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因素
1982年至2000年全球股票市场的价格上涨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导致两个市场价格纷纷上升。其结构因素应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即诱发因素和放大机制。诱发因素是基础,放大机制是一种机制,放大机制让这些诱发因素发挥了持续的作用。
雪崩发生时并不一定会有突然的降雪或气温的骤变,虽然人们不能测出雪崩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仍然可以通过长期的天气监测来预测未来雪崩是否将要发生。同时,诱发因素的产生和一些问题的发生也并不是同步的,原因产生了,但它作用于事物会有一个过程。事实上,问题的发生可以理解为因素产生作用所导致的结果。价格上涨这一事件发生了,此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是上涨前的一系列变化,却很少有人去注意。可是,有的时候恰是在这个“量变”的过程中,诱发因素起了关键作用。没有起因,何有结果?
希勒列出了12个导致市场泡沫产生的诱发因素。这里所说的市场既包括股票市场,又包括房地产市场。其实这两个市场的价格行情并不同步,而是交替展开的,并且一些相同的诱发因素在两个市场都发生了作用。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业主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接受了市场经济,前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时解体为若干个市场经济的国家,从而这些具有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在20世纪末分别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呈现勃勃生机。与之相伴,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也在迅速发展。对于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打破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能在同一个制度下共存的局面。我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90年11月26日。20年来,中国证券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项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称美国社会为“业主社会”,它是这样的社会,私有财产除了资本家的财富之外,还包括每个人拥有的财产。他希望住宅产权扩大成为社会产权的一部分,并鼓励人们通过养老基金制度让自己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用股票市场的所得支付人们未来的养老金。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的许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失业的人们为了生存,自己尝试着开拓了第二职业——投资股票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当起了自己的老板,并且让这一职业为自己提供了生活的来源。担心失去工作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不安全感,想方设法让自己安全的人们会选择买房子。在他们看来,房产是一种固定资产,股票也许会跌,但是房价从长远来说是一定会增值的,因此住宅的所有权为这些人提供了一种生活安全感和投资的满足感。
因此,我们可以说,失去工作的人和害怕失去工作的人,他们想让自己承受的风险降低,于是大部分人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以投资的方式确保安全。投资的人增多了,人们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多,价格也就上升了。当价格上升得严重偏离真实价值时,泡沫也就产生了。
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促进了商业的成功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用主义价值观显著高涨。人们对成功的商业人士的尊重和崇拜已经大大超过了对艺术家、科学家或者革命家的尊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用主义者,他们将投资股票视为迅速致富的捷径。社会上人们“赚钱”的风气日益高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影响了人们对股票的需求,对股票需要量增多,股票变得供不应求,于是推动了股票价格的上涨。房地产也是同样的道理。当这种因素引起价格上涨超过一定的范围,而且这种价格上涨能够持续一段时间,那么这些投资品的市场泡沫必将产生。
政治方面,税收一直是美国政界热议的话题。市场中各种关于税收调节的传言,影响了人们对买入和卖出投资品的决策。受到专家们资本利得税率下调的建议,人们宁愿推迟出售获利的股票,直到确信资本利得税率已经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才会脱手。
总之,文化的变迁让人们乐意手中持有更多的股票和房产以让自己有财富的安全感;政府上的税收争议让人们不愿意很容易出售股票,这些都导致了股票价格的持续性上升,于是泡沫就产生了,非理性繁荣也就出现了。
新的信息技术
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象征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带来了两件最重要的礼物:手机和网络。
1982年世界上第一个手机系统问世了。而恰在这个时候,股市跌到了底部,并开始了持续至2000年的上升过程。手机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把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增多以及价格的降低,使它的使用呈几何级数增长。手机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加深了人们对科技革命的认识,从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趋于乐观,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社会更美好,未来社会人们的消费会更多,于是上市公司的获利也会增多,这种乐观估计有助于推动股票市场的繁荣。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和万维网进入了家庭。近些年来,网络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性能的增加、价格的降低,使得网络的覆盖率越来越高。畅游网络中,人们不仅可以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还可以进行娱乐和信息。比如在学术领域,为了查询一些资料,曾经要跑到图书馆借来厚重的书,然后一本一本翻阅;现在呢,只要得到了某些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输入你要搜索的关键词,你所需要的资料就会迅速被定位到。生活中,想听流行音乐的新专辑,曾经要带着随身听和各种卡带,现在呢,只需要用一个小播放器,将网络上你所需要的歌曲下载下来,存入小播放器中,而播放器只有随身听的几十分之一那么大。一切就是这么容易。
1994年互联网开始普及,同时,实际标准普尔指数的综合收益在1994年上升了36%,1995年增长了8%,1996年增长了10%。那么很多人也许会问,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使股市出现了繁荣吗?
大家知道,近些年来,一些电子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赚取了巨额财富。跨国公司比如有卓越亚马逊网络书店,中国本土公司比如有阿里巴巴、当当网上书店、京东数码商城等。这也许会造成一个假象:很多公司会从网络中获益。然而,将来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会出现更多的新公司,这些新公司又会与现在存在的公司竞争。所以,可以说,新技术对当今企业的影响是双向的:网络技术会使企业获利,同时也会使企业亏损。相应的,上市公司的市值也会发生变化。
互联网与股市繁荣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很多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会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变好,促使股价上升。这也许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其实这并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事实上,互联网出现以后的股市繁荣,主要是由于公众的反应出现了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然后引起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这其中包括经济因素,从而股市出现了繁荣。比如说人们可以网上购物了,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网上购买东西,这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一些公司的销售额会增加,随之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会上涨,如果这样的公司多了,那么整个股票市场的价格也就上升了。
上面讨论了股票市场,其实房地产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网络的发展,让人们搜索房子信息的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到国内各地房子的价格,哪里有人要卖,哪里有人要买,而且很容易地就能与对方取得联系,交流的机会多了,交易的成功率必然会增加。所以房子的需求增加了,从而引发了房地产的长期繁荣。
支持性货币政策与格林斯潘对策
1996年,格林斯潘在一次演说中曾提到过“非理性繁荣”,但是他并没有表示将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这种繁荣。很多人认为,对于市场繁荣,甚至泡沫不至于大到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时,政府是不会采取措施来抑制这种繁荣的。另一方面,格林斯潘曾说,“股市下降将会削弱实体经济,这正是政府所担心的”,所以,人们认为股票市场下跌时,联邦政府会为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提高产出、就业和物价。以上所述的就是所谓的“格林斯潘对策”,简而言之就是:市场繁荣时政策不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市场萧条时政府会采取扩张货币政策予以干预。
2001年1月3日,美国经济出现了微弱的衰退迹象。在此之前的两个月,美国的利率已经开始下调。经济衰退迹象的到来早就促使很多人预期利率迟早将下调,因为经济衰退时,要想让经济复苏起来必须刺激市场进行投资,一些企业办起来了,这些企业需要的原材料需要其他企业提供,那么这些其他企业也火起来了,同时又带动了另外一些企业的繁荣,于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就火起来了。当产生利率必将下降的预期时,股市就会受到这种预期的刺激大幅度波动,纳斯达克指数当天上涨了14%,这是有史以来单日的最大涨幅。经济的衰退导致了股市的下跌,2003年联储最终把利率下调到了1%的水平。利率的下调使得实际利率为负,从而刺激了房地产的繁荣。这又是为什么呢?以下用一个例子来解释。100万现在用来买房子,一年后这个房子或者大于110万或者不变,一般情况下价值是不会下降的;如果100万存在银行里,一年后,由于实际利率为负,那实际得到的钱是小于100万的。所以理智的决策者当然会去买房子而不是存银行储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联储对市场繁荣的不干预会使这种繁荣继续,市场衰退时政府会迅速采取政策以缓解衰退,所以市场不会长期处于衰退,但会有长期的繁荣,而这种繁荣超过一定限度就成了泡沫。