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圆形大厅是个半穹顶,也采用预制装配的办法。它由一块块小构件组成,再在缝隙处浇钢筋混凝土,形成拱肋。后来,奈尔维设计的罗马小体育宫,就是在这次实践的基础上建成的。
4.意大利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是指能满足购物环境的建筑,它往往与银行、邮电交通、文化娱乐、休闲和办公等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是—个大型的单体建筑。也可以由若干建筑及其外部空间构成。
作为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型商业建筑特别是由若干商业建筑组成的商业中心.它在城市中所处区位,其结构布局形态、空间特征等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极大。同时,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口味,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重要的参照物。因此,它是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米兰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在伦巴第平原西北部。它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开始创建,是座历史名城,市内保留了许多古建筑。上世纪50年代后期建成的33层高商业建筑皮列里大厦,在这里显得很突出。
皮列里大厦原是意大利一家大橡胶公司的总部办公楼,现在是米兰市政厅所在地。负责大厦建筑设计的乔·庞蒂,是意大利老一代的建筑师,兼工业美术设计师,是意大利现代建筑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庞蒂的所有设计,都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倾向,就是追求轻快明朗;反对厚重壮硕。皮列里大厦挺拔俊秀的造型,体现了他的设计思想,不失为高层建筑中的上品。庞蒂还有个主张,就是建筑物应具有“有尽形式”,而不是“无尽形式”。“无尽形式”是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来的;他主张相对的两面墙不应该用另一堵横墙截断,成直角的两面墙应当脱开或嵌上某种不同构件。这样,这些墙面就会在想象中无限伸延,产生“无尽”的感觉。庞蒂的主张与此针锋相对。在皮列里大厦中,他把自己的主张表现得很彻底。在平面中,外墙成折线,向两端收缩成梭形,尽端墙面的延线在近处相交。从立面上看,大厦拔地而起,但顶部有层面板。墙面到此结束,消除了伸延感。
皮列里大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被称为混凝土大师的皮埃尔·奈尔维设计的。整个大厦的结构体系很特别,没有一般高层建筑中常见的柱网。起支承作用的,尽端是两对三角形井筒,中间是两对双肢柱。力口上处在中部一侧的电梯井和服务设施,整个平面被结构分为六区。楼板是纵向布置的,中部的跨度是24米,用的是钢筋混凝土肋形板。似乎是为了同建筑师提出的“有尽形式”相呼应,双肢柱的截面也由下而上逐渐缩小。从立面上看,暴露在墙面上的柱子向上逐渐收缩,柱边的延长线在屋顶不远处相交。两侧明亮的玻璃窗与柱子形成虚实对比,强烈地烘托出这一特点。它顺应了建筑要求,也符合力学原理,二者相得益彰,体现出两位大师的匠心。
5.意大利别墅建筑
意大利近代、现代最具特色的别墅有:圆厅别墅,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美第奇别墅等。别墅设计要点是:因景、因地制宜,布局灵活,体型轻巧,结构简洁。
圆厅别墅是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由意大利著名的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帕拉第奥设计建造。圆厅别墅是帕拉第奥的代表作之一。它位于一座小山丘上,四面辽阔,风景怡人。别墅一共有三层,别墅主体平面呈正方形,中间有个圆厅,因此得名。在中心大厅两旁,左右房间完全对称分列,形成典型的集中式平面。别墅四面的造型也非常一致,各有一个古代神庙式柱廊,由6根细长的爱奥尼柱式组成,它们顶着三角形山花,山花上有着细致的人物雕刻。柱廊前面是20级左右的台阶。抬高了主楼层,这原本是宗教建筑的样式,用在这里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并使得建筑从周围环境中凸显出来。
帕拉第奥在设计这座用于夏天居住的建筑物时,采用了古罗马万神殿的形制,并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改造。顶部中央的穹隆,在四面重复的神庙式拄廊衬托中和缓地拱出,打破了建筑形体的敦实与凝重。以它为中心环绕着坡度多变但层次分明的屋顶,统一和谐、稳定严谨。这使得极为对称方正的住宅结构,在保持古典的庄严宁静的风范之际,也不乏优美的变化和生动的效果。
沿着别墅门前的台阶,经过带山花的宽阔柱廊直接进入房屋的正厅。别墅的底层是粗面石工的半地下室,为杂物用房。二层正中是一个圆形大厅,以圆顶覆盖并高出屋面。四周对称分布着起居用房。
圆厅别墅达到了造型的高度协调,整座别墅由最基本的几何形体方、圆、三角形、圆柱体、球体等组成,简洁干净,构图严谨。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大小适度、主次分明、虚实结合,十分和谐妥帖,几条主要的水平线脚的交接,使各部呈现出有机性,绝无生硬之感。优美的神庙式柱廊,减弱了方形主体的单调和冷淡。帕拉第奥从古代典范中提炼出古典主义的精华,再把它们发扬光大,创造出一个世俗活动的理想地点,充分体现了他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他的建筑结构严谨对称,风格冷静,表现出逻辑性很强的理性主义处理手法。
圆厅别墅以雅洁的白色为主色调,用色素雅,衬托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和旁边的菌茵碧草,带有一种“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淡然,透出矜持庄重、高雅安宁的气质。
但是圆厅别墅对于对称性和外部形式的过分追求,忽视了建筑内部的功能实现,使建筑的功用性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圆厅别墅之后,别墅建筑大量产生,借鉴它的经验,从形式到功能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帕拉第奥的建筑也给现代建筑带来很大启发,如柯布西耶的著名建筑萨伏伊别墅中就能找到圆厅别墅的影子。
圆厅别墅是帕拉第奥的传世名宅,他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引出古典美的建筑比例关系,发现了和谐的尺度,具有哲学的智慧。圆厅别墅对称和谐、风度高雅,具有令人赞叹的力度、比例和纯洁性,同时又具有丰富多变的灵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纪建筑的典范。
6.意大利城堡建筑
科伊拉城堡曾是意大利北部众多的古城堡之一,始建于13世纪中叶。科伊拉城堡原名为库尔堡。13世纪中叶,欧洲正处于封建家族割据时期,封建贵族之间由开始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发展成竞相在山野乡村构筑城堡设防。为了确保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主教管区临时行使基督教会权力的库尔大主教兴师动众,大兴土木,于1253年开始建一座城堡,用于监视和阻挡强悍好斗的马茨贵族们的骚扰活动。在不长的时间内,一座坚固的堡垒赫然耸立在维诺斯达和梅齐亚山谷的交界山坡上,城堡上高高的了望塔俯视着梅齐亚山谷北部敌对贵族部落中的一举一动。竣工后的城堡以库尔主教的名字命名,足以显示出他当时的崇高声望。
然而遗憾的是,设防严密的城堡并没给精明强悍的马茨贵族扩张领地的野心造成多大障碍,诡计多端的马茨贵族们在几十年内未费一枪一弹,成功地将库尔城堡收归自己的麾下,其领地也因此从梅齐亚山谷逐步扩展到维诺斯达山区并接近瑞士边界。后来即使在马茨贵族不得不向咄咄逼人的蒂罗尔贵族拱手称臣之后,手中仍然把持着相当大的权力。
当最后一位马茨贵族的伯爵在1504年寿终正寝却无子嗣位后,城堡的继承权落到伯爵的外孙即女儿芭芭拉的儿子手中,而芭芭拉的丈夫雅各布·特拉普在蒂罗尔贵族宫廷中又是一位地位显赫的高官。特拉普成为城堡的新主人后不久,就不惜重金将城堡中原先的建筑全部重新翻修装饰,规模浩大的翻修工程持续了整整一个16世纪。一座中世纪古堡式的库尔堡也因此变成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城堡式宫殿。
科伊拉城堡中珍藏的许多艺术精品和建筑图案件件称得上是稀世珍宝,精美绝伦。然而,其中最能体现意大利优秀文化传统和丰富历史遗产的要算是家族盔甲馆。这是整个意大利现存的唯一的盔甲馆。这里珍藏着城堡的主人们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中穿戴的一套套戎装。其中有在战场上挥戈跃马、冲锋陷阵时裹身的战袍,有决斗场上一决雌雄时穿戴的盔甲,也有为在盛大典礼上独领风骚、出尽风头而特制的戎装礼服。
盔甲馆中历史最悠久、形状最奇特的藏品就是那顶14世纪时期的头盔,头盔外部由熟制皮革包裹,形状像一只扭曲的牛角。据推测它可能是一位马茨伯爵在比武场上佩戴的“尤物”。盔甲馆中另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品,是城堡女主人担任传令官时穿戴的女用盔甲,这套戎装是由米兰工匠在14世纪末期锻造而成的。雅各布六世伯爵参与过1529年发起的从土耳其包围中拯救维也纳的讨伐运动,他的盔甲是一套有多种用途的盔甲,在不同的场合装配上不同的零部件和附属品,可以适用不同的需要。这些盔甲与伦敦塔古堡兵器馆和佛罗伦萨的巴格罗博物馆中目前所保存的盔甲相比,质地更坚韧,历史更悠久,表明意大利在盔甲发展史上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
盔甲馆中除了展示马茨贵族和特拉普骑士们的私人盔甲外,还有战场上步兵使用的盔甲,16世纪的石弓石弩,甚至有马裹盔甲,各种盔甲使这座不久前重新布置的私人盔甲馆显得琳琅满目。据历史记载,在1919年南蒂罗尔正式划归意大利前,科伊拉城堡沿用旧名库尔堡。城堡更改现名后,城堡中的建筑物连同盔甲馆一起被列为意大利珍贵历史文物,并对国内外游人开放。作为封建贵族的马茨家族和特拉普家族早已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亡,但科伊拉城堡所确立的显赫历史地位以及历经苍桑的盔甲馆所展示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永垂人类文明史册。
(第三章)法国建筑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老华丽的凡尔赛宫,还是象征工业文明的埃菲尔铁塔,还有优美雅致的枫丹白露和神秘莫测的卢浮宫等法国建筑都以其无可争议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整个世界。有行家评论:“法国建筑师的设计有举重若轻之感,不论规模多大,多么复杂,表现形式都很优雅。”也有评论说,法国的建筑师都自视为艺术家,宁可把建筑师定位为“文化建筑师”。我国有建筑评论家说过,法国文化有浮躁的一面,但好的一面是能够兼收并蓄,只要是好东西他们就吸收过来。我们暂且带着这些建筑评论来认识一下法国建筑吧。
(第一节)法国建筑起源与发展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哥特式建筑和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都是起源于法国。想真正认识法国建筑,就从它的历史开始吧。
1.法国建筑起源
“哥特”原是参加灭亡古罗马的北方日耳曼游牧民族之一。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复兴古罗马文化,试图从种族和历史角度贬低中世纪“蛮族”统治时代的艺术成就,就把这时期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当然,今天这个词已经不带有任何贬义了,特别是法国、英国和德国这些由日耳曼民族后裔建立的国家更是将哥特风格视为他们真正的民族风格。
哥特建筑首先兴起于法国王室领地法兰西岛中。
1130年法国国王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的权臣、修道院院长絮热开始主持位于巴黎市郊圣丹尼大教堂的重建工作。圣丹尼是巴黎第一位主教,在262年被罗马当局迫害致死。传说他被斩首后捧着自己的头颅走了6000步才死去,后来,人们就在他死去的地方建起圣丹尼大教堂以示纪念,他也成为法国天主教徒的守护圣人。老的圣丹尼大教堂是一个拉丁十字的巴西利卡建筑,最早建于475年,是一所拥有许多特权的王室大修道院,还是法国王室墓地所在,先后有60位国王埋葬于此。絮热担任院长后不久,就开始着手教堂的前庭和歌坛部分的改造工程。
按照传统的做法,环绕歌坛设置的小礼拜室顶部一般是用半穹顶覆盖,这样,支撑穹顶的墙体就比较厚实,也不可能开较大的窗。我们已经介绍过,交叉肋骨拱的应用能有效减少拱顶重量,而尖拱的应用又能有效化解拱顶重量对拱脚产生的侧推力,因此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后,就有可能使罗马风建筑中为支撑拱顶和平衡侧推力所必需的厚实墙体失去其实用价值。
絮热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所蕴藏的空间塑造潜力,根据他自己对教义的理解,创造性地在十分复杂的平面上应用交叉肋骨尖拱来作为穹顶骨架。由于构成肋骨拱的每一块石块的下沿被能工巧匠们仔细地做成纤细的圆滑相连的枝状,看上去仿佛不是坚实有力的肋骨拱,而是这些细弱的“枝条”支撑着石砌的拱顶,这除非是有“神力”相助,否则是难以想像的。如此一来,原本是物质的构造忽然间被精神化了,被赋予了神秘的含义。另一方面,由于墙体作用的消失,絮热现在可以将支撑肋骨拱的立柱之间的墙面全部打开,开上大面积的窗子。他并且将每扇窗子都用彩色玻璃进行装饰,这些彩色玻璃是一小块一小块地镶嵌在格子上,拼成一幅幅无字的圣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光线从这些五彩的窗子中照射进来,如同神的启迪和天国的荣耀,为那些迷惘在现实的苦难和黑暗中的信徒指引出一条通向天堂的光明之路。
圣丹尼大教堂歌坛的这些极富创意的尝试很快博得人们的认同,因而很快就在法国其他地区推广开来,它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座哥特建筑。圣丹尼大教堂的西立面仍然保持着罗马风的特征,两座塔楼如今只保存下来一座。
2.盛期法国哥特建筑
1194年在一场火灾之后重建的沙特尔圣母院大教堂标志着法国哥特建筑盛期的到来。与初期的哥特教堂相比,盛期的法国哥特教堂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