表达出真情实感呢?当孩子高兴地告诉你他取得的成绩时,家长们千万不要泼冷水,应该主动的分享孩子的快乐,鼓励孩子表达孩子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情感,表露真实的自我。
男孩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高兴的事,有时,孩子可能会说给父母听。父母不要因为正忙,或心情不好,而拒绝分享孩子的快乐,要用欣赏和略带向往的心情来聆听孩子的快乐。所以,平时,父母应当学会引导孩子讲出他们内心的快乐,耐心地聆听孩子的讲述,从而分享孩子的快乐。
一个人的快乐不能和人分享,那就是一种痛苦。而能一起分享的人一定又是他最想亲近的人。父母有幸成了孩子最想亲近的人,更加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听孩子诉说。这就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家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的秘密所在。其实只要父母多一份真心,多一点耐心,就能分享孩子们的快乐,如果父母在分享的同时给孩子哪怕只是一句赞美、一个微笑,就会得到孩子的亲近,取得孩子信任!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给他们带去的快乐和幸福,父母也变会成功地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聆听男孩的快乐,加入分享男孩的快乐,就是与男孩沟通交流的一种手段。没有比一起分享更能够拉近心灵距离的事情了,男孩可以从分享快乐中感受到父母的真心、诚信,从而也就加深了对父母的信任感,愿意向父母吐露更多的心声。这样一来,分享就成了了解并教育男孩的一条捷径。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亲子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过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求父母把教育的美展现在孩子的面前,要求父母不断加强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把活化的知识通过亲子互动、互享的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财富,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成为影响着孩子生活的重要人物。而分享快乐就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深入聆听孩子的快乐,与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让他们也体会到父母的欢乐心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会为以后让他们与自己的同学、同事分享自己和别人的欢乐种下快乐的种子。
鼓励男孩说出他的喜怒哀乐
小涛是一个成绩优秀的男孩,但他的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有一次期末考试,小涛在全年级排第二名,老师特地夸奖了他,并且说他有希望考取重点高中。小涛很高兴,回家后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没想到在他刚开始讲的时候,父母就在那里忙这忙那,听完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只是说“知道了”三个字,本来十分兴奋的小涛,看见父母这样的态度,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还有一次,小涛考试发挥失常,名次一下子落后了许多,小涛很难受。放学回家见到妈妈后,就想同她说说心里话。妈妈看见他的神情,就问:“有什么事吗?有事就说,没事我还忙着呢!”小涛听了妈妈的话,知道即便自己说出来,妈妈也不会安慰自己,心理的疙瘩还是解不开,所以就强忍着泪水,回答妈妈说没事。这样多次之后,小涛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了。
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分享情感的需要,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这方面的需要尤其强烈。父母要特别关注青春期男孩的心理需求,无论多忙,都应抽空与孩子交流,鼓励他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与孩子一起笑,一起悲,成为孩子的知己,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