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者通过一系列或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传达出的是这样一个信息: 人类的解放是以个体的解放为依据, 小说中作者凭借人物而表达作者对世界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憧憬,温暖,阳光,关怀,爱,沟通和交流,以此来真正追寻到世界之海中每一个水滴个体的解放。在莱拉这里,每当她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都没有让她放弃对生命超越的追寻:对音乐的追寻。
在黑格尔看来,音乐是“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情感及以声音所显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也就是说音乐融合了美妙的声音与人类的思想感情。统观整部小说可以看到,音乐就像一条长长的线牵引着莱拉。她所追随的音乐正是她所追寻的自己人身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她一次次的流浪去追随自己的自由,而音乐在流浪的过程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音乐是构成这部小说情节完整的因素之一。这些异乡人在追寻自由的海洋中驰骋,尤其对于莱拉来说她真正像是在音乐中自由游泳的鱼。经历并没有让这些异乡人感到温暖和爱,而在尼采看来“所有的艺术和哲学或许都可以被看做是对升华或衰败命运的医治或是刺激:它们的存在以苦难和受难者的存在为条件” 。可以说,对于像莱拉这样的异乡人来说,音乐是对他们艰难坎坷人生的一种特殊精神补偿。
在《金鱼》中所描写的能够使莱拉和这些异乡人感到共鸣的音乐是非洲传统音乐。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一种最重要的乐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在非洲的各种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达姆达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于双腿中间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带有很强的即兴性。在敲打中,鼓声与人声的结合,遥远而充满感性与旋律,在动感的鼓点中轻轻飘摇。
《金鱼》中这样写道:
在意大利广场,奥斯特里兹,巴士底,市政厅等地铁站的走廊里,每晚都回响着达姆达姆鼓乐,鼓乐时而强劲有力像雷雨风暴,时而又低婉凄迷像跳动的心脏。
当我再一次听到地铁走廊里想起的鼓乐声时,心情不知道有多激动。我说不清自己是多么需要这音乐。经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特别是这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一切都深深改变了我,我忽然觉得自己老了,但也成熟起来了,我已经能够透过这音乐、这动作区发现和体会它极其深刻的内涵。
这时鼓乐响起,它从巴黎的地底下飘出来,跨越茫茫大海,荡漾在世界的尽头,唤起海那边的共鸣,它像语言,像颂歌,像塔顶上的穆安金,像我祖先伊拉部落发出的声音,它一声又一声地拨动着我的心弦,我太需要它了,它让我全身心地陶醉,让我感到无比舒畅。
……另外,非洲黑人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亲切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生活过程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非洲,音乐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音乐在许多重要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喜庆节日还是农闲时节,她们都会用音乐表达她们的感情。他们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自发聚集在一起。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这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这种音乐融艺术性、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于一体;它既可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颂神,又可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祛病。因此莱拉会说“还是音乐救了我。”非洲传统音乐的特点使得像莱拉这样的异乡人在异域演奏音乐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虽然莱拉从六岁就被拐卖到别处,虽然这些异乡人也来自不同的非洲国家,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音乐取向。其实际上是他们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向往和认同。西方发达社会的音乐在莱拉他们听来几乎让他们窒息。在尼采看来:“至于态度的自然与乐队相比的歌唱的自然方面,我们却被迫听到的是那么做作、虚假、堕落的音调,是对自然的一个个怎样的扭曲呵!”所以说只有当他们这些异乡人一起敲起他们的鼓乐时,他们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然、自由和真正的朴实无华。因此在《金鱼》中,莱拉在流浪到的每一个地点,她都会努力寻找和自己情感中相一致的音乐, 毕竟,“美丽的天空并不能代替美丽的大海,美丽的大海并不能代表美丽的图画”。所以,他们会因为音乐的存在而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超越,在这个自由的音乐世界当中,他们有共同的人生情感,他们通过音乐相互交流感情,传递温暖和爱。对莱拉来说,音乐伴随了她的人生成长,使得她超脱了艰难的社会现实,超脱了种族的束缚,超脱了她经历的苦难……显然,音乐已经成为她不断成长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音乐一次次救了她,她也在音乐中不断地超越自己,从而成长与成熟。
三、回家———感官的狂喜
小说《金鱼》终结在莱拉18 岁的人生之旅中,她一次次的逃离,隐忍的坚持使得她有了和其他异乡人不一样的命运。她像一条真正的金鱼一样,在各种各样的网将要将她网住的时候,她用自己的跑一次次地挣脱。她离开非洲后仅仅十二年的异域人生经历,让她经受住了别人几十年经历的磨难和苦痛。莱拉的生命在历尽艰难困苦后,定会得到精神世界的进化和升华。她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信念一直没有放弃,甚至在她拿到美国移民局的证明时,她依然没有任何归属感。“看到他们的信,我的心就怦怦乱跳,好像人家要把我驱逐出去似的,于是我想这个茫茫世界没有一个地方能容我安身,无论我走到哪里,人家都会说那里不是我的家,我必须到处去流浪。”她的流浪的经历使得她小小年纪却能应付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这种无畏和勇敢使得她一次又一次挣脱束缚和牢笼。她非洲血液中的勇敢、向上、渴望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精神一直引领她向着“家”游去。
我无须走得更远,现在我知道,这里就是我旅途的终点,就在这里,不是别处。
现在我终于踏上了我出生时的土地,触摸到了我母亲的手。
现在我解脱了,自由了,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像我的著名的祖先毕拉尔他是被神解放出来并让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现在已经走过了人生哺育期,进入情爱期了。
灵魂选择了自由,它似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然而莱拉通过自己的行动去重新诠释了这种自由。在莱拉的追寻中,她的“回家”是一种秩序和思想的整合。“人心灵深处有一种无以餍足的需求和永恒的理想———凭着自己的意愿生活。”在莱拉的心中,哪里能让她有灵魂的自由,哪里就是自己的家,哪里就有幸福。在这片沙漠中,她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在这里她耳朵也好多了,她有了语言和声音,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一种宁静,找准了自己的方向。那么,这里就是她的家。
勒克莱齐奥的《金鱼》以一个小女孩儿的流浪视角来发现和感受西方现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个被科学与秩序统治着的城市之中,孩童是世间某种神秘力量的化身。他比成人更能理解这个宇宙,更能通过文字的游戏来抵御这种嘈杂的崇尚效率的生活,因为他知道成人已然忘却的一些东西。”在勒克莱齐奥看来,“任何孩子都不应该被遗弃在饥饿和无知中,或被盛宴所拒绝。这个孩子带给我们的是人类的未来。借用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话来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个王国是属于一个孩子的”。所以以这样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会更加客观冷静。本文通过对《金鱼》的解读,旨在分析作品主题的复杂多样性,作品中既有对莱拉坎坷经历的同情也有对社会现实中生活的无奈选择;既有对那些异乡人贫苦生活的真实描写也有对现代西方失落文明的悲情呼唤;既有对现实中人异化的道德迷失也有对物质世界金钱和欲望的追逐和堕落;既有人类互不干涉的保护意识又有对那些失落文明的语言与文化的渴望追寻……勒克莱齐奥通过《金鱼》来诠释他的文化理想,由此表现出了他的世界情怀和超现实视野。
作者简介:李双双,女,河北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9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s勒克莱齐奥.金鱼[M].郭玉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s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s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s陈路.行者勒克莱齐奥[J].译林.2009(1).
[5]s列夫·舍斯托夫.雅典与耶路撒冷[M].张冰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6]s尼采.尼采反对瓦格纳[M].陈燕茹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7]s勒克莱齐奥.在悖论的森林里———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J].孔雁译.译林,2009(2 ).
[8]shttp://www.douban.com/review/1880150/[9]shttp://book.163.com/special/0092400P/kelaiqiao.html[10]shttp://blog.niwota.com/a/1352164[11]shttp://tieba.baidu.com/f?kz=14475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