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美国芝加哥的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大半个芝加哥城被烧掉了。但正是这场灾难,却给美国的建筑带来转机。重建芝加哥!如何重建芝加哥?首先是建筑应当按怎样思路去设计和建造的问题。芝加哥要发展,必须要使城市有更多的空间容量,住更多的人,建筑密度(容积率)如何更高?这个理论是由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他的基本论点就是“形式服从功能”,“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芝加哥新建筑的设计思想,遵循这个原则,因此,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建筑特征:一是建筑物尽量造得高,在有限的地皮上,开拓更多的空间,建造十几层甚至几十层的高层建筑;二是形式新奇,一切从实用出发,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用有限的投资建造更多的建筑空间。
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是工程师詹尼(1832~1907年)。1879年他建造了第一莱特尔大厦,一座砖墙与铁梁柱混合结构的7层货栈,1883~1885年又建造了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的10层框架建筑,但立面尚没有完全摆脱古典的外衣,显得比较沉重。而1885~1887年,由理查森设计的芝加哥马歇尔·菲尔德百货批发商店,在结构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砖石墙承重,但外形上却摒弃了折衷主义的虚假装饰。它那简洁明确的造型手法,反映了芝加哥学派的特征。
1891年,伯纳姆与鲁特设计了莫纳德诺克大厦,这座16层的建筑成为芝加哥采用砖墙承重的最后一幢高层建筑。它在造型上,没有壁柱也没有线脚装饰,外表光光的,突出的檐口与窗户不同于虚假的折衷主义,而是合乎结构逻辑的表现。它使传统砖石建筑采用了新的形式,符合了当时业主不愿采用金属框架结构的要求。但毕竟是层数过多,底下几层的墙最厚者达2米余。但同为他们二人设计的卡皮托大厦(1892年)却是一幢金属框架结构,折衷主义外衣和东方式屋顶的22层建筑,高91.5米,是19世纪末以前芝加哥最高的建筑。由此可见,芝加哥学派对现代高层建筑的探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曲折与有反复的摸索道路。其焦点表现为对新旧结构方法与新旧形式的取舍上。
1890~1894年,伯纳姆与鲁特终于提出了一件被公认为是当时芝加哥学派的杰作,这就是16层的里莱斯大厦。它采用了先进的框架结构与大面积玻璃窗,同时以其透明性与端庄的比例使人大开眼界。建筑基部用深色的石块砌成,它与上部的玻璃窗和白面砖塔楼形成强烈的对照。虽然狭窄的窗间墙上还有些古典的装饰,但顶部已没有沉重的压檐了。
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代表作品是霍拉伯德与罗希设计的马凯特大厦(1894年),这是一座90年代末芝加哥的优秀高层办公楼的典型。它的立面简洁,整齐排列有面宽较阔的横长方形的“芝加哥式窗”。内部空间是不加以固定的隔断,以便将来按需要自由划分,这是框架结构的优点之一。从街上面看,马凯特大厦的外表像一个整体,但在背面却看出它是一个“E”字形的平面,中间部分是电梯厅,办公室在它周围。内院向一面开放有利于面向内院的办公室的采光与通风。
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建筑探新运动中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很大的。首先,高层办公楼是一种新类型,新类型必定有它的新功能,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了结构应利于功能的发展和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既摆脱了折衷主义的形式羁绊,也为现代建筑摸索了道路。其次,它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芝加哥成了高层建筑的故乡。第三,使建筑艺术反映了新技术的特点,简洁的立面符合于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2)解构主义建筑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式微与新现代主义的持续发展,美国建筑界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趋向——解构主义。以弗兰克·盖瑞为领导的解构主义者主张与传统建筑形式更彻底地分离,他们不仅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直线式单调形式,也反对其变体——后现代、新现代所主张的和谐之美,认为它们简单而过时。解构主义建筑外形新颖、独特,犹如被分割成许多块,但它们又彼此联系,在分离中构成一个整体。它的出现为建筑界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弗兰克·盖瑞的洛杉机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以及巴黎的美国中心都是解构主义杰出例证。后者坐落于巴黎瑞特银行附近,毗邻法国新内阁大厦。临街的一面看似在空间的利用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这正是盖瑞对复杂结构中空间运用的独特解决之道,而面对公园与河的那一面则具有流动的和谐之美。
美国建筑家和理论家埃森曼(1932~)是鼓吹解构主义思想的干将,他积极参加了由约翰逊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主办的“解构主义者建筑展”——这是解构主义登台亮相的正式宣言。埃森曼是一个拥有广博哲学知识的理论家,他的设计理论非常复杂,就连约翰逊这位沙场老将也承认“无法追踪其哲学思维设计的范围”。要确实搞清埃森曼的解构主义“肯定”什么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詹克斯归纳的四句话——“非古典”、“否构图”、“无中心”和“反连续性”——或许可以从“否定”的角度来猜测埃森曼和他的解构主义想干什么。
1983~1989年建造的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埃森曼解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从平面上看,两套偏差12.25°分别对应城市与校园的网格互不相让地穿插在建筑之中,毫不留情地将建筑群大卸八块,搅得支离破碎。建筑群的前方突兀地耸立着几座“砖砌”的碉堡,像后现代主义惯用的那样隐喻与历史的联系,但与建筑其他部分所采用的“现代主义”风格是那样地格格不入,倒是七零八落的样子呼应了建筑群的平面布置。建筑的内部也具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空间都拥有各自的梁柱体系,在空间接合之处毫不客气地我行我素,公然藐视一切传统的建筑艺术法则。
弗伦奇评价屈米和埃森曼的这些建筑是“精神错乱”,是只有“思想”,没有“功能的东西”。这样的设计不值得效仿,如果满目皆是一定会让人发疯,但偶有几座这样的“反建筑”存在也确实会刺激城市的活力——用屈米杜撰的词语叫“城市发生器”,这或许正是解构主义的最大价值。
解构主义也在一些室内设计中表现出来,但无论如何,如此抽象、深奥的哲学思想,难以用建筑形象来表达,所以这个流派在20世纪末流行了一阵子,也没有怎样的轰轰烈烈,渐渐地“淡出”了。
(第二节)美国建筑风格与特征
在美国,人们到处可以领略不同的建筑风貌与特色。在乡村原野上,一栋栋农舍,错落有致,互不相连,点缀在连绵不断的绿色田野中。在繁华城市里,映人人们眼帘的则完全是另一幅景象:高大的建筑物鳞次栉比街道宛如条条带子交织环绕;青葱的树木、草坪恰似碧绿的海洋,将座座楼房衬托得分外巍峨;小巧别致的居民住宅星罗棋布,整洁美观,更为美国的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美国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建筑法,规定每盖房屋时,必须在占地面积、地下设备、建筑设计等方面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督和检查,使建筑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一般中等家庭的住房通常拥有卧室、起居室、卫生间和储藏室,暖气和空调设备较齐全。室内外的布置也相当考究:门窗油漆光亮新鲜,屋内陈设雅致宜人;房前常常种上一片芳草,几丛鲜花,有条件的还在屋后修上一个小小的游泳池。
美国有些城市的民居具有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如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被人们称为“白大理石阶梯之城”。这里许多房子的阶梯都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既别致又美观。每逢星期六早晨,许多居民都在门前刷洗阶梯,已成惯例。下面我们来具体认识以下美国的建筑风格与特征。
1.美国建筑风格
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美国的建筑风格具有先天的混合特征,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建筑和装饰艺术都在这片土地上显示出了各自的影响力。要对美国的风格化建筑进行分类可是相当困难,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流行时间,但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同时并存,大致上可以分为古典风格、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现代风格等几大类。
美国的古典风格分罗马风格和希腊风格两种,罗马风格在18世纪前风行一时,简单的三角型屋顶、简单大方的三角楣,按中心轴排布的长窗是其典型的外观要素。希腊风格则在9世纪中前期十分盛行。低坡度的屋顶山墙或四坡顶、与屋檐等高的古典式门廊,总是由若干轻盈的立柱支撑,考究的正门横向装饰上楣带以及尊贵的大理石材质,是古典风格最具辨识度的特色元素。
中世纪风格.对于美国来说主要就是都铎风格。混合着哥特式的陡峭的双面尖顶、雉堞,塔楼,但又已经结合了古其的对称构图,独特木构架修饰出独特的露木效果,深色木坡材和淡色墙面非常具有形式美感,并且很容易予人深刻的印象。此外,注重墙面整体装饰的史迪克风格和“绷带式”德国风格,以及凝重的古堡风格均源自于展现中世纪神权的哥特风格,其高而陡的坡顶、垂直升天的装饰线条、厚重的石墙和古色古香的塔楼,在乡间宅邸中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元素。
文艺复兴风格在美国最为突出的代言人是流行于整个18世纪的乔治风格和亚当风格。乔治风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传入英国后的派生物,也是对美国建筑影响最大的艺术风格。摒弃了神权的象征,乔治风格非常注重和谐、对称、均衡的建筑构图法则,正立面常有古典门廊,喜欢以长方型雕花图案作为装饰,屋檐和廊檐均有齿饰,窗户中央对称,但分割得更细,呈小网格状,白色的石膏带来充满美感的雕塑内饰,天花的预制花边饰条更是华丽丰裕。亚当风格则是乔治风格的延续和精华,亚当兄弟偏爱的加长屋檐齿饰以及有装饰窗修饰的墙面,至今仍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富代表性的建筑符号。
现代风格是最具有美国本土特质的建筑风格,流行于20世纪早期的草原风格和工匠风格是其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草原学派的芝加哥建筑师们突破性地将整体协调观念引入设计风格,注重建筑与环境、家具、陈设品的和谐统一,通过宽敞、舒展的露台和盘旋式缓坡屋顶,搭配美国中西部苍茫大气的自然景观,同时以开放式的室内空间布局满足人性化的功能需求。而工匠风格的缔造者格林兄弟同样成就非凡,他们以传统精致的手工艺传递出木、砖、石等自然材质的美妙质感,那些精雕细刻的橡木、抽木和桃木被天衣无缝地嵌入建筑的各个角落,尤以花园和消闲的凉廊为最,完美地展现出设计的精髓,使建筑本身成为不可复制的工艺品。此后,衍生而出的还有L型的平面布局,低坡度屋顶;大型的后花园的牧场风格和分层风格,平坡屋顶且立面简单光滑;柱梁外露的现代风格,屋顶分割成几个不同朝向的斜面;墙面以水平、垂直、对角的细长木条排列装饰的棚屋风格……多种现代建筑风格,均为沿用至今的基本民宅款式。
此外,西班牙风格也是美国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多弧型的墙面、窗户和装饰线条,连续立柱支撑的长廊,以可爱温馨的红色瓷瓦屋顶、小巧玲珑的庭院为主要特色,与加利福利亚南部宜人的热带海滨风光相映生辉,别具一番意趣。
2.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热潮,除了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发展外,在美国也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不逊色于欧洲的国家,这与美国复杂的政治及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6世纪时,欧洲的殖民者发现了美洲大陆,各个国家纷纷侵入美洲,一时间美洲出现了大量的欧洲移民。而这时北美各地建筑,受到欧洲不同国家移民者的影响,在不同的殖民区形成不同的风格。因此,美国的建筑大多都是在欧洲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由于美洲与欧洲气候的不同,建造材料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也渐渐形成了美洲特有的建筑风格。
18世纪中期之前,美国的建筑以木构架为主,先后形成了两种新的风格,即“鱼鳞板式”和“殖民地式”。到了18世纪中后期时,随着欧洲移民的逐渐增多,一些大资产阶级、封建地土等较富裕的人士也相继移居到此,他们建造大规模的府邸和公共建筑,并采用石料建造,建筑结构简约轻快,出现了“后殖民地式”建筑。这种木结构向石结构形式的发展,虽是建造材料上的进步,对美洲建筑的发展并未起到太大的推动作用。但人口的增多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776年美国成为独立的国家之后,也使建筑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时的建筑源头依然是欧洲建筑的传统风格,但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之后,将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引入国内,并与法国一样兴起了古典风格复兴建筑,开始了新古典主义发展的第一步。最初使古典复兴风格兴起的是美国著名的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他曾在法国工作了几年,使他对欧洲的古典建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古罗马的建筑相当推崇,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美国独有的古典建筑风格特色。杰弗逊先后设计过不少建筑,有为自己修建的新型住宅,还有为国家设计的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弗吉尼亚大学等。
杰弗逊的住宅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其著名的建筑代表作之一,受帕拉第奥建筑形式和古罗马建筑形式的影响,整个建筑有与帕拉第奥圆厅别墅相类似的门廊、山花,及罗马万神庙般的穹顶等,结构复杂,但又不失谐调和统一。
杰弗逊住宅以中部的八角形穹顶为统领,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多个房间,内部按不同的功能分开,圆顶下为杰弗逊工作和起居的地方,后部是一些服务性的房间,并设有半地下的暗道,各个结构紧密相连,设计得条理清晰。在这座建筑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杰弗逊创造了一组前所未有的“L形套房”,成为美国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模式。
杰弗逊的这座住宅建筑,体现了杰弗逊的古典设计思想,虽融入了古典建筑的各种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入了自己的新创造,形成了新的美匡新古典建筑形式。他所设计的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物之一。此外,弗吉尼亚大学更是杰弗逊设计古典建筑中的重要作品,这所大学不仅成为美国重要的教育基地,还成为美国创新性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之作。
3.住宅建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