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想,才开口问道:“娘亲,我刚才听见老爷问您的话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姨娘叹了口气,说道:“老爷娶了我之后才知道我以前就嫁过人,再加上我来这府里没几天就怀孕了,府里便有闲话说老爷带了绿帽子了,这孩子是我和前夫的。”
“娘亲,那到底我是谁的儿子?我到底该姓贾还是姓苏?”我急切的追问道。
“孩子,其实连为娘的也不知道啊,那日子真的离得太近了。”姨娘痛苦的摇着头说道。
探春见姨娘为难,就对我说道:“环儿,你追究这些有什么用?别这么逼娘亲了,她心里不好受。不论你的身世到底怎么样,你总是我的亲弟弟,咱们是相依为命的姐弟俩。”
姨娘见我们这么说,满意的笑了,说道:“孩子们,这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你们遇事都要想开些,不可钻进牛角尖儿里。”说毕,就溘然长逝。
我和探春见姨娘没有了气息,知道姨娘一缕魂已经归西了,不禁痛哭,跪在地上大喊“娘亲,娘亲……”
一直守在门外的老爷听见我和探春的哭声,就推门进来,看到姨娘已经去了,想到这么多年的感情,也不禁掉了几滴眼泪。王夫人虽然在一边不满的直撇嘴,却也只能劝老爷“早些安排后事”之类的话。黛玉看到我和探春恸哭亲娘,也联想到了自己的娘亲,眼泪早就把一条手帕湿透了。
我正哭着,鸳鸯过来了,是代表老祖宗来看看的。看望了,鸳鸯看我哭得伤心,劝我说道:“环儿,别只顾着自己哭,你是孝子,正经的该各处报丧去,还有你姨娘的后事都得你张罗呢。”
“是啊,你们快点找找你姨娘的装老衣服,给她换上是要紧的。”老爷也在边上说道。
听了这些,我和探春忙擦了眼泪,她给姨娘找衣服,我就出门去向老太太报丧。老爷推说身体不好,把所有事情都推给我,自己躲在书房里整日不出来。王夫人乐得看见姨娘一点福气没享到就走了,心满意足的也不管我们。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丧事,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先去找老太太。
荣庆堂里,我哭着跪在地上,只说了一句“老祖宗,我母亲,没了……”就泣不成声了。
老太太忙把我搂到怀里,哄着我说道:“好孩子,世人都有这一步的,快别哭了,看把身子哭坏了你娘走的也不安生啊。”
我用袖子擦干净眼泪,问道:“老祖宗,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环儿啊,我说句话你可能不爱听,你母亲毕竟只是个姨娘,不能大办丧事的。要我说,停三天就埋了吧,你们戴个七七的孝就行了。”老太太说道。
“为什么我们只能给母亲守四十九天的孝?我和三姐姐都是母亲含辛茹苦生养的啊,这恩情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完。”
“你不想想,你三姐姐已经被皇上认作义女,马上就要和番到蒙古了,眼看连封号都要拟出来了,总不能到时候戴着孝上轿吧。”
“我知道了,难怪母亲临终前对我嘱咐道,将来若是有了女儿,切忌宁做穷人妻,莫做富人妾呢。原来小老婆不光生前要受气,连死了都得矮人一截。”
听见老太太说出这种话,我心里被满满的堵上了,就出言顶撞了老太太,不想她却生气了,教训我道:“这是哪一家子的规矩,敢跟长辈这么说话?没教养,你那些书都念道狗肚子里了?圣人的教诲,哪一条教给你能用这种语气顶撞你祖母的?”
一旁的鸳鸯一看老太太生气了,连忙过来劝道:“老太太,您别生环哥儿的气,他的娘才去了,心里难受呢。您不是常说没有亲娘的孩子就是可怜见儿的吗。”说完了,就转头对我说道:“环哥儿,不是我说你不懂事儿,可你是真不懂事儿。老太太这么大的岁数了,还为了这事操心呢,你倒好,心里不好受就冲你祖母撒火儿?”
我想起来平日里老太太对我的好,也意识到我实在不该顶撞了她,忙跪下说道:“老祖宗,环儿刚才是鬼迷了心窍,竟然惹得老祖宗生气了,都是环儿不懂事儿,您别往心里去,气坏了身子不值得。”
老太太见我认了错,也就不再跟我较真了,拉起我坐在她身边,说道:“孩子,你心里就算有百分的难过,也只能表现出来十分。别忘了,你的亲娘再好,到底也只是个庶母,你前头还有个嫡母呢。我刚才听见你嘴里都改了称呼了,论情,你是该叫你姨娘做母亲的,可是不管是论理还是论法,你只能叫你太太做母亲。”
“可是我娘亲已经去了,我都不能叫一两声吗?为什么这世道对我娘亲这么残酷。”
“傻孩子,这都是为了你好。你今年虽说已经十六岁了,可到底没有成家也没有立业,总还算是你太太管教着。你一口一个母亲的叫着你亲娘,把你太太放到什么位置了?你三姐姐前途是已经定下来了,可你还没有啊。为了你以后活的更好,你就算是在心里叫上一千声,嘴上也不能叫一声,尤其是当着你太太的面儿。”
“是,我知道了。”我心里知道,娘亲最担心的就是我和探春,只要我们过得好,她才能过得好。
“你快叫几个小厮,给你那个舅舅赵国基报个信儿,不论关系远近,那好歹也算是你姨娘的娘家人。王府那边你也打个招呼吧,省的万一有什么事情王爷找你,你又脱不开身。”
“我知道了,我马上就让孙才去报信儿。那些念经超度的和尚从哪里请呢?”
“如今不适合大办,就把家庙里的那些小尼姑叫来就是了。这些事你就别操心了,我叫鸳鸯去告诉你琏二嫂子,叫平儿过去帮着你们,要什么让平儿吩咐去也是一样的。那屋子里现在怎么样了?”老太太对我吩咐完了,回过头去问刚回来的一个叫做珍珠的丫鬟。
珍珠见老太太问,忙回答道:“回老太太,我才回来之前,三姑娘已经给赵姨奶奶换好了衣服,各位姑娘们都去哭了一场,祭奠了一番,三爷没在,都是三姑娘招呼的。大奶奶一听说了就赶着过去帮忙了,如今各色都安排好了。赵国基的夫人倒是被孙才请来了,可是只上了一炷香就走了,她还说嫁出去的闺女就是泼出去的水,凭咱们家怎么办事他们都不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