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ssing the Imitating about Mo Yan"s FolkMusic to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
王鲁涛
Wang Lutao
【关键词】《民间音乐》;《伤心咖啡馆之歌》;模仿
莫言早期创作的小说以《透明的红萝卜》最为人所熟知,许多评论家都对这篇小说大做文章,并力求对小说中的“透明的红萝卜”这一意象做出自认为合理的解释,但评论家们大都忽略了莫言之前发表的另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说《民间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篇小说可以称之为姊妹篇,没有《民间音乐》的发表,也就不会有后来《透明的红萝卜》的问世。
而这两篇小说都和美国现代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有着极为亲密的血缘关系。《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尾声,经莫言改头换面,搬到了《民间音乐》里,剩下的部分则通过巧妙的变形,融合进了《透明的红萝卜》之中。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拟就《民间音乐》对《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模仿进行对比分析,并指出其因生硬模仿原作所造成的艺术上的缺陷。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莫言是一位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心气颇高的作家。莫言曾在一篇演讲词中提到,“我是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写作的,那时中国的文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西方的许多作家都介绍了过来,大家都在近乎发疯地模仿他们……但我凭着直感认识到,我不能学那些正在文坛上走红的人的样子,把西方作家的东西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 。这段颇为自信的话出自2000 年3 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的演讲词中,此时距离莫言1985 年凭着《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已经过了十五年,距离1983 年《民间音乐》的发表已经过了十七年。估计早已名满天下的莫言忘记了自己刚出道时也曾机械地摹仿过、改头换面过西方作家的作品。《民间音乐》是一篇典型的模仿之作,整个故事的结构框架,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环境描写以及小说中为推动情节发展所插入的议论性语句,都可以找到与原作《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相对应之处。
一、故事结构框架的套用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故事主体结构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叙述句:1. 自称是其表兄的小罗锅在一个晚上来投靠爱密利亚小姐并被收留;2. 拟小镇因为爱密利亚收留小罗锅这件事而谣言四起;3. 谣言消失,因为罗锅的原因小镇上有了供镇民们消遣娱乐的咖啡馆;4. 爱密利亚爱上了罗锅并且生活安定幸福;5.爱密利亚的前夫重回小镇,罗锅被其迷惑,平静的生活被打破;6. 为夺回罗锅,爱密利亚与前夫暗中较劲,最终引发两人决斗;7. 爱密利亚因罗锅背叛战败,前夫和罗锅砸毁咖啡馆后一起离开小镇;8. 爱密利亚伤心绝望,把自己封闭起来。
《民间音乐》的故事结构则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叙述句:1. 花茉莉留宿了晚上寻求住处的流浪艺人小瞎子;2. 小镇因为花茉莉留宿小瞎子而谣言四起;3. 谣言消失, 由于小瞎子的艺术才能花茉莉的饭店成了镇上的居民消遣娱乐的场所;4. 花茉莉爱上了小瞎子;生意越做越好;5. 日子久了, 小瞎子渐渐有了离去的念头;6. 镇上另外几家同行欲与花茉莉争夺小瞎子;7. 为保住小瞎子,花茉莉决定和他结婚,却遭到拒绝;8. 小瞎子选择离开了小镇,花茉莉关闭饭馆追赶小瞎子而去。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民间音乐》前半部分的结构框架与《伤心咖啡馆之歌》几乎完全一致,即使是做了修改的后半部分也基本上与原作相对应。
二、人物的改头换面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南方的一个偏僻小镇,而《民间音乐》的故事背景则是80 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一个闭塞的农村小镇,为了使人物与故事中的背景相吻合,莫言不得不把原作中的人物进行一番处理,才能搬到《民间音乐》中。
1. 故事主人公爱密利亚和花茉莉的转换在原作中爱密利亚是小镇上最有钱的女人,拥有一家商店、酿酒厂和锯木厂,是小镇上的头号人物。性格强悍好斗,无人敢惹,坚强自立,从不依靠他人。对一般的男人不感兴趣,无缘无故地把新婚的丈夫赶出家门。在遇到罗锅之前一直独自生活,后来莫名其妙地爱上身体畸形矮小的罗锅,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爱密利亚,长有一对稍微有点斜的眼睛。
在《民间音乐》中爱密利亚被转换成了小镇上的开饭馆的个体户主花茉莉,花茉莉也是小镇上的风云人物,性格泼辣刁钻,喜欢捉弄人。追求个人精神和经济上的独立,令人费解地与各方面都比自己条件优越的在县政府当副科长的丈夫离了婚。对一般的男人不感兴趣,在遇到瞎子之前一个人生活,却对瞎子一见钟情,最后不惜关闭店门追随瞎子而去。花茉莉也有一双稍斜的眼睛。
2. 小罗锅和瞎子的转换原作中另一个关键人物小罗锅在《民间音乐》中被作者改换成了年轻的小瞎子。罗锅和瞎子都是个头矮小,身体均有残疾,一个驼背,一个眼瞎,都有一对大得出奇的可以灵活颤动的耳朵。两人在遇到故事中女主人公之前都是四处游荡,居无定所。两人都有特殊的才能,罗锅善与人打交道,把咖啡馆经营地有声有色,瞎子则有音乐才能,由于他的乐器演奏把大部分顾客都吸引在花茉莉的饭馆里,使饭馆营业额大增。最后罗锅背叛了爱密利亚,而小瞎子则拒绝了同花茉莉结婚。
3. 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转换原作中喜欢散布的谣言的梅里·芮恩在《民间音乐》中被转换成了爱编造谣言的无赖三斜,原作中的工头、双胞胎兄弟、亨利·马西被转换成了《民间音乐》中的花茉莉的同行方六、黄眼、杜双三人,其中亨利·马西和杜双在性格上还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同时方、黄、杜三人在《民间音乐》中故事情节的推动上还起到了代替原作中爱密利亚前夫马文·马西的作用。
莫言在进行人物的转换时,可以说既是成功的又是不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经过处理后人物的身份确实比较符合小说里的时代文化背景;不成功之处是在人物的某些具体生理特征上过分拘泥于原作,从艺术效果上来说则让人觉得有些多余和不合情理。
三、具体故事情节的相似和雷同
《民间音乐》中小瞎子出现的情节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小罗锅的出现的情节几乎是如出一辙,不过是人物和地点做了改换而已。花茉莉款待小瞎子吃饭一节的描写则和原作中爱密利亚招待小罗锅吃饭的描写更是有雷同之嫌,个别字句只差一字,甚至连吃的食物也具有对应性。收留小瞎子后花茉莉的闭门停业一天,谣言的出现,镇上的人对谣言的反应,谣言的消失,以及饭馆因为小瞎子的存在而兴旺发达,花茉莉爱上小瞎子并因为爱情而变得温柔和不再刻薄,每天晚上忙完之后和小瞎子的对面而坐,把自己的一切计划都告诉小瞎子,对小瞎子耳朵的迷恋以及店里扩大经营项目添加家具等都可以在《伤心咖啡馆之歌》找到相类似和相对应之处。区别在于原作在这些情节上不吝笔墨,做了详尽的叙述,而《民间音乐》大多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另外一处明显雷同的地方则是在小说的结尾,《民间音乐》中铺路工人歌声的描写和与原作中修路的苦役队犯人歌声的描写非常相似。在原作中作者设置这么一个结尾自然是大有深意,貌似与故事内容无关,但却在深层次上与故事的主旨相呼应,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民音乐中》莫言也照葫芦画瓢加了这么一个结尾,则有画蛇添足之嫌。尽管在这个结尾中,作者引出了“民间音乐”这个说法,在形式上似乎起到了与小说题目相照应的作用, 但是纵观整篇小说来考察, 民间音乐应该是指瞎子的演奏而非铺路工人的哼唱。
四、环境描写的相似和雷同
《民间音乐》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环境描写在小说具体情节的展开中,其内容及其在小说中出现的位置也具有相似性和相对应性,某些字句甚至雷同。如原作中在罗锅出现之前的环境描写:“那是四月里一个温暖安静的夜晚,时间将近午夜,天上是沼泽地鸢尾花的那种蓝色, 月光清澈又明亮。” “月亮给路边那溜开花的桃树投下朦胧、扭曲的影子。” 而在《民间音乐》中瞎子出现之前也有类似的环境描写:“古历四月里一个温暖和煦的黄昏,马桑镇上,到处都被夕阳涂抹上一层沉重而浓郁的紫红色”,“黄昏悄悄逝去,天空变成了淡淡的蓝白色,月光清澈明亮……”“月光照耀着他们和满堤开着花的槐树,地上投下了一片朦胧的、扭曲的、斑驳陆离的影子。”在罗锅来到镇上后的第二天早晨的一段环境描写:“翌晨,天气晴朗,温暖的紫红朝霞里掺杂着几抹玫瑰色的光辉……”在瞎子来到镇上后的第二天早晨的环境描写:“早晨, 温暖的紫红色朝霞里掺着几抹玫瑰色的光辉……”在原作中故事情节出现转折,马文·马西出现之前的一段环境描写:“岁月缓缓流逝……时间是8月,整整一天,天空像一片火似的在镇子上空燃烧。”在《民间音乐》中故事情节急转直下,镇上其他几位个体户与花茉莉争夺瞎子之前的一段环境描写:“时间飞驰向前,不觉已是农历八月尽头。秋风把成熟的气息从田野里吹来,马桑镇四周的旷野上,青翠的绿色已逐渐被苍褐的黄色代替。”五、小说中插入的议论性语言的相似性及出现位置的对应性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在爱密利亚出人意料地收留了罗锅后,作者插入了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对爱密利亚的这种行为做出了一番解释,在这段议论的最后部分,“他也许会感到痛苦,也许是快乐地瘫痪了一般———可是这样的经验能显示出真理;他使自己的灵魂温暖起来,见到了隐藏那里的信息”。而在《民间音乐》中,花茉莉留宿了瞎子之后,作者在向读者介绍花茉莉其人时也有一段类似的议论,“然而,无数经验告诉我们,仅仅以外貌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要犯许多严重的错误。人们都要在生活中认识人的灵魂,也认识自己的灵魂”。另外,在原作中,当小镇上的居民逐渐接受了爱密利亚爱上了罗锅这一事实之后,对于这一事实产生的原因,作者做了一番解释,并展开了一大段关于爱情这个话题的论述。
同样,在《民间音乐》中,当花茉莉爱上了瞎子并且获得了镇人的赞同后,作者对花茉莉如何会爱上小瞎子也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对爱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论述。
莫言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其实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抄的妙不妙。怎样才能抄了别人又不让别人看出痕迹呢?这就只能靠自己琢磨。” 如果按照莫言的评价标准,那么《民间音乐》不能算是一篇抄的成功的作品。尽管这篇小说由于生硬模仿原作而造成了一些明显的艺术上的缺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莫言在《民间音乐》里为消除原作的痕迹,在故事结构的套用和情节的转换上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模仿和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是每个年轻作家在创作初期都无法避开的一条必由之路,因此我们似乎不必对当年刚刚踏上文学道路的莫言过于苛责,更何况当时又是处于大家都疯狂模仿西方作家的风气之下。而莫言之所以能成其为莫言,在日后的中国文坛上掀起轩然大波,也在于其不久就迅速摆脱了机械模仿西方作家的套路,走上了有自己鲜明风格的文学创作道路。
作者简介:王鲁涛,男,山东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9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